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跳脚龙灯进校园谈非遗文化的学校传承
2019-06-11丁子安
丁子安
2003年,我国启动了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许多非物质遗产项目都得到了保护与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学校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在校园内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保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针对从江西省非遗文化太平跳脚龙灯进校园谈非遗文化的学校传承,将从太平跳脚龙灯的概述入手,对太平跳脚龙灯进校园的情况及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通过文章的分析得知,虽然非遗文化已经大量地走进了校园,但是各学校在非遗文化的传承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升非遗文化的学校传承水平提供参考性意义。
1 太平跳脚龙灯概述
太平跳脚龙灯是一种流行于万年县苏桥乡的民间表演艺术,因最大特点为矮子步,故又名矮脚龙灯,主要以龙体为道具,采用多人合作的表演形式,需要龙头1人,龙尾1人,引宝者1人,再加之龙身的7~11人,要想完成太平跳脚龙灯的表演,共需要9~13人。据相关资料记载,太平跳脚龙灯原流行于唐代市井,许多村庄都会自发组织舞龙队伍到本村或其他村庄进行表演,表演由春节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村民们通常通过此种表演形式祭神求福。2010年,太平跳腳龙灯被认证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包含的民俗色彩,带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值得后世传承。
2 太平跳脚龙灯进校园情况
自从太平跳脚龙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太平跳脚龙灯走进了江西省的许多学校,多数学校都对该非遗文化进行了宣传,并组织了一系列与该非遗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2017年6月,在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江西万年县连续多日对“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行了宣传,部分学校还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进行“太平跳脚龙灯”的表演,多数学生表示为家乡有这样的非遗文化而感到骄傲,更愿意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传承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知识体系薄弱。对于各学校而言,非遗文化是一门全新的专业与学科,这就使得非遗文化的知识体系较为薄弱,教师水平差异化明显,多数教师都没有掌握到真正有效的教学方式,非遗文化的教学还处于摸索中前进的状态;(2)教育固有问题的阻碍。我国教育的固有问题对非遗文化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便一直坚持着三中心原则,即以文本主义为中心、以经典主义为中心、以汉族主义为中心,实际上,此三中心原则与非遗文化内在的活态精神严重不符,打破教育固有问题才是非遗文化校园传承的关键;(3)校园活动单一。有些学校并未将非遗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仅局限于课间活动中,这会使得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趋于形式,而学生永远无法真正了解到非遗文化的内涵,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自然会遇到阻碍。
3 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策略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得到发展与传承,本文提出了几点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策略,具体如下:
首先,构建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体系。由于非遗文化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多数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学校应当组织教师定期参与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够掌握到教授非遗文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构建科学系统的非遗文化知识体系。
其次,重视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传承。不管是学校教育坚持的“三中心原则”,还是非遗文化单一校园活动的传承,其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那便是学校未重视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传承。因此,各学校应当重视非物质文化的精神传承,适当地调整三中心原则,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感悟到非遗文化的内涵与活态精神。
最后,开展合作与加强宣传。第一,各学校应当加强与各级文化部门的合作,文化部门也应当积极地为各学校提供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这样非遗文化的传承便能够在学校得到更加深入的开展,非遗文化精神的培养也会更进一步;第二,不管是国家,还是学校都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使学生意识到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以此形成教学合力,这样非遗文化才能够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传承。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江西省非遗文化太平跳脚龙灯进校园谈非遗文化的学校传承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阐述太平跳脚龙灯概述的基础上,对太平跳脚龙灯进校园的情况及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策略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传承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知识体系薄弱、教育固有问题的阻碍、校园活动单一等。在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从江西省非遗文化太平跳脚龙灯进校园谈非遗文化的学校传承的研究,进而确保非物质文化在校园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课题:非遗文化太平跳脚龙灯校园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18PTZD037。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南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