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问导思与导学案结合的教学策略在古代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实施

2019-06-12杨丽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导学案教学策略

杨丽梅

摘 要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运用问导思与导学案结合的教学策略,推进核心素养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关键词 导学案 教学策略 诗歌鉴赏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1)“知问”环节的设计与导学案的“作家作品介绍”“互相解疑”内容相结合,推进学生预习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来课堂探讨的意识和习惯。

诗歌鉴赏中有个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关于作者生平和诗歌写作的背景,导学案的“作家作品介绍”上有详尽介绍,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诗人情感的原点,理解诗歌思想内涵。“互相解疑”中文常、字词等内容可以在预习中完成,减轻了教学负担,可节省出课上时间,用于教学重难点的落实和突破。

对于诗意的理解,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这个环节去完成。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解释重点字词、解读重要意象、散译诗歌等方法,帮助学生解读诗意。尤其是篇幅较长、文面较难的诗作,更要在诗句理解上多下功夫,像《氓》《采薇》《离骚》这样的诗歌,学生在课前预习也会感到困难,就要在课上进行讲解,但仍需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做适当点拨等。文面简单的诗歌,教师可以以对主旨的提问为纲,引领学生完成鉴赏,比如《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等。

“知问”环节的“我的疑问”设置,能够启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收集整理,可以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课堂教学的环节和内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1)课堂中教师的引导艺术,已有很多文章探讨。但在本教学策略的实施中,教师要关注导“导学”环节与“知问”环节的联动,教师的“导”,既要以完成教学目标为指向,又要能够解决学生课前提出的疑问,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导”。

(2)导学案对诗词内容、主旨、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归纳总结,条分缕析,层次分明,给学生学习诗词鉴赏以抓手,便于理解、记忆、复习和迁移,形成知识网络。哪些是已经掌握的,哪些是还有疑问的,学生在总结上述知識点时就能够了然于心。另外,“反思”环节特别适用于类别化的诗歌鉴赏。比如,学习了《氓》《孔雀东南飞》等叙事诗,学生就可以总结得出叙事诗的鉴赏思路;学习了《咏怀古迹》,即可尝试运用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赏析《蜀相》。这种举一反三的学习思路的建立,“反思”环节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下面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尝试阐释问导思与导学案结合的教学策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1“知问”环节

1.1学生活动

(1)阅读导学案作者简介和诗歌背景介绍部分,为理解本诗创作意图做好铺垫。

(2)完成导学案字音部分,扫清读音障碍。

(3)熟读本诗并散译。本诗颔联和颈联的文面有一定难度,学生要结合书下注释理解。

(4)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帮助学生建立主动探究的思维模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1.2教师活动

收集导学案,了解学生字音的掌握和诗意的理解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准备。

导学案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1)字音障碍基本解决。

(2)颔联颈联的散译有部分学生理解不准确,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的“连”字,“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识”。

(3)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首联为什么先写山,而且是群山万壑?不美。

②昭君为什么美貌而不被“识”?

③昭君为何要出塞?

④昭君为什么不愿当王妃却想回汉?又为什么不得回汉?

⑤昭君怨恨什么?

⑥杜甫为何凭吊昭君?

2“导学”环节

根据学生的预习的结果和提出的疑问,教师要积极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解决上述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1)针对散译出现的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可采用检查预习导入的方法,将错误或者不准确的散译展示出来,要求学生纠正错误,准确散译。

(2)上述疑问反应出部分学生对于昭君故事不了解,可在课堂教学中请同学讲述故事始末,解决疑问②③,同时也部分的回答了疑问⑤,引领学生进入了诗境。

(3)疑问④⑤⑥是理解本诗主旨的关键。教师可以疑问⑤“昭君怨恨什么”为课堂教学的首个主要问题,指导学生反复读诗思考,先扣住文本,在诗句中寻找答案,重点研读颔联颈联,同时落实对比反衬的手法的分析。然后再给学生补充匈奴的生活境况和单于的婚俗等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地域差异、生活习惯和婚俗的差别给昭君带来的种种困扰和痛苦。最后让学生一起总结昭君怨恨的多重内容。接下来总结昭君其人的性格特点也就没有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同时为理解疑问①“首联为什么先写山,而且是群山万壑”做好了铺垫,“赴荆门”的“群山万壑”和昭君的坚强性格的互相映衬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疑问⑥“杜甫为何凭吊昭君”则是本诗教学的重难点。在分析昭君形象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导学案中杜甫的生平简介,此时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将二者的生活经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以昭君自况的结论。此时“借古抒怀”的技巧也就得到了落实,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的杜甫一生漂泊、怀才不遇的苦闷也就能够被学生理解了。

3“反思”环节

(1)全班一起小结本诗思想内容和技巧手法,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咏史怀古诗的旨趣,即往往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强调借古抒怀的手法。这既是帮助学生强化及时总结归纳知识点的反思意识,使感性的赏读上升为理性的方法技巧的认知,同时又是引导学生由学习“这一首诗”向学习“这一类诗”过度。

(2)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内容,鉴赏李商隐诗《贾生》的主旨和表达技巧。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通过对同题材诗作的分析鉴赏,实现本课重点知识的迁移,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提升诗歌鉴赏能力,进一步落实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

(3)拓展作业:阅读《咏怀古迹》组诗中的其余四首,进一步感受杜甫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悲慨与无奈。

总之,运用问导思与导学案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尚处摸索阶段,还存在许多困惑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做细化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导学案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