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免疫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2019-06-12谢立兰
摘 要:免疫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深奥抽象,免疫应答过程复杂等特点,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着重介绍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旨在使免疫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一、问题的提出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教学原则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在教学中应用好该原则对“教”与“学”都非常有益。
《免疫学》是生物学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且逐步与理、工、农等学科相互渗透,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等特点,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沉闷,且学生往往由于难以理解授课内容而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做法
(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在免疫学中涉及多个概念,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大多数学生对抗原和抗体等概念较易掌握,但对有些概念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补体是初次接触。只有先把概念讲透,学生才能顺利进入后续知识点的学习。讲“补体”的概念时,从Bordet发现新鲜血清在体外也具有溶菌作用着手,引入其如何一步步设疑,一步步解开血清溶菌的谜底,即血清中除抗体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类成分,该类成分为抗体发挥溶细菌作用的必要补充,从而引出补体的概念。如讲“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时,从器官移植时的排斥反应,引出“组织相容性”,从组织相容性的免疫本质,引导出“移植抗原”,即“组织相容性抗原”,从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重点论述“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从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引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类似的,由现象到本质,能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容易理解记忆。
(二)抽象的理论生活化
免疫学的很多理论知识与人类健康和许多临床现象密切相关,在讲课时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如在“同种异型抗原”这个知识点时以ABO血型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不同血型的个体之间进行输血会为什么不能输血?答:因为可能出现溶血反应。溶血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答:供血者红细胞表面所含的决定血型的蛋白与受血者的不同,因此受血者的免疫系统将外来的红细胞表面蛋白识别为”异己”即抗原。这里决定血型的红细胞表面蛋白在不同个体(人)之间不相同,而这些血型蛋白正是“同种异型抗原”的典型代表。类似的例子还有:年老和年幼者为什么易患病?(对应“胸腺的发育历程和生物学功能”等知识点);为什么兄弟姊妹间进行器官移植配型的成功率更高?(对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特征”等知识点)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临床现象与免疫学知识点联系起来,从现象到本质,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三)抽象的现象直观化
免疫学课程中涉及较多的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信号传递和免疫细胞活化等免疫现象。为帮助学生理解,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手段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平台。如,在实验中安排学生收集自己的唾液以观察其溶菌现象和效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固有免疫,更能直观观察固有免疫现象。通过实际操作沉淀实验、凝集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常见的免疫学检测项目,学生们不仅可以直观观察不同的抗原抗体反应现象,将抗原抗体反应可视化,并且可通过比较不同实验的原理及优缺点进一步理解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此外,在免疫学教学课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实践参加创新創业实践活动,鼓励其参与到与课程相关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或相关企业见习,帮助其了解免疫学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应用。
三、结语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可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活泼,使抽象的知识点更具体灵动。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更能推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江扬,雷万学.物理化学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0-52.
[2]杨金香,程学丰.浅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污废水处理新技术教学中的贯彻应用[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5(b06):41-142
[3]谢立兰,方华为.高职院校生物专业免疫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