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苗歌的传承困境与创新方法探究

2019-06-12张先永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2期
关键词:苗语湘西苗族

■张先永(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在湘西,苗族主要分布在花垣、凤凰、吉首、泸溪、古丈、保靖等县市,占全州总人口的33.15%。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娱乐方式比较贫乏,唱苗歌成为苗族节日和聚会时的主要娱乐方式,同时也是苗族青年恋爱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影视、网络、卡拉OK等娱乐的普及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唱苗歌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被逐渐替代和边缘化,面临传承的危机。在湘西苗族地区,会唱苗歌的一般为中老年人。苗族青年男女大多数不会唱苗歌,对苗歌逐渐失去了兴趣。苗歌的逐渐没落,出现传承危机,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湘西苗歌传承困境的内在原因

湘西苗歌在旋律、结构和歌词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但是,使用固定歌腔,短小的结构和苗语歌词已经成为苗歌传承和传播的障碍。

(一)采用固定歌腔,旋律缺乏创新

湘西苗族人民把苗歌分为“韶唔”和“韶萨”两种。“韶”,指歌腔,即固定旋律。韶唔,指抒情歌腔,旋律大起大落,抒情性很强,采用假声演唱。韶萨,指陈述歌腔,旋律线比较平直,音程跳动不大,主要是陈述性唱词,采用真声演唱,曲调和苗语四声比较接近[1]。人们在唱苗歌时,使用某一固定歌腔进行演唱。歌词除传统保留下来的之外,大多是在演唱时即兴创作。在对歌的过程中,歌师傅(也叫歌师)站在歌手旁边现编苗语歌词,由歌手来演唱。这种根据曲调填词的歌唱方法盛行于宋朝和元朝,宋词和元曲就是根据已有的曲牌(旋律)进行填词。当前,在我国某些地方戏曲和民歌中,还保存这种填词歌唱的方法,例如江西赣南的采茶戏和广西武宣县的山歌。

苗歌采用固定歌腔的演唱方式,使得旋律得到稳定的传承,歌词的即兴发挥也能够适应人们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表达的需要。湘西苗歌有十几种歌腔(固定旋律),但是在一个或几个乡镇中一般只使用一种相对固定的歌腔。我们知道,歌曲的旋律需要多样化并且不断创新,才能吸引人们去聆听和传唱。苗歌在传唱的过程中,虽然歌词有变化,但固定的旋律一直在重复,容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特别对于不懂苗语的人来说,他们听到的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旋律,从而失去了新鲜感。苗歌曲调的不变性,缺乏多样化及创新,成为苗歌传承的障碍之一。

(二)苗歌结构短小,节拍自由

湘西苗歌和其他大多数民歌一样,结构上为一段曲式。短小的结构,便于人们记忆和口头传唱。湘西苗歌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由一个或几个乐句,加上句前起腔、句中加腔、句后绞腔等部分组成。另一种是以单乐句或双乐句的反复或变化反复构成。这种结构短小的民歌,演唱时间比较短,缺乏舞台表演的音乐张力。

在节拍上,苗歌的节奏比较自由,拍点不容易把握,增加了人们学唱的难度。当两人齐唱苗歌时,常常有一个人的右手搭在另一个人的左肩上。这种做法不单是表演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相互传递信息,暗示对方演唱起止和其他临时变化而又要求达到统一等方面的需要[2]。相比而言,流行歌曲拍点明确,旋律朗朗上口,对当地青少年更具有吸引力。在演唱方式上,苗歌采用清唱,没有伴奏,现场气氛比较冷清,脱离了现代人的审美。

(三)方言歌词传播的局限性

苗歌采用苗语演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苗语是一种有语言无文字的少数民族语言,即使在当代,苗歌还是依赖口头传唱,无法依靠书籍传播。这对于不会苗语的苗族青年和外地人来说,使得学唱苗歌变得困难重重。所以,苗歌的传唱仅限于苗语地区,无法在非苗语地区传播。

■湘西苗歌传承困境的外在原因

湘西苗歌的传承困境,外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娱乐多样化的冲击,苗歌实用功能被替代以及青少年传承主体离开苗区等。

(一)苗歌的娱乐和求偶功能被替代

在湘西苗族唱苗歌成为当地人的主要娱乐方式,同时还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但是,在新时代的大潮中,随着电视、KTV、网络游戏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湘西苗歌的娱乐功能已经被逐渐取代。

苗歌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求偶,苗族青年男女通过唱苗歌相识、相恋。在苗歌的对唱过程中,可以反映出青年男子的胆量、学识和机敏,苗歌唱得好的青年男子更容易受到姑娘们的青睐。随着手机和网络等通信工具的普及以及交通的便利,当地青年男女恋爱有更多便捷的途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年轻女子不再以唱苗歌来挑选另一半,而是以财富的多少来选择配偶。因此,唱苗歌作为恋爱的功能已基本丧失。

(二)传承主体的缺失

湘西苗族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中,被逐渐汉化,会说苗语的人也随之减少。作为苗族的青少年,他们从小接受的是汉语教育,接触的影视、书报、媒体也是汉语,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不会讲苗语。苗歌与当地青少年形成了“代沟”,与流行音乐相比,他们觉得苗歌单调,不够时尚。另一方面,湘西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苗族青年通过外出打工、当兵、升学离开苗区,融入大都市,工作和环境的改变,他们不再讲苗语和唱苗歌[3]。

■湘西苗歌的创新方法

当前,湘西苗族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苗歌仍然用几百年前的传统方式与当代人对话,苗歌被边缘化和濒临消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苗歌需要紧跟时代,做适当的改进,才能被人们传承和传播。

(一)扩大苗歌的结构,丰富苗歌的伴奏

苗歌像汉族民歌一样,结构短小,以乐段为主,由一段旋律配多段歌词组成。为了增强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现力,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将苗歌的结构扩大,由原来的一段式变为二段式或三段式等。结构的扩大,有利于丰富歌曲的情感表达,增强歌曲的舞台表现力。同时,还需要为苗歌配上丰富的伴奏,改变苗歌清唱的模式。这类成功的例子较多,如刘麟作词、王志信编曲的《兰花花》《孟姜女》,王原平改编的土家族民歌《郎在高山打一望》,胡廷江改编的《玛依拉变奏曲》等,这些改编的歌曲已经成为音乐会上常见的表演曲目。

(二)采用汉语歌词或双语歌词

苗歌的旋律虽然优美,由于采用苗语演唱,增加了人们学唱的难度,从而影响了苗歌在非苗语区的传播。对于使用方言的民歌,如果填上汉语歌词,将有利于扩大歌曲的传唱范围,提高歌曲的影响力。

《北京的金山上》原是藏族的一首酒歌,经过作曲家马倬填上汉语歌词后,成为传遍中国的一首经典歌曲。1994年,黎明用粤语演唱了一首《我亲爱的还是你》,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轰动。2005年,这首歌曲被重新填入汉语歌词,并改名为《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由新加坡的张栋梁演唱而迅速传遍全国。此外,大量的外来歌曲,由于填上中文歌词而获得国内群众的广泛传唱,例如薛范译配的大量苏联歌曲。对于苗歌来说,同样可以填入汉语歌词。

对于苗歌歌词的改进,还可以采用苗语和汉语双语形式。采用双语演唱的成功例子有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以及2006年登上央视春晚的歌曲《吉祥三宝》(布仁巴雅尔词曲,王宝填汉语词)。

(三)用苗歌特征音调进行创作

采用民歌的特征音调进行歌曲创作,由于保留了原民歌的基因,使得歌曲仍然具有民族或地域的特征。藏族风格和蒙古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诞生了一大批使用藏族民歌音调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中,既有民族唱法的《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也有通俗唱法的《神奇的九寨》和《遇见你是我的缘》等等。这些藏族风格的歌曲,获得了听众的喜爱和广泛传唱,成为我国原创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蒙古民歌音调创作的歌曲也很多,例如《蒙古人》《天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等。苗族歌曲的创新,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任何民族艺术的传承,都是在不断自我更新和借鉴中成长。对传统民族艺术进行原样照搬的民粹主义做法,将会使本民族的艺术落后于时代,最终被历史淘汰。苗歌当前的困境,与其说需要创新,不如说需要变通。小说《西游记》被改编成连环画、电视剧、电影、动画等版本后,它仍然是《西游记》,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认知。大多数人没听过原生态的藏族民歌,但是可以从《珠穆朗玛》《青藏高原》和《遇见你是我的缘》等歌曲中,感受到藏族歌曲的魅力。对于各民族的民歌,我们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为了适应新时期人们的审美要求,湘西苗歌的传承,需要有所创新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民

猜你喜欢

苗语湘西苗族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陡寨苗语音系及其语音特点
苗语汉语互译工具设计与实现
湘西剿匪:七十年前的历史风云
我打算这样过寒假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