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弥渡南山吹打乐初探

2019-06-12大理州弥渡县德苴乡文广服务中心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间文艺喜庆奏响

■禹 德(大理州弥渡县德苴乡文广服务中心)

弥渡南山被誉为民间风俗的活化石,至今尚保留着许多久远的民间风俗。其中喜庆吹打乐,就一直保留至今,并将继续传承。在这里,吹打乐演奏的人被冠以吹打匠的名号。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是听着吹打匠吹奏的吹打音乐长大的一代人。如今,都已经步入中年了,但对南山的吹打乐却总是特别难以释怀,还好从事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我还常能够时常接触到南山的吹打匠,不时聆听他们悦耳喜庆的吹打乐。

■南山喜庆吹打乐与历史交融

弥渡南山,自我有记忆以来,每逢婚事嫁娶、乔迁喜庆,都免不了要热闹一场。其中最常见的喜庆方式,就是请一帮吹打匠(吹打匠,也就是唢呐吹奏手,也俗称叭喇匠,合奏曲目即称吹打乐),吹吹打打,热热闹闹,人们往往随着吹打乐沉醉于喜庆之中,其乐融融。

说及吹打匠,与之密不可分的便是吹打乐,在我们南山可是有些历史的。据一些热衷于谈古论今的老人口述,在元明时期,由于实行屯垦制度,中原人士大量涌入云南(西南),弥渡南山也毫不例外的容纳了不少的屯垦移民,中原文化也不同程度的随之涌入。据说有的屯垦先民,从中原到西南,就只带来一支叭喇(唢呐),人走到哪里,叭喇就响到哪里,并靠着给别人吹奏叭喇讨得银钱,维系生计,一路到达定居点。正是这些开发西南的屯垦先民,不仅将叭喇吹奏技艺带到南山,而且把叭喇吹奏乐与当地流传的打击乐(牛皮鼓、木鼓、木鱼、小钹、沙锣等)融合为一体,将单纯的叭喇吹奏与之混编成吹敲一体的吹打乐,如此也成就了一拨又一拨的演奏能人,人们把这些能吹善奏的艺人称之为吹打师傅,又有人还嫌这种称呼不上口,再后来就简称为吹打匠,他们吹奏的合乐即是吹打乐。

起初,吹打音乐也只是南山先人在闲暇之余的一种自我消遣的娱乐形式,之后才逐渐发现,这种吹打音乐不仅可以打发闲暇时光、愉悦心情,而且只要听到吹打乐,场面就会非常活跃、就会有无以言表的喜庆气氛。慢慢地,人们把这种吹打音乐引入喜庆活动中。于是,在南山的传统节日、祭祀祈福等活动中,在婚庆嫁娶、建房乔迁的大喜日子里,吹打音乐成了不可或缺的助兴形式。久而久之,喜庆日子请一帮吹打匠就成为南山的民间习俗,吹打乐成为流传于南山的民间音乐形式。

几经风雨,历经沧桑,随着时代的变迁,吹打乐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丰富,吹打匠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新中国成立前,特别是战乱年代,人们生活特别困苦,乱世之中,生命财产无以保障,人们的追求也只限于活着,喜庆已是遥不可及的奢望,精神思想大多变得麻木,随之吹打匠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南山吹打匠也获得了新生,吹打音乐再次活跃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南山吹打乐进入了鼎盛时期,南山吹打匠受到极大的关注,随着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步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南山群众办喜事都相互攀比、大讲排场,而最能体现喜庆场面的,莫过于请一帮吹打匠,吹吹打打,喜气洋洋。近几年,这种现象虽然有所弱化,但还是一直延续着。

■南山吹打乐与喜庆婚俗浑然天成

南山的吹打乐,曲调、曲式极为丰富。从曲调上看,有的曲调高亢,自豪奔放;有的曲调低沉,如诉如泣。从曲式上看,有的旋律单一,直抒胸臆;有的旋律繁杂,缠绵婉转。从节奏上看,有的节奏明快,喜庆欢乐;有的节奏舒缓,即景抒怀。而不同的场合,吹打匠们所选奏的吹打乐,在曲调、曲式及节奏上都会有所不同,以表达不同情感,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当然那也是内行听曲调、外行看热闹,各有理解。

就南山的婚庆而言,可以不夸张地说,没有吹打乐就没有婚庆喜事。也就是说,吹打乐总是婚庆不可或缺的喜庆娱乐方式。吹打匠班子构成则随意,有的3人组成,有的4人成队,有的5人齐奏,场面大的要六人或八人合奏,无论几人组队,他们都能按部就班、各司其乐,每每有喜庆嫁娶,吹打匠就要起起落落忙活3天。

首日,搭青棚(树干、用竹竿、树枝在院子内搭建遮阳棚,寓意为见亲朋),吹打匠务必在太阳落山之前,到达喜事人家(新郎一方),奏响起吹打乐,表示进入喜事程序,吹打乐的曲目大多是“亲朋调”及一些当地人熟悉地花灯、山歌、民歌等,曲调相对自由,旨在营造喜庆氛围。

次日,喜庆日(正婚娶嫁日),吹打匠选取的曲目就相对固定。随着太阳出山,吹打乐并开始奏响(如果新娘方较远,会视情况提前),简单的吃过早饭,总理(负责组织迎亲队伍的人)便组织队伍,这时,吹打匠要奏响大乐(大号、大桶)帮助召集迎亲人员,走上迎亲的道路。一路之上,逢遇村庄、岔路,吹打匠都会奏响大乐(一般每次6响,以示一路平安),以壮声势。到新娘方村口,吹打匠再次奏响大乐,以提示女方,迎亲的队伍即刻就到。大乐之后,吹打匠便立即吹奏“祈门调”,以请求进入新娘家门。新娘方鞭炮响过,迎亲队伍伴着“九响大乐”进入门院,主人招呼入座。吹打匠只能站立着,吹打乐奏响的是《清茶调》(有的新娘方也搭伙一帮吹打匠,双方会合奏),待主人敬过“先苦后甜”的两道茶之后,吹打匠落座,略饮清茶,再喝烧酒。

稍事休整,吹打匠又开始吹奏“会亲调”,这是迎亲的带队总理要伴着吹打乐去拜见女方亲人,给女方长辈作揖施礼,拜见帮忙的厨师们,给他们塞红包。收到红包的厨师们便会安排摆桌设宴,招待迎亲队伍,吹打匠也在大乐之后随队吃喝。吃喝结束,吹打乐再度响起,此时吹奏的是催促新娘的《梳妆调》了。带队总理则忙于和女方总管交涉,只要涉事的总要给个红包,以求对方不设障碍、多行方便。之后,吹打匠转变曲调,改奏《上花轿》。在这曲目中,迎亲队伍各司其职,将陪嫁的嫁妆收拾好,准备回程。新郎在伴郎陪同下去叫开新娘的闺房门,一起到祖宗牌位前佩戴新郎(新娘)花,给父母磕头,在吹打乐《离娘调》中拜别双亲,大乐响过之后出门返回新郎一方。

返程相对轻松,可以在行程中插入一些游戏,也可以做一下嬉戏逗乐的小恶作剧,平添一些乐趣,强化喜事欢愉,吹打匠们尽可能地选择轻快愉悦曲目,以营造喜庆氛围。当然,也不时奏响几声大乐,可以稍事耽误,但一定要赶上太阳脚(日落前)。到新郎家门口,则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就是退拆马(巫师将一路跟随而来的各路神鬼打发回去,不得随新人入内),吹打匠则奏响《谢路神》的吹打乐,感谢路神护佑,平安到家。礼毕,新人跨过火塘,直奔洞房。

新人进了家门,迎亲也算告一段落,但吹打匠却不闲着,他们会吹奏一些节奏明快、轻松愉悦的曲调,以活跃气氛,比如《红四喜》,再就是《莲花落》等等,时起时落。一直到晚上,奏完《醉五更》,吹打乐才算结束,把场面交给打歌队去热闹啦。

第三天,卯寅日(喜事善后,招待相帮亲友),你也许会认为没事了,实际则不然,今天还有重头戏。其中两个程序是必须的,其一是拜亲人,要将亲戚、长辈请至中堂(客厅),围坐三方,一对新人按长幼顺序进行叩拜,这时吹打匠务必吹奏“敬亲调”。其二是酬谢媒人,吹打匠吹奏“谢媒调”,邀请媒人上座(自由恋爱也要找一个能沟通双方的人做媒人),新人行叩拜礼,同时敬送猪头一个,信鸡(阉割的雄鸡)一只,服装鞋帽一套。此礼毕,大摆筵席,吃喝结束。新人回门去娘家,吹打匠九响大乐,喜事收工。

的确,南山的婚庆嫁娶,与吹打匠的吹打乐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当然,有的喜事女方也会搭伙一帮吹打匠,那样的场面就更加热闹、更加喜庆啦。当然,南山吹打乐的形态,宽至无边,广至无垠,在建房乔迁、祭祀祈福、传统节日的喜庆习俗中,吹打乐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里就不再罗列细数。

■南山喜庆吹打乐亟待保护和传承

南山吹打乐的确算得上是南山的民间音乐瑰宝,它本身就是一个比民俗活动外延更为宽泛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一方面能表现民风民俗,另一方面又是民间自觉传承的传统吹打音乐,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音乐自觉,是属于广大群众最原生态的音乐艺术形式。

然而时间流逝,世事变迁,随着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凸现,民间文艺形式受到现代文艺的强烈撞击,在不断的洗礼中,许多民俗、民间音乐文化都被现代文艺所同化,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年轻人的婚姻嫁娶,多往城里跑,学着城里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文艺经受着极大的冲击。南山吹打乐曾有过辉煌的昨天(现在也尚有传习),曾是南山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但在近年来却遭遇了极大的传承危机。

曾经做过不全面的调查,在我们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群体中,几乎没有人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艺感兴趣,更不用说吹打乐了,有好多优秀的民间文艺就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传承着,但他们(特别是年轻人)却视而不见。现在年轻人嫁娶,大多去城里办一场喜酒,亲朋好友到婚庆酒店吃上一顿,送上礼金,然后就回家了事;办喜事不再请吹打匠,拿只音箱播放一些现代音乐。这样省了许多事,对我而言,却总好像少了些什么。这样一来,南山吹打乐就纵有千般优秀、百般传统,同样不能得到年轻人的青睐、同样处于失传的边缘。

作为身在文化战线的我们,应该自觉担起民间文艺的传承重任,让传统的优秀的民间文艺源远流长,让我们的子子孙孙能够了解、领略到我们灿烂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南山吹打乐就是我们基层民间音乐文艺传承的着力点。当然,南山吹打乐对于浩如烟海的传统民间文化,它只是沧海一粟,但作为南山百年来流传的音乐文艺形式,它应该得到进一步的传承、进一步的保护,甚至是进一步的发展,而要保护、要发展,就务必强化传承。

一、整合群体,拓展对象。文化、教育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在校的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对民族音乐、民间文化有相应的了解,特别是自己生长地的民间文艺,更是要让年轻人从小就耳濡目染,进而自然地喜欢上优秀的民间音乐。我们文化工作者,要对南山吹打乐做进一步的挖掘整理,编制适合于中小学的乡土音乐教材,在相应的学校文艺活动中融入相应的吹打乐演奏,促使南山的吹打乐传唱得更远、更广。

二、组建队伍,组织交流。弥渡南山几百里,地广人稀,村落较多,南山吹打乐的流传不尽相同,各村各地传奏的曲目、调式各有特色。为更好地融合发展,我们有必要在有条件的村落组织相应的吹打匠队伍,在传统的民间节日(春节、端午节、火把节、冬至节等)进行交流、比赛,并冠以相应的荣誉,以点带面、以少促多,让吹打乐与南山民俗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吹打乐在南山重新火起来、热起来。

三、创造机会,搭建平台。文化无处不在、文化无所不及,作为文化服务部门,传承优秀的民间文艺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想尽办法地为南山吹打乐的传承提供必要的场所、提供演出传奏的机会,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实际上,我们乡镇文化站有好多事可以做,利用好文化站的场地及相关设施及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每年组织几期培训、每年组织几次比赛,让喜欢吹奏的人继续吹奏,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吹打乐,促使南山吹打乐代代相传,溪流不断。

四、培训提高,激励传承。没有传承就不会有所发展,再好的文艺形式,如果没有人去关注、去传承,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远离我们,渐而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山吹打乐恰就遭遇无人关注的尴尬,长此以往,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我们务必鼓励传承,将能敲打、会吹奏的人找出来,确定一些不同级别的传承人(省级、县级、乡镇级),对吹打乐做进一步地挖掘、整理,使之更加体系化、生活化;投入一些必要的器乐设备(叭喇、牛皮鼓、木鼓、木鱼、小钹、砂锣等芦笙等),给予传承人相应的补助,激发他们传教、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同时鼓励群众口传身教,尽可能扩大影响力、扩大普及率。

当然,随着文明的进步,群众文化、民间文艺、民间音乐大都融化在现代文化的热潮之中,广大群众更热衷于广场舞、跳花灯、电视剧。年轻人更是一头扎在互联网、云计算、微博微信之中,对于身边优秀的民间文艺、民间音乐,则是知之甚少或者是一无所知。从事文化工作的我们则是心急如焚,又无可奈何,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人,想出更多的办法,以实际行动来推动南山吹打乐的保护传承。

猜你喜欢

民间文艺喜庆奏响
“红燕”奏响三重唱
有喜庆 今生缘 中国人的喜酒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喜庆的新年
白鹤:春天奏响的铜管乐
张灯结彩
市场与权力:“民间文艺”批判
用爱奏响和美乐章
总理记者会奏响最“强”音
破解民间文艺版权立法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