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失能者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轮椅?
2019-06-12中日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师郑鑫鑫主任医师谢欲晓
文/中日医院康复医学科 治疗师 郑鑫鑫 主任医师 谢欲晓
轮椅是现有使用最为广泛的辅助器具,日常生活中轮椅不仅是一种代步工具,同时也为失能者进行功能锻炼和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那么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轮椅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轮椅的种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轮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手动轮椅和电动轮椅;按结构可分为折叠式轮椅和固定式轮椅;按使用对象分为成人轮椅、儿童轮椅、幼儿轮椅;按用途分为普通轮椅、偏瘫用轮椅、下肢截肢用轮椅、竞技用轮椅等。通常我们将轮椅分为普通轮椅、电动轮椅和特形轮椅三大类。
1.普通轮椅
图1
图2
普通轮椅(图1)是最常使用的轮椅类型。此类轮椅可有多种变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体能情况较差的人可选择躺式轮椅(图2),躺式轮椅通过调节可使靠背、坐垫和脚踏板架在同一水平面上,如同一张床,便于乘坐者休息;又如各种疾病导致二便障碍的人可选择坐便轮椅,此轮椅的座位上有开口,下面置有便盆,可随时取放。
2.电动轮椅
电动轮椅为外动力轮椅,操作简单,适用于上肢功能较差、身体衰弱不能驱动普通轮椅,或虽能驱动但不能满足生活所需者。
3.特形轮椅
图3
特形轮椅(图3)常用于体育运动,多为竞技性轮椅。此类型轮椅不仅灵活而且对使用者有保护功能,常用于下肢残疾患者从事体育竞赛活动。
二.轮椅的结构
轮椅由多个部分组成,下面将从主体的几个部分为大家介绍。普通轮椅一般包含轮椅架、车轮、车闸、座椅、靠背、扶手和脚托等。
1.轮椅架(支撑架):是轮椅结构的核心部分,分为固定式和折叠式两种。固定式轮椅架强度和刚度均较好,比折叠式更容易维持轮椅的线性关系,缺点是不便收纳;折叠式轮椅的优点在于折叠后体积较小,便于携带。目前临床中常使用折叠式轮椅。
2.车轮:轮椅上通常有一对大轮和一对小轮。大轮是轮椅的承重部分,小轮为脚轮。大轮外侧装有手轮,乘坐者通过推动手轮来驱动轮椅,一般情况下手轮的直径比大轮小5cm。为方便使用中手的操作,有时会在手轮外添加橡皮或增加带有突起的把手以增大摩擦力。生活中常见乘坐者通过戴手套的方法来增加驱动力。
轮椅的轮胎有实心轮胎和充气轮胎两种。实心轮胎的优点在于不易破损,保养方便,缺点是减震性能差。充气轮胎减震性能较好,因此生活中常用。与实心轮胎相比充气轮胎的缺点在于需要经常充气、易破损、推动时摩擦力大。为改进轮胎的不足,目前已生产有无内胎充气型和低压宽胎轮椅。
3.车闸:不同轮椅的车闸有两种,凹口式车闸和肘节式车闸,目前常用肘节式车闸。此类型车闸刹车力量较强,易操作。生活中为方便使用及省力,也常给车闸安装延长杆。
4.座椅:为乘坐者提供直接的坐位支撑,座椅的高度、宽度、深度均要适合乘坐者的体型。
5.靠背:为乘坐者提供背部的支撑,同时也提供间接的坐位支持。按其角度可否调节分为倾斜靠背和不可倾斜靠背;按其高度分为低、中、高靠背,高靠背加头托。低靠背的上缘一般在乘坐者肩胛骨下2~3cm处,允许乘坐者躯干有较大的活动范围。高靠背的上缘高度超过肩部,常附加头托,一般为可倾斜式,高靠背轮椅对躯干控制不好及体位性低血压的乘坐者较为实用。
6.扶手:扶手可分为长扶手和短扶手。短扶手呈台阶状,方便轮椅接近桌面。除此以外扶手还分固定式和可拆卸式。可拆卸式轮椅(图4)方便乘坐者进出轮椅。
图4
图5
7.腿托和脚托:腿托的作用是防止小腿向后滑落。脚托有固定式、开合可卸式、膝部角度可调式等类型。脚托支架的长度一般可以调节,以适应不同乘坐者小腿的长度。除此以外,脚托有几种不同的变形结构,如前后挡、脚踝带、脚缓冲器等(图5)。这些变形结构大部分起固定作用,如脚踝带可以将脚踝固定在脚托上防止足部滑落;脚缓冲器为一个沿脚托外侧向前伸出的短杆,一般为30cm,可以防止脚尖受到前方物品冲撞。
8.倾倒杆:倾倒杆为轮椅支架下方支杆向后的延伸部分,有两方面作用:一是轮椅需要抬起脚轮时可踩下倾倒杆;二是当轮椅过度后倾时此杆先着地,防止轮椅向后倾倒。
9.附件:轮椅附件包括坐垫、靠背垫、扶手垫、轮椅桌等。使用者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和配置。
三.轮椅尺寸的选择
轮椅各主要部件的尺寸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乘坐者的坐姿和稳定、皮肤局部受压以及转移时的安全。一辆合适的轮椅不仅可以让乘坐者在使用中更加节能而且可以有效地预防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轮椅选择主要参数如下。
1.座位宽度:指轮椅两侧扶手侧板之间的距离。测量方法为被测者坐在轮椅上,两侧臀部最宽处的距离加上5cm,即臀部两侧距侧板各有2.5cm的空隙,轮椅坐宽一般为40~46cm。座位过宽,乘坐者不仅不易保持身体平衡,而且驱动手轮也不方便,会增加乘坐者轮椅使用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座位过窄可导致乘坐者上下轮椅不方便,容易擦伤皮肤,严重者甚至会增加压疮的风险。
2.座位长度:也称为座位深度,指靠背到座位前缘之间的距离。测量方法为被测者坐在轮椅上,膝关节屈曲90°,测量臀部后方最突出的部位至小腿腓肠肌之间的水平距离减5cm,一般为41~43cm。座位过长会使座位前缘压迫腘窝,影响血液循环。座位过短会使坐骨结节承重过大,增加压疮的风险。
3.座位高度:测量方法为被测者坐在轮椅上,膝关节屈曲90°,足底着地,测量腘窝至地面的高度。座位高度过高会导致轮椅使用不便,如进餐时轮椅不能进入餐桌下面。座位过低会使臀部压力增大。
4.扶手高度:测量方法为乘坐者坐在轮椅上,上臂自然下垂,屈肘90°,测量肘下缘至椅面的距离加2.5cm,使用坐垫时还应加上坐垫的高度。适宜的扶手可以舒适地承托肢体,帮助乘坐者保持良好的姿势。若扶手过高则会导致上臂上抬;扶手过低,则需要躯干前倾,从而影响坐姿。
5.靠背的高度:靠背的高度根据躯干的功能而定。靠背越矮,躯干和上肢的活动范围就越大,同时对躯干控制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低靠背的高度是测量轮椅面到腋窝的实际距离减去10cm,即靠背上缘高度应在乘坐者腋下约10cm。高靠背的高度是测量从座椅面到肩部或后枕部的实际高度。
6.脚托高度:与座位高度有关。适宜高度为乘坐者膝关节屈曲90°,双脚放在脚踏板上,腘窝处大腿前端底部距坐垫约有4cm空隙。坐垫与脚踏板距离过大,会导致双脚不能放在脚踏板上,从而丧失稳定性。坐垫与脚踏板距离过小,会增加臀部承重。除此以外,脚踏板距地面应有5cm左右的高度,以便越过一些小的障碍物。
以上就是轮椅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希望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到适合的轮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