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一项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
2019-06-12奚亚英
【摘 要】项目式学习强调课程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提供学生“生动”的学习体验,通过项目探究的方式,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清英”)积极响应国家课改要求,不断探索项目式学习本土化的研究,致力于将项目式学习渗透到日常课堂,通过学科融合、课时调整、评价改革等一系列举措建构项目式学习课程体系,一步步让项目式学习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真正动力。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情境体验;课程实施;生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26-0038-03
【作者简介】奚亚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校长,高级教师。
为了让“新课标”要求真正落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借助项目式学习,致力于用“改课”推进“课改”,让“学堂”超越“课堂”,并不断聚焦儿童核心素养,逐渐建立起一个以项目探究为导向的学科统整学习模型,尝试给予儿童一条生动的学习路径。
一、让知识变得“生动”:立于核心素养,挖掘知识品质
站在核心素养的角度重新审视学科现有的知识结构,我们发现通过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儿童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生动地”完成对自我的认知、理性的发展以及世界的探索。
(一)从“零散”走向“统整”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科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模糊”不代表“混淆”,项目式学习不是将各学科知识进行“粗暴”地拼凑,而是找出各学科知识概念中相通的脉络,顺着这条脉络将知识串联在一起,变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为项目探究,帮助儿童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学会“举一反三”。
(二)从“单一”走向“多元”
跨学科知识是项目探究必不可少的要素。运用跨学科知识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儿童认知能力的进步,由于项目式学习涉及复杂问题的解决策略,运用单一学科知识很难满足需要。所以,在进行项目式学习前,必须提供给儿童跨学科的知识,以便他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从“概念”走向“应用”
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下,“知识”不局限于记忆、背诵、应试,而是走向了“高阶”的运用。怀特海曾用“惰性知识”来描述那些没有生命力,无法在生活中运用或无法解决问题和完成目标的知识。这些“惰性知识”就像是“精神赘肉”一般,长时间留存非但无益还可能危害健康。基于以上的思考,项目式学习中所涉及的知识应该是能够运用于实践的,通过运用、反证、纠偏等方式转“惰性知识”为“活性知识”。
二、让课程变得“生动”:基于项目探究,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将现行国家课程标准与校本实际相结合,从学生视角出发,以“项目探究”为核心重构课堂,逐步形成一套“课标引领”“学科融合”“课时统整”三轴联动的完整课程体系。
(一)用标准定义课程
学校将课程标准中所含的关键目标、技能、原理、概念结合到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为此,学校开设了“普适课程”“专设课程”“自创课程”三级课程体系,以保障儿童在进行项目式学习时有得选、学得进、秀得出。
(二)以探究串联学科
用探究的方式让儿童去学习知识。例如,在一堂科学课中分设四个任务,任务一告诉儿童在某地区有一种特殊的食肉动物。等儿童了解后发布第二个任务:该地区炎热,食物缺少,大多数小型动物都生活在地下,到了晚上才出来活动,请学生简单画出该肉食动物的生理形态特征。第三个任务是在小组内对各自“想象”出来的动物取名,并论证存在的可能性。第四个任务是选出小组内一致赞同的“动物雏形”,为其配上解说词。这是项目学习中的一个初步环节,儿童需调动想象,结合美术、生物、语文等多学科知识对任务进行解答。教师会在最后公布符合描述的真实存在的动物,并告诉儿童,刚才的模拟手法实际上是生物学家根据动物居住环境、食性等多方面因素重塑已灭绝动物的一种方式,让儿童明白他们所做的探究是有意义的。
(三)按需求分配课时
我们挑选适合进行项目学习的课程内容,对照课程目标,设立若干个项目化学习主题,避免了学科交叉导致的重复教学,对节省下的课时进行统整再分配,短线的项目学习以90分钟为一个学习板块,提供多种学时组合,这期间没有上下课铃声。由两个或多个学科的教师自主协商,灵活安排。长线的项目学习放置在每天下午放学前一小时,并配合学校每学期开展的项目学习主题周进行集中探究。
三、让教学变得“生动”:聚焦驱动问题,谋划教学策略
制定了“项目确立—项目设计—项目探究—成果发布—评价落实”的五步实施策略。
(一)明确任务挑战
1.打开创意的想法。
在确立项目研究主题时,要考虑到探究的问题是否能与现实世界“连接”。这有助于问答“为什么这个概念十分重要”“为什么大家要费时费力地去探究这个选题”等问题。
2.设置挑战的指数。
我们尝试“视点下移”,站在儿童角度思考问题的难度。把探究项目的研究周期定在2到4周范围内,通过研究时间的圈定,聚焦探究核心,制订合理的挑战等级。
3.设计跨学科项目。
许多项目研究中会涉及跨学科组合,例如数学和科学的结合,学校让一个项目主题内的教师通过跨学科备课的方式,填补彼此的专业空白,也让设计的项目更具科学性。
4.提供多元的选择。
当儿童真正参与项目探究时,他们自然会产生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们还会思考项目如何进行才能更有意义,在項目计划正式公布前,询问儿童并参考他们的建议让选择和挑战更能发挥作用。
(二)设置驱动问题
以学校英语组开展的“完美海岛游”项目为例,围绕核心驱动问题:爸妈从我的压岁钱中拿出一万元作为暑假旅行经费,给我5~6天时间去看世界,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行程?在这个问题下分支出不同的子问题:去哪里旅游?如何选择旅游景点?如何规划出行方式?如何订机票?如何规划旅游线路等,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海岛旅行攻略,内容涉及衣、食、住、行、游等多个方面。
(三)筹建合作团队
团队训练。当确定项目主题和核心问题后,教师需要分析所带团队:学生需要哪些知识?要培养他们哪些能力?如何鼓励学生做得更好?这里可以采用观察法和讨论法,发现学生在技能方面的不足。
明确任务。向团队介绍任务安排,让所有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项目,并帮助他们明确学习内容。
合作联盟。团队合作不仅仅是项目进行的方式,它还能集思广益,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学生在高效团队中合作得越多,项目就越成功。
(四)匹配教学计划
用子问题来构建项目各个阶段,作为对驱动问题的补充或用来启发学生下阶段的学习,并定期布置开放性作业,如短篇日志、介绍、计划、解说词让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的项目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四、让评价变得“生动”:关注成果展现,凸显表现评价
项目式学习的评估体系依存于项目中各个学习任务,我们把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评价、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评价、对学生各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以及最终学生展现出的成果的评价浓缩成三类评价。
(一)思维评价
从“理解”“诠释”“运用”“质疑”“合作”“认知”六个方面进行评价。理解:学生是否能理解任务,并将自己的观点流畅地表达。诠释:学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是否能说出任务的意义和重要性。运用: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质疑: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是否能站在其他角度去思考。合作: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合作。认知:学生能否在项目结束时说出自己的所获与不足,并对团队内其他成员做客观评价。
(二)项目评价
每个学习项目,无论时间长短,都要有师生共同商定与评价的环节,通过评价量规的方式进入学业系统中,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量表设计基于四个维度:学科知识和技能、交流互动的技能、协商合作的技能、项目管理的技能,每一个维度下的目标和行为要求,一般分为“需要避免”“可以提高”“真的很棒”三个量级。
(三)成果评价
对成果的评价不是要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而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在进行成果展示的阶段,我们通过“外观设计”“价值体现”“可改进空间”三个维度对学生项目成果进行评价。最终通过评价反馈评选出“最佳展示团队”“最佳设计团队”“最具創造性团队”和“最有价值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