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尚爱文化”重构校园生态
2019-06-12李杰柏纪荣
李杰 柏纪荣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从根本上说,推动学校变革的是学校文化,江苏省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把爱心教育上升到文化层面。学校“尚爱文化”包含物质层面的尚爱文化、师生行为层面的尚爱文化、学校制度层面的尚爱文化、师生精神层面的尚爱文化等,通过挖掘校外资源,培养尚爱情怀,建设校内基地,营造尚爱氛围,建构尚爱课程群,筹划各项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全过程、全方位地践行“爱心育人”理念,力求让深刻的道德体验留驻在学生的记忆中,积淀在学生的心灵里,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爱、传播爱。
【关键词】学校文化;地域文化;尚爱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6-0045-03
【作者简介】1.李杰,江苏省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122)校长,高级教师;2.柏纪荣,江苏省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122)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如果教育活动没有文化性,那么这样的教育活动就没有生机与活力,仅仅停留在就活动而论活动的状态,不符合学生的思维和心理发展特征,实效性必定受到影响。因此,江苏省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确立了“立德树人,爱满校园”的办学目标,申报的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学校尚爱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成功立项。我们对“尚爱”的内涵定位为:内心崇尚爱、向往爱,行动上体现爱,形成以“尚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可以给置身其中的人们施加制约力和影响力,以规范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加快师生从爱自己到爱他人的转变,从而推动学校发展、教师进步、学生成长。
一、乡村学校“尚爱”文化的地域基础
学校之间因为地域、教学群体、发展定位和教育特色的不同,会呈现出差异的文化现象。连云港市黑林中心小学地处苏鲁两省三县交界山区,是革命老区的一所普通小学,有仁爱历史文化渊源。
(一)文化源远流长:仁爱修身、养正毓德
学校坐落在夹谷山和大吴山之间。两千多年前孔子齐鲁会盟于夹谷山,传播仁爱思想;大吴山凝结了符竹庭等一批志士的家国情怀。我们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生活中不断充实个体生命的内涵,提升生命的质量。为此,学校确立了“立德树人,爱满校园”的办学理念,提出乡村学校尚爱文化建设的设想。
(二)“尚爱”师资队伍:美德荟萃、乡贤云集
学校拥有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好人柏纪荣及全国优秀教师李敬德领衔的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育人骨干。其中市级“333工程”模范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6人,市“333工程”“领雁计划”骨干教师18人,区名师1人,区骨干教师26人。近年来,学校聘请赣榆籍全国道德模范方敬、全国人民好法官姜霜菊领衔的一支德艺双馨、乐于奉献的校外品格教育团队来校指导。同时,还邀请区师德报告团成员、派出所干警定期走进学校,开展品格提升活动,为美德品格提升建言献策。
(三)仁爱品格工程:凝练范式、脱颖而出
在项目的选择上,学校秉持“仁爱于心,毓德于行”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小学生仁爱品格培育。学校申报的“小学生仁爱品格工程建设”项目从连云港多家候选单位中脱颖而出,参加省级评审,通过了专家组的答辩。目前,学校正在优化建设内容和实施路径,变革德育范式,促进学生的品格提升。
二、“尚爱”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路
规划建设学校的文化体系,提炼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积极创设健康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形成浓郁温馨、充满诗意的爱心文化。
(一)规划发展思路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缺少文化的支撑引领必将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爱心教育”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把美好的情感通过厚重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爱的温暖,懂得爱的责任,体会爱的力量。
(二)提炼办学思想
“三风”建设是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学生品格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仁爱”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秉承“修身致远”的校训,逐步形成了“爱满校园,德行天下”的校风、“以爱育德,以行促德”的教风以及“爱心学堂,合作互助”的学风,努力培养新时代学生的仁爱品格。
(三)找准落脚点
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最终体现在学校的制度、管理、课堂等环节中。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注重有机整合各环节的系统资源,不断拓宽校园文化建设之路。
三、乡村学校尚爱文化的建构实践
学校树立“爱心育人”办学理念,以春风化雨般的情怀,全力打造以“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使“以爱育爱,爱满校园”的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
(一)创意场地:寻一片尚爱体验的园子
挖掘校外资源,培养尚爱情怀。我们利用夹谷山孔子齐鲁会盟的遗迹作为实践基地,带领学生领悟孔子的仁爱思想。把刘少奇旧居作为德育基地,开展学习伟人、探寻革命足迹等活动,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群众疾苦的情怀。利用抗日山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挖掘大吴山、塔山湖的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体会社会主义建设者敢想敢干的气魄。
建设校内基地,滋润尚爱氛围。我们精心打造“一室一馆一园一广场”尚爱文化阵地。一室:柏纪荣尚爱工作室。充分利用省重大德育典型柏纪荣老师的影响力,引领广大教师崇德尚爱,指导仁爱育人团队工作,探寻活动培植品格的最佳路径。一馆:尚爱馆。展示当地的历史人文资源、励志故事以及校友的事迹风采,让学生走近模范、学习模范,形成向上、向善、包容等优秀人格。一园:尚爱园。将孔融让梨、黄九龄能温席、吃水不忘挖井人等传统美德故事雕塑置于园中,让学生自觉养成谦让、孝道、担当等优秀品格。一广场:尚爱广场。由孔子及其弟子的仁爱故事和雕塑组成,让学生学习孔子仁爱思想的精髓,养成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坚韧豁达等优秀品格。
(二)校本教材:构一组尚爱课程群
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将《三字经》《百家姓》《唐诗三百首》以及一些传统文化教材进行整理,形成传统系列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和培育学生爱人、爱己、爱自然、爱社会、爱祖国的情感,日积月累,学生逐步提高对爱的认识。
主题实践课程。我们根据仁爱教育的结构体系,结合国庆节、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着力打造“爱心教育月”“雷锋月”“敬老月”“尊师月”“感恩月”等仁爱节日文化,将节日文化课程化、制度化。固定一些仁爱教育仪式,如感恩仪式、成长仪式,把仪式程序化,常态化。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编制一至六年级仁爱教育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爱、体验爱、奉献爱。
仁爱自编读本。学校自编教材《身邊的人》《爱满校园》是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的教材。学校将进一步研发拓展教材《爱之源》《美丽的黑林》《尚爱故事教师篇》《尚爱故事学生篇》《思源》等。利用校本教材,结合当地人文资源,传播仁爱思想,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自编自创了德育小报《尚爱》,及时发布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弘扬学校正能量。
(三)活动体验:搭一个“尚爱”互助平台
“爱心妈妈”团队,发动女教师组成爱心妈妈团队,一对一帮扶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开展关爱老人、义务劳动、定点家访、维护交通、文明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弘扬雷锋精神,传递正能量;留守儿童希望班,暑期创办留守儿童希望班,让留守儿童亲情有依、兴趣有助、玩乐有所、安全有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