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处理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019-06-12王铃
王铃
【摘 要】 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社会环境、教育和生理素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育中,宏观与微观环境起着一定作用,正面临培养跨世纪一代的艰巨任务,研究和探讨教育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有一定必要性。如何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优质教育;环境;教学质量
一、教育环境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1. 理想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加紧和扩大所学知识
教育工作不是给学生“奉送”真理,而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好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开拓直接经验、扩大学习基础,而且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并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想象力。因为,无论记忆、思维、想象,都要伴随着环境的变化,打上环境的烙印,知识总是沿着环境所开拓的道路不断延伸,学生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不断扩大和加深所学知识。也是说,提供理想的教育环境,不但可以调动学生自觉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他们在知识领域的加深与拓宽。
2. 优良的教育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境的好坏,密切联系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不好的环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情绪。在社会主义社会,总的说来,学习环境很好。这个学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物质设备、实验手段以及优良传统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所有这些都能引起学生献身祖国建设的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切实把社会主义祖国所需要和个人志趣结合起来,形成热爱科学知识,努力学习专业的积极性。
3. 适当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大脑各种功能的发挥,都需要有适当的教育环境作为基础,越与社会实际接触得密切,越用脑学习思考,人脑功能会越发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能力与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学校要优化育人环境,多给学生自主支配学习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智慧和才干。
二、教育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教育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存在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唯教育论,一是唯环境论。前者认为,教育对人的成长是起决定性的唯一因素,环境因素可以忽略不计,这把成才,培养人的复杂因素简单化了;后者认为,一个人能否成才,完全取决于环境的好坏,显然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对教育与环境做出科学的辩证分析。
三、家庭环境建设建议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从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
1. 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和谐正常的关系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之间的和谐,是家庭稳定和温馨的基础,也是中学生心理稳定和健康的保障。家庭成员之间感情不和,言行冲突,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情绪波动,使之产生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因此,这一点既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的要诀,也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大忌。
2.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形成教育合力
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合力是指:所有的家长,包括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目标,在方法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对子女的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又一重要原则。
3. 家庭教育应顺其自然
要让孩子处在家庭生活中,而不是老是处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很累。要使孩子感到如鱼得水,这个“水”是大江大海,是真实的、自然的,而不是金鱼缸那样的人造的、刻意的、僵硬的家庭教育,恰恰是营造良好氛围过程应力戒的。
四、学校环境建设建议
新一代的中学生,生活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为他们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可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具有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竞争意识。教育环境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的,既有历史的,又有现实的,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各种因素彼此交错,呈现一个无限的立体系统,从发展观点来看。这种环境又是动态的,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处于运动变化和不断更新之中,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领域也被日益拓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优化教育环境,全方位地构建大教育环境体系是极为重要的,这也是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积蓄力量的竞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去选择和竞争,告诉他们,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赢得更多的选择机会,才能在竞争中取胜。重视校園精神的建设,创造学生成长的环境。
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是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我们所创设的教育环境。我认为,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主动链接家庭和社会;以现实为背景,吸引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本,还原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本义。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 现代社会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方巍. 美同高校学生发展理论述评[J]. 外国教育研究,1996(4).
[3] Fraser,B.J.&Walberg,H.J. Psychosocia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Science Classroom:A Review of Research[J].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1981(8):67-92.
[4] 范春林,董奇. 课堂环境研究的现状、意义及趋势[J]. 比较教育研究,2005(8):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