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孩子一个阅读的童年
2019-06-11李霞霞
李霞霞
有人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于是关于阅读的培训机构“五花八门”,随处可见。那么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考试得高分,不是为了获取写作技巧,而更多的是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使一个人的思想更高尚。统编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经在多次发言中强调,“要喜欢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可我们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让学生划出这本书里面作者的行文技巧是什么,会让学生到书里面去找考点应付考试。这样其实就搞得很功利了,既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又减损了读书的乐趣。所以我认为读书回归到本来的样子,引导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首先,教师要有阅读的好习惯。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只有教师博览群书,才有可能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阅读世界里。如:我每次读完一本书都会把心得分享给学生,或者在语文课上尽量拓展图书。学到《最后一头战象》时我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介绍给学生。一段时间后,大部分男生都成“沈迷”了。
重视阅读课,并且形式也要多种多样。课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本书,或将书中有趣、感人的情节读读,或分享读后感。教师也要及时点拨或引导学生读,适当时可以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我和学生开启共读《城南旧事》这本书后,刚开始学生的感悟心得只停留在表面文字。当我上完这节课外阅读课时,大多数孩子哭了,他们更深层次体会了文本所包含的情感,从而更加的热爱这本书,也更加的喜欢阅读了。
给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开辟一块与阅读有关的教室墙壁,可以贴“读书摘要”,可以是阅读推荐,也可以是阅读评比……教师定期带学生去阅览室,浏览主题各异的图书,或静读一本书。鼓励学生做书签,并把有关阅读的名言写一写。
构建教师――学生――家长阅读互动平台。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群,学生把自己阅读的图片、视频、心得发群里交流,教师及时评价,家长也可把自己在阅读方面的疑问或意见陈述。这样既让教师全面的了解了学生在家的阅读情况,也让学生之间、家长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又竞争的阅读模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我班一个孩子读了《草房子》后,家长给我发来这样一条短信:李老师,真是感谢你,看到了姚宇轩的变化,今天一拿到书看了一个多小时,我以为他睡着了,结果到他房间,他泪流满面,在写东西,真的被感动到了,一个10岁的孩子突然觉得长大了,他本来就是一个心软的孩子,小时候看到姥爷感冒生病都流泪的孩子……他说要买曹文轩的全套,他喜欢曹文轩的书。
阅读要细水长流,杜绝急功进利,还学生阅读的权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思想,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不能因此忽视阅读,更不能扼杀学生阅读的权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我们不能剥夺孩子阅读的权利。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阅读的教学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记得我在一次培训学习中,一位专家也说阅读其实关系着除体育以外所有的课程。一个学生不会做数学应用题,很大可能是他没有读懂题意,而不是不会计算。
推荐适合学生的书单。有好多老师和家长会很困惑,不知孩子读什么书好。鲁迅曾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蜂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和枯燥了。”因此我认为各种类型的书都应该多一些,当读的多了,就有自己的品味了。另外找与儿童生活最贴近的图书去读一读。比如讲父母、亲情的,讲生命教育的,讲认识自我的,讲校园生活的,讲战争与和平的,讲影视作品的等等。
语文是有情物,而大部分的情感体现在文字里,体现在文章里,只有多读、多思才能体会語文的魅力。而语文的魅力很大一部分隐藏于阅读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阅读,不断创新,为阅读开辟一片天地。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说,“想要人造船,不是给他木板、锤子和钉子,而是唤起他对辽阔大海的无限渴望”。让我们的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甚至树立终生以书为侣的观念。
注:本文为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课题《民族地区小学语文高效阅读技巧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LX[2018]GH138)
(作者单位:临夏州和政县龙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