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 构建高效课堂
2019-06-12张超群
张超群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鲤南中心小学,福建莆田 351200)
引 言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不仅承载着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文明和智慧,同时也指引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综合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学习、去实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妙用导学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顾名思义有引导之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导学案正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的要求[1]。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通过导学案能够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秒》的过程中,笔者利用导学案展示这一课的学习流程,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自主走进数学知识的王国。上课伊始,笔者针对本课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进行导学案的设置,在导学案的学习目标中明确展示了此课时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为:(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能够感知1分和1秒的时间长度。接着在“温故知新”版块设定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1)学过的时间单位:( )、( )、( );(2)1时=( )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回忆,从而为进一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紧接着,笔者在导学案中重点展示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不由自主地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并呈现三个任务。任务一:感知“秒”这个时间单位,课件配合播放秒针走动的动画,学生闭上眼睛听课件播放秒针走动的“滴答”声,感知1秒的时长;任务二:认识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用钟表模型拨一拨,观察感知;任务三:小试身手,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来完成检测,并寻找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对新知识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环节中便能够进一步明确地知道不足之处、不明白之处在哪里,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去钻研疑难点,实现课堂学习的高效率。
二、巧用疑难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总结,笔者发现,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常常是学生在群体中获取智慧、提高认知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巧用疑难处,使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攻克难关,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团体协作的快乐,又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普遍感到疑难的地方,笔者就将这个问题设置为学生共同合作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先回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把学生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式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圆柱的侧面积如何计算。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剪刀、柱体、有包装纸的易拉罐等,并对易拉罐的侧面进行剪裁。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一部分小组通过讨论之后决定将自己手中包装好的易拉罐沿接缝处剪开,然后展平,发现了这个包装纸是长方形,再经过小组成员的再次商讨之后得出了包装纸的面积和圆柱体的侧面积是一样的,即圆柱体侧面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利用直径计算:S=πdh,利用半径计算:S=2πrh。如图1所示:
图1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并且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得出疑难问题的解答方法,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常设小悬念,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小困难如同一个又一个的小关卡,学生只有时常保持一颗探究通关的心,才能在学习上进行更远的征程[2]。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时常设置小悬念,让学生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笔者设置了小悬念并提问道:“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如中队旗、房屋侧面墙等,(出示房屋侧面墙的图形,如图2所示)。这种组合图形的面积同学们会计算吗?”学生跃跃欲试,笔者顺势大胆放手,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主探索解决方法。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得出各有特色的解决方案。有的把侧面墙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计算面积(如图3),有的分成两个一样的样梯形(如图4)。
图2
图3
图4
数学世界充满了各种奥秘,教师要在有效的引导中使学生永远保持探究的心,还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高效的课堂。
四、注重实践性,促进学生操作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实践,既是对以前知识的传承,又在不断的操作中蕴含着开拓创新、不断发现的可能[3]。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去增强学习的体验感,从而收获更多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等。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一课的知识实用性非常强,可以说是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最好体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一章节内容进行学习时,就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通过积极动手操作增强数学知识的体验感。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庭中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率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制作成条形统计图,以便于分析哪种生活用品的使用率最高,并根据所制定的条形图来对家庭中日常生活用品的使用状况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地分配家庭的日常开销。
学生学习了相关数学知识之后,就需要有一个运用的平台,这样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 语
以学生为主体,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追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解读课程改革的含义,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积极制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团结合作、努力探究的状态中,这样才能够教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