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
2019-06-11李芳芳
摘 要:母亲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常见的主题之一,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各异,母亲形象也反映着一个历史阶段的背景环境,人们可以通过对母亲形象的解读更多的了解国家历史。母亲形象在现代文学中历经了一系列的嬗变,探讨这一过程能够更清晰地分析时代发展,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文学;母亲形象;嬗变
作者简介:李芳芳(198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2-0-01
中国母亲形象是一种文学象征,这种特殊的文学符号在当代文学中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母亲形象的内涵不断蜕变,对现代文学具有一定影响。母亲形象不再是传统的家庭伦理角色,其文化功能正从私人领域逐渐转变向公共领域,详细探讨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文化和形式,对于我国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现状及思考
母亲在家庭或社会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历史发展,母亲的身份、价值和地位都发生着变化,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女性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详细探讨中国母亲形象相关文学作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是对个别母亲形象的初步分析。就《金锁记》这部作品来说,其中只对母亲形象做了简单的分析,任务身份并不鲜明,只是站在客观角度以妇女形象分析,没有母亲形象的共性把握。第二,是对某个作家笔下的母亲形象进行归纳研究。因为张爱玲作品中塑造了很多母亲形象,所以研究张爱玲作品下的母亲形象较多,通过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解读,研究者的分析重点是在对于母亲形象的颠覆及补充,不只是以往圣母形象,更多的母亲形象中暴露了“恶”的一面。同时分析这些母亲形象的塑造,主要因为作者本身是在缺少母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对于母亲悲剧命运的分析,角度主要在封建婚姻观念着手。这个阶段对于母亲形象的分析大多是一个简单的梳理,更多的与作者本身生活及思想联系起来。第三,把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作为独具内涵的形象系列进行研究。例如《母爱颂歌中的反弹旋律—“五四”及20年代女性母愛写作的理性反思》等,在这些研究中将母亲形象作为一个系列分析,站在母亲形象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对母亲这一人物角色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特点及内涵。母亲形象在研究中被划分为圣母型母亲、苦难坚强型母亲、变态扭曲型母亲,扩大了对研究范围,能够更针对性的研究母亲形象。但由于短篇论文内容所限,有些研究结合母亲形象特征进行简单的分析阐述,对于母亲形象没有深入、透彻的探讨。
以上对于母亲形象的研究,对于当代文学发展提供了更多启示,有利于更细化的研究母亲形象,将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结合年代与历史条件进行系统分析,能够优化以往对母亲形象粗糙的研究,建立多角度审阅作品、细化分析的研究系统。
二、从母亲形象的嬗变中发现中国现代文学特点
(一)现代文学和时代环境及政治运动的关系
现代文学与政治时代的关系十分紧密,“五四”期间塑造的母亲形象是理想型,主要与当时时代背景相符,反映了当时青年追求理想表现出的彷徨心理。之后20年代乡土文学出现,更多的反映了民众现实生活的残酷,作家作品中母亲形象多是“为奴隶的母亲”,追求以生活为源泉的真听实感。例如袁昌英的《孔雀东南飞》作品中体现了心理不健康型的“恶母”形象,更多有关文学的研究,会贴合于现实生活和感受,追求实际环境进行作品的创作是更多作家的选择。
社会发展至30年代的阶级斗争时期,母亲形象主要以坚强型和觉悟型为主,这是当时反抗外来压迫环境造就的。时代发展环境影响着当代文学发展趋向,当时革命文学与实际革命斗争之间是同步的,也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而持续发展。80年代后母亲形象多元化发展,例如许小斌的《羽蛇》等作品,对于母亲形象具有概念化和模式化的特点,随着时代大环境的影响,不断促进母亲形象成熟发展。
(二)母亲形象的变化轨迹,也是现代文学走向成熟的过程
不同时期对于母亲形象的叙述,也反映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进程,现代文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熟。对母亲形象的刻画,从刚开始理想型简单、模糊的分析到后来的“为奴隶的母亲”,对于母亲形象刻画、分析的转变,也说明作者关注到母亲自身生活中具体的处境,进一步将母亲心理变化展现在作品中。从历史推动的角度分析觉悟型母亲形象,更进一步刻画母亲动作心理过程,作者对传统“贤妻良母”形象进行颠覆,更多的通过一些外来资源,分析、改造和创作不健康母亲的描述。文学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对于母亲形象的描述更多地采用暗示等写作方法,逐渐关注母亲本身内心真实感受,细致描写母亲精神上或人性上的变化。母亲形象的文学刻画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成熟,张爱玲通过联想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对人物周边景物、音乐等静态或动态的描写,迎合人物自身内心活动,提高了文学感染力。
综上所述,随着文学对于母亲形象性格与心理的准确掌握,使得作家对于民族语言的运用更加娴熟。母亲形象随着社会变革而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背景下女性从苦难麻木到逐渐觉悟的过程,能够反映中国女性在不同时代下的精神生活,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趋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朱文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初探[D].西北大学,2005.
[2]刘晓娜.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嬗变[D].兰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