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共建技术中心建设初探

2019-06-12段彩云张宁林芸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共建协同创新

段彩云 张宁 林芸

摘 要 本文对校企合作现状及必要性展开深入分析,并在此理论研究基础上,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校企共建协同创新技术中心为例,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通过校企共建,拓展技术中心在资源转化、教仪开发、智力互通方面的孵化功能,协同探索学生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关键词 协同创新 校企共建 功能孵化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識码:A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最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主要是参考德国的“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和英国的“三明治”校企合作模式,通过系统研究,高职院校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探索发展了“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等。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多是集中在学生的就业实习方面,在校企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共同承担产业项目、共同开展师资培养、共同进行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较少,进而导致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目前校企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校企合作层次较浅。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多停留在学生实习及就业、企业员工技能鉴定与培训等方面,在企业项目领域的合作较少,校企共建专业等实际的深层次合作迟迟难以向纵深方向开展。最大的问题还在于顶层设计,需要政府部门制订配套政策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教,学校单一方面的努力效果不明显。

二是学校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体制及运行机制并没有随着教学改革而及时调整,学校行政部门对基层教学了解不足,在制定政策上显得力不从心;专业课教师由于没有政策上的支持和奖励,积极性也不高;学校的运行机制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各自的差异使校企深度合作受到制约。

三是区域产业服务能力不强。产业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和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这些成绩掩盖不了职业院校在承担企业研发项目、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及设备改造等方面的弱势,高职院校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职业教育办学的特色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

“协同”思想最早是德国科学家Haken提出的,通过“协同”使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产生“1+1>2”的效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了打破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使校企合作效果能够真正落地,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提出利用“协同创新”思想建立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来提高产教科融合度,促进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的必要性

校企协同育人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利用政府、院校、企业等多种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各个主体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传授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的学校教育与获取工程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企业生产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以产生化学反应,最终培养出有基础专业知识、有工程实践能力、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协同育人吸取了学校育人和企业育人的优点,是培养适合区域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这种育人模式受到了各国政府与企业的高度重视。校企协同育人实施的基础是构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利益关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协同创新育人平台,企业能够帮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技术需求,职业院校在教学方面能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专业老师可以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造项目,服务企业员工培训,提供科技、人才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企业提供技术骨干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校企资源的互通、互补、互助。依托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2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组建机电协同创新技术中心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地处山东半岛,以数控机床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是我国智能制造的核心区域之一。为适应区域装备制造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智能化发展,对接产业结构优化后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新技术、新工艺知识的岗位需要,本着紧贴产业发展,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理念。我院在原有校企共建机电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与地区优势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大产教融合的合作深度和广度。作为机械行业现代制造职教集团的理事单位,依托机械行业现代制造职教集团,以人才培养的技术创新为纽带,联合烟台昭阳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烟台浩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博世华域转向系统(烟台)有限公司、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共生发展,建立“校企融合、协同创新”的“机电协同创新技术中心”,中心组织框架如图1所示。

构建技术中心管理体制,创新校企协作运行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局面。技术中心常设秘书处和办公室在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对标区域制造产业链,确定技术中心专业发展方向,在技术中心下,设置4个工作室开展人才培养共育、技术创新服务等工作。技术中心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加大产教科结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加速区域装备制造企业的智能化发展进程,同时协调推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与服务、校内外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建设等具体工作。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双方优质资源,实现产教科融合、协同创新育人。

3机电协同创新技术中心孵化功能

3.1企业项目引入教学,实现人才共育

根据工作岗位内容,校企联合开发学习项目,积极构建教学组织框架,实施双导师培养。双方共同开发教学文件,形成融合企业文化和职业技能标准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教学由企业工程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地点根据教学需要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更换。同时,不断改革学生考核办法,将学生日常工作表现和企业工程师的评价纳入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实现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督查与考核,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育人质量明显提高。

3.2自研定制设备,实现技能大赛成果转换

为满足实训教学紧贴企业需求和企业员工内训的需求,技术中心除直接接受企业设备升级改造外,对于一些不容易迁移或价值较高的设备,由技术中心协同进行软硬件的自主研制。各技术中心在参加对接的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又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进行定制设备的自主研发,适时的进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期内,技术中心实现参与企业项目技术开发,共开展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参与企业生产运营,累计资金高达六百多万元。

3.3建设技术中心交流平台,实现智力互通

建设机电协同创新技术中心专题网站,提供中心内理事成员单位交流工作动态。建立中心内部专家资源库和优质人才资源库。校企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尤其是学校的人才、教学、实训等条件,辅助企业提升产品要素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建设期内,技术中心先后承担3D数字化设计、机电产品智能化应用及改造等企业培训14次,累计培训人员达到700余人;协同申报省级以上成果6项,国家专利16项。

除学校发挥人才优势为企业开设专题培训和技术服务外,企业优质的实践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提升实践能力的舞台,真正有效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协同创新平台不仅推动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为中心内理事会单位在互惠互利的基础开展合作提供了媒介与渠道。通过发挥校企共建机电协同创新技术中心的作用,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也带动了校企间的产教科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段彩云(1979-),女,山东烟台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系主任,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基于成果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娜.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高校产教融合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 2018(12).

[2] 哈肯H.协同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4:260.

[3] 王仁伟.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576):82-85.

[4] 张玉臣.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合作项目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5] 姚红,戴文静.湖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作共同创新现状研究[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1).

[6] 张正国.著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09).

[7] 法文君,谷龙艳等.“校企联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构建实践分析——以许昌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广东化工,2017(05).

猜你喜欢

校企共建协同创新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