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工作探讨
2019-06-11李东燕
李东燕
馆际互借服务作为信息服务形式的一种,主要发生在图书馆同其他情报机构间或图书馆间,通过对方文献的有效利用使用户需求得以满足,这就要求在开展馆际互借活动时需制定馆际互借条例,在其指导和规范下完成馆际互借,本文主要对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在对馆际互借条例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存在于制定馆际互借条例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并据此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针对服务平台、业务流程的建立、及个性化、智能化的提高等方面给出改进建议。
馆际互借服务已经具备较长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更广泛文献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使馆藏资源同用户信息需求得以有效协调平衡,是资源共享中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作为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馆际互借事务涉及到文多方的利益,包括献提供方及请求方等,同时涉及多个环节及物理地点,对馆际互借工作需通过相关规则、条例的制定对馆际互借事务进行明确说明和规范。随着馆际互借工作的深入开展,互借体系在很多图书馆已经较为完善,部分图书馆已经制定了本部门内的馆际互借规则,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对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工作进行探讨,以促进馆际互借工作的顺利开展。
1 馆际互借服务概述
1.1 现状分析
相比于传统图书馆服务,下一代图书馆需能够对各种挑战(包括从资源到空间、从业务到服务等)进行全面应对,因此需图书馆增强互联网思维,通过深化合作等服务形式的创新,实现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体验。图书馆服务平台主要需实现三部分内容,包括资源管理、元数据和资源探索与获取服务的统一。通过改进用户界面及同其他系统的互操作性,提升服务的个性化与智能化水平。图书馆共享合作服务中以馆际互借为典型代表,对其进行探讨具有必要性。
馆际间资源共享通常通过馆际互借的使用实现,作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一种,馆际互借能够使单个图书馆馆藏资源受限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如果本馆没有读者所需的某一文献,则可依据馆际互借制度、协议及收费标准从外馆借入;同时根据外馆提出的馆际互借请求将本馆文献借出,相互满足各自对文献需求。迅速发展的图书出版业决定着出版物难以被任何一个图书馆全面收藏,并满足读者的多样化文献需求。馆际互借作为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及云技术的支持下,更能够实现对不同读者的文献需求的满足。馆际互借服务在高校中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1.2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概况
通过大量纸质文献及资源数据库的购买,各高校图书馆仍然不能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高校图书馆需通过馆际互借服务的提供帮助部分读者获取所需文献。高校图书馆以专业单位提供的文献资源为依托(包括国家图书馆、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等),完成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读者只需对高校图书馆主页进行访问,通过检索系统或链接进入相关图书馆网站等,通过馆际互借获取其他图书馆馆藏文献,并且目前馆际互借产生的相关费用(包括复印费、邮寄费、查询费等)大多由高校图书馆承担。
1.3 馆际互借服务流程
读者需先提交相关申请,馆际互借员通常先在本馆数据库中检索,只有在本馆资源中找到读者所需资料时资料才提供馆际互借服务。考虑到时间和费用问题,在对是否需向外馆借阅进行判断时,以较近图书馆网站为检索对象,再对较远图书馆网站进行检索。接下来馆际互借员以检索结果为依据向藏书馆提交申请,等图书馆将所需资料传邮寄过来后,馆际互借员通知读者前来领取,读者的借阅时限通常为一周。
2 馆际互借服务存在的问题
馆际互借服务虽然提供了丰富共享资源,但存在读者总人数及服务使用率较低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缺乏宣传
对馆际互借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部分读者对于学校图书馆提供馆际互借服务不了解,导致通过馆际互借服务共享其他图书馆资源效果欠佳;在介绍馆际互借服务时,只是简单介绍概念,对功能及实现的讲解不够细致,没有向读者明确推出该项服务的意义,导致读者难以对馆际互借服务进行有效使用,并且办理馆际互借手续较为繁琐,导致读者使用此项服务的意愿不高。
(2)检索界面功能不完善
检索平臺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皆有较大的提升改进空间,明确缺少全国性的统一图书馆目录检索平台,读者检索只能通过部分图书馆提供的目录检索平台,了解图书在各馆的馆藏情况。各图书馆入口查看的资源目录在检索平台上虽一致,但借阅权限不同,存在许多无效的链接,且受到服务器速度的限制,降低了读者获取资源的体验。部分资源库检索界面更新速度缓慢,难以提供成员馆的全部资源或检索到的资源不全,导致使用效率降低。文献检索平台缺少科学性的检索方法,降低了数据库中资源的检索效率。
(3)缺少专职馆际互借服务的馆员
提供馆际互借服务的馆员大多负责多项工作内容,馆际互借服务的业务流程比馆内借阅更复杂,不熟悉流程且缺少相关经验的工作人员较难胜任该项工作。馆际互借员在提供服务的诸多环节皆需亲历亲为,导致馆际互借员的工作较为繁琐,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馆际互借服务的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对本校师生全额补贴受到有限的学校能够提供的补贴费用的限制,导致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质量和效率受到限制;知识产权问题同样使馆际互借文献时受到限制。
3 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发展策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完善,现有的图书馆馆际互借已难以满足资源的发展和服务需求,需以开放的资源揭示系统,通过资源发现提供用户界面,提高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效率及质量。
3.1 服务平台互联互通
作为一站式的服务界面,图书馆检索需建立起同其他系统间较强的互操作性,并对云计算技术和构架优点进行充分利用,将馆际互借嵌入其中,从而使软件维护成本得以降低。进一步完善读者搜索界面功能,统一整合纸本、电子资源和数字馆藏(存在于不同图书馆中),读者通过检索界面即可对不同图书馆的资源进行精确查询,并且界面能够引导其快速定位所需资源。整合的重点在于:(1)图书馆内部系统完成互联互通,包括图书借阅服务、馆际互借、用户大数据分析等平台;(2)整合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包括网络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资源等。
3.2 增强馆际互借服务的个性化
通过使用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读者行为,从中发现读者需求及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读者的精确定位,未读者分析提取出潜在有用的信息,使个性化服务水平得以提高,具体体现在:(1)做到个性化宣传,馆际互借可以读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包括年级、专业、研究方向、阅读习惯等),对文献资源、服务项目、基本情况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有个性化的宣传,让更多师生及读者了解并使用该项服务,提高其利用率;(3)对个性化服务进行主动推荐,根据精确定位的读者信息,完成读者行为模型的建立并不断完善,结合分析和挖掘技术,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撑,定期将相关信息向读者推送(如热门图书及借阅情况、知识讲座、新书通报等),系统以用户历史馆际互借借阅信息为依据自动推送相关书刊和文献,并提供相关阅读链接。(3)提升个性化互动服务水平,在馆际互借中获取的新增资源能够及时在图书馆系统中输入,具备自定业务流程,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方式与读者互动,帮助其深入了解馆际互借服务。
3.3 提高馆际互借服务的智能化
获取和探索资源服务需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全方位、多形式的知识服务提供给读者,提升馆际互借操作流程的智能化,规范操作流程,简化读者在平台上的操作流程及获取馆际互借业务服务的流程,生单、下单及自动结算等功能由系统平台自动实现,从而使馆际互借业务减少人工干预,降低专职馆际互借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按照相关分类标准对馆际互借资源进行科學分类,对纸质图书的主要内容(如知识产权分类等级)通过RFID技术实现智能识别过程,据此设置相应权限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3.4 提升互联网+馆际互借服务能力
读者利用移动终端或电脑等设备,在连接互联网的条件下,在检索界面输入搜索关键词,即可得到对应分类汇总的资源结果集,准确定位本馆书目元数据,检索其他机构的学术资源,资源获取路径包括:(1)对于馆内已购买的电子资源可直接下载。(2)有实体资源但五电子版,平台提示会读者到图书馆借阅,平台精确显示实体资源存放位置。(3)本馆未购买,系统直接转入馆际互借,读者提交申请表单,帮助读者通过馆际互借获取本馆未购买的资源,电子资源则自动发送到指定手机或电脑,实体资源通过实体资源配送获取。
4 结束语
图书馆3.0时代的到来为馆际互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际互借服务作为信息服务形式的一种,主要发生在图书馆同其他情报机构间或图书馆间,通过对方文献的有效利用使用户需求得以满足,本文主要对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工作进行了探讨,在对馆际互借条例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平台、业务流程的建立、及个性化、智能化等方面,总结出存在于制定馆际互借条例方面的不足和问题,并据此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