APP下载

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的认识、思考与探索

2019-06-12张志盛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张志盛

摘 要: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我国职业教育借鉴。本文以德国双元制实施学习过程中的实际经历和亲身感受,重点对比了德国双元制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特点和不同之处。以苏州本地加工制造类专业建设为参照,探讨了中德双元制的本土化实施。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 校企合作 教学改革 双元制本土化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已越来越多的被我国职业教育所借鉴。就以本地区苏州为例,大市范围内,与德国手工业协会或德国工商大会合作进行双元制办学的中职学校就有多所,其中以太仓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历史最长,经验最为丰富。虽然德国的双元制课程体系完善,但直接照抄显然不行,国内在引进双元制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也先后经历了学习、引进、消化、本土化的过程。

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特点

德国双元制的实践精髓可以概括为四句话:“生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高度一体化;培养大纲统一性和权威性;培养途径科学性和高效性;第三方质量认证权威性。早在1969年8月,德国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第一次为学校以外的职业教育做出了全面的法律规定。 1981年12月德国又颁布《职业培训促进法》。在德国,约22%大企业参与双元制教学,“招生即招工”、学生凭着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企业与学校是紧密对接关系形成了“双元”,培训过程由德国商会监督并受法律约束。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中德职教体系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1.校企合作

中国的职业教育,对照德国的职业教育,从形式上讲,虽有不同,但也是殊途同归的。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学生可以考大学,而我国有对口单招。德国有类似中国的大专和中专,也有类似中国的全日制培训学校。所以说在培训教育模式上,是基本相同的。但不同点在于,德国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培养模式,也就是校企合作。这也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精华。

企业愿意与学校合作,承担学生大部分的技能教学。因此,在德国的学校基本很少看到大规模的学生上课,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各家企业从事学徒实习。只有上文化理论课的时候,才会回到学校里上课。学生毕业后,每个学生将获得上岗证,这是学生毕业后获得工作的保证。上岗证是由行业学会颁发,并在全欧洲得到认可。德国共有340种培训职业,分为工业、贸易、手工业、办公室工作、卫生事业和农业五大类。每当新职业出现后,资本家组织、工人组织、政府及每个州的教育部负责人将组成委员会,制定标准。正是由于企业与行业协会的高度参与,因此才造就了德国流水线般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反观国内,愿意与学校真正合作培养技术人才的企业相对较少。而德国的企业却认为:与其招一个新工人重新培养,不如在该工人还是学生的时候就让其慢慢适应,不但工资很低,政府还有专项补贴。同时学生毕业后往往就已经掌握了这家企业工作的技能,对这家企业有了比较深的了解,甚至说是感情。不但不用担心其跳槽,还能把好的苗子先留住。全社会参与,全德国统一的标准,让每家企业都获得了同等的机会。这里就解决了国内很多企业担忧的问题,比如学徒的忠诚度及企业的效益最大化等问题。

2.教师和课堂

好的师资队伍永远是高质量教育的保障。德国教师除了要有上岗证,还必须达到师范硕士,然后才能参加第一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接着通过在学校两年的实习,再参加第二次教师资格考试,这样才有资格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医生及律师考试培训一样。教师教学的重点是教育学和教育法。

德国双元制一半时间在企业,一半时间在学校。德国的课堂,老师讲的东西不是很多,更多的时间是由同学们去讨论提问,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老师既不做裁判也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双方的观点甚至可以完全不同。同学们回答和提出问题只需要伸手示意一下,得到老师容许后就可坐在座位上回答和提问,宽松的课堂气氛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和个性发展。给我们培训的老师一再强调,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德国的模式,并不是让大家来学习和模仿这种模式,但是所有的老师都感受到他们的这种不同于国内的模式。我们国内近年来开始提倡的“做学教合一”就是契合了这种基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课程改革模式。这种有别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自己做,学生自己学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學模式

除了老师的上课方式方法的不同外,德国普遍实行项目化教学和模块化教学。其实这两种教学法也早已被我国的职教人推上讲台。项目化讲学强调的是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其核心是具有实践的重要性和结果尽可能有用。而我们现在所缺少的正是这两点,项目教学的项目往往还停留在书本上,而书可能又是几年前出版的,甚至是用了多年的所谓“经典”版本,这与实践和结果似乎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好的项目化教学,要具有实践性和有用性,因此,与企业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我国职教界总结出了相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所谓“宽基础、活模块”教育模式,就是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根据正规全日制职业教育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人文素质、基础从业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门职业能力。这是模块化教学在网上“百度”到的唯一解释,具体的操作模式各有学校各有不同。

既然是模块化教学,那是需要有一定通用性和互换性的。德国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很简单,以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例,就是笔者在德国柏林学的机械类课程这一模块,在法国巴黎某一大学同样承认。任何的学科都可以分割成几个模块,你可以在德国学习这几个模块,也可以在法国学习另外几个模块,就像搭积木一样,最终能搭起来就可以毕业。

4.教学场地及实训条件

德国的职业学校很少有实训设备,在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教师看来,他们的实验实训设备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发达国家该有的水准,甚至和我们省内大部分学校都相距甚远。以机械加工为例,学校的实训设备还以钻床、普通通用机床为主,而且都是有一定年份的。在德国,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实训,提供了大部分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职业学校所要做的只是简单的理论文化教育,仅此而已。

5.技能大赛

笔者在德国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参观了多家职业学校,没有一家学校有所谓的技能大赛。更看不到一个学生在紧张的备战。对于他们来说,学生的战场在企业、在工作岗位,是解决问题、是创新,更是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事情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态度,是严谨。严谨意味着教学要求的一丝不苟;严谨意味着设备陈旧却又井井有条的实训车间;严谨意味着一种无法言表的德国精神。这种精神是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更是做任何事情所需的。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这其实就是对“严谨”的另一种中国式诠释,这种严谨包含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中国的职业教育需要严谨、需要工匠精神。

三、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的探索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到现在,完全照搬德国肯定是不行的,中国的国情需要本土化的土壤让“双元制”在中国落地生根。双元制本土化以本地区太仓中等专业学校、太仓建雄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将“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双元制本土化的实践核心,充分发挥了政府在职业教育所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

1.要转变学历教育为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之所以为职业教育,是因为其有“职业”二字。何为“职业”,我们可以理解为工作,诸如教师、律师、医生等等。国家在制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时候有一项叫做“面向岗位”,很好的诠释了专业和岗位所定位的关系。如何让更多的人关注职业教育而非学历,这正是传统教育模式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转变

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淡化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所有课程皆是职业的课程,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以现代学徒终身持续发展为依据,重视发展性和职业性双重培养,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岗位的复合需求。

3.创建“跨企业培训中心”,探索校企融合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職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没有企业元的职业教育不是好的双元制,更不是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一方面发挥了公办学校资源、设备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企业在生产、资金上顾虑。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学生的选拔、学生的培养、到培训中心的建设以及教师的培养等等。学校即是企业,企业办在学校里,实现校企无缝对接,这种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借鉴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更加明确的了解现有职业教育已经具备的条件和亟待完善的地方。在教学理念、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总结出适合地区发展的本土化模式,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