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县桉蝙蛾危害风险分析
2019-06-12谯万智徐梦琳焦晋川
谯万智,徐梦琳,焦晋川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 成都 610081)
桉蝙蛾(EndoclytasignifierWaller)是鳞翅目(Lepidoptera)蝠蛾科(Hepialidae)中一种危害比较严重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1~2年生桉树[1-3],是洪雅县的主要森林害虫。2004年起,洪雅县大力发展以巨桉为主的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已达3 204 hm2,基本已成为桉蝙蛾的寄主林分。因此,开展桉蝙蛾危害风险评价分析对有效采取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危害情况
桉蝙蛾为蛀干类害虫,主要危害巨桉幼林,会造成巨桉生长不良、枯死和风折,严重影响其木材产量;同时,桉蝙蛾还可危害多种寄主植物,造成寄主植物死亡,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特别是给桉树林区生态环境营建带来巨大的损失。根据洪雅县历年来对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和监测资料,2012年,首次在洪雅发现桉蝙蛾。根据2016年开展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资料分析,在洪雅县东岳镇、余坪镇、中山乡发现有桉蝙蛾分布,巨桉林多为受害状,寄主植物受害面积达到3 204 hm2。
2 扩散蔓延的可能性
桉蝙蛾属于大型蛾类,成虫体重较大,飞翔能力较弱,因此,桉蝙蛾有聚集分布、危害相对集中的特点,若长距离传播则需要依靠人为帮助。桉蝙蛾主要的寄主植物为桉属植物和另外20多种植物,其分布的海拔高度为 100~1 200 m,具有较大范围的适生区。桉蝙蛾通常产卵量大,寄主植物种类多样,生存能力强。
根据2016年开展的林业有害生物普查资料分析,桉蝙蛾在洪雅县尚未造成大面积的危害,主要是洪雅县近年来调整树种结构,新造巨桉林面积较小,桉蝙蛾传入的时候,洪雅县大多数巨桉林已过幼林期,只要加强防控监测和检疫,扩散蔓延的可能性不会很高。
3 防治情况
桉蝙蛾繁殖为 1 年 1 代,各虫态发生期具有明显季节性,因此在发现及防治时可以采取较高的针对性。目前防治桉蝙蛾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农药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利用天敌防治等。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综合防治,桉蝙蛾的虫口密度会明显下降,1年左右巨桉的生长可以转为正常。
4 定量评估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及赋分标准,对洪雅县桉蝙蛾建立综合评价指标并给予赋分(见表1)。
准则层的量化计算:
P1=P11=2.50
P3=0.4×P31+0.4×P32+0.2×P33
=0.4×1.8+0.4×0.11+0.2×0= 0.76
P4= Max(P41,P42,P43)=Max(1,3,1.01)=3
P5= (P51+P52+P53)/3
=(2+1.01+1.1)/3≈1.37
目标层的量化计算: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洪雅县桉蝙蛾的综合风险评分值R=1.68,属于中度风险林业有害生物。
表1 桉蝙蛾风险性分析评判指标赋分表[4]
5 风险管理
5.1 加强监测预报
对桉蝙蛾危害情况与扩散区域展开调查,及时掌握桉蝙蛾危害范围及其扩散趋势,掌握其种群的发生和危害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桉蝙蛾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方法的研究,提高虫害防治效果。
5.2 加强检疫
首先应加强植物检验检疫,特别是将桉树苗木和原木、板材、竹材、木制品等涉木材料作为检疫的重点,防止桉蝙蛾因人为运输而扩散传播;其次,应针对桉蝙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开展涉苗、涉木企业和单位的宣传教育,从而避免人为因素造成桉蝙蛾的扩散;第三,对一些建设项目带进来的木制品包装材料,比如电缆绞盘、包装木箱等也应作为检疫对象,防止其进入本地林区。
5.3 科学管控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区管控,对于桉蝙蛾发生区进行重点除治。对于仅有少量危害状的区域,定期检查,严密监视虫源。对于桉蝙蛾潜在发生区,则采取预防为主的管理措施。
5.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采用毒杀或触杀方式杀灭虫体。
毒杀是运用有机磷类的久效磷、乐果和吡虫琳等化学试剂,通过喷干、根施、注射、包扎等方法施药,使虫体在取食寄主植物时,吸收药剂而死亡;触杀是直接向蛀道注射高效低毒触杀类杀虫剂,使虫体直接接触药剂而死亡。
5.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抗生菌、植物提取物、天敌等生物来抑制或消灭桉蝙蛾。目前运用较多的有白僵菌和绿僵菌等抗生菌[5],香根草提取物[6],寄生蜂、寄生蝇、啄木鸟、虎甲(Cicindelasp.)、蠼螋(Labidurasp.)和蚂蚁、栗色舟寄蝇等[7]桉蝙蛾的天敌,根据相关文献报道,生物防治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在桉蝙蛾的各个虫态期均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5.6 行为防治
行为防治主要是利用桉蝙蛾对性激素的趋向作用,利用未交配雌虫性腺提取物,在桉蝙蛾羽化高峰期吸引雄虫,以达到降低桉蝙蛾交配成功率的目的。
6 结论
通过对桉蝙蛾的风险评估分析,其风险值R=1.68,表明目前桉蝙蛾在洪雅县桉树林区属于中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对洪雅县的桉树林区构成较大潜在威胁,需要加强检疫管理,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控制其扩散、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