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2019-06-11谢菡菡赵金鹏
谢菡菡 赵金鹏
近年来,创新创业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 要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我们正处于“互联网 +”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新时代,只有乐于创新、勇于探索、敢于迎接变革、志于接受挑战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和掘金者。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工作新突破,要求我们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联动发力。真正将创新创业融入教学、科研、实践、竞赛各环节,打通人才培养链条,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提高认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作为高校,我们要明确自身优势,找准改革发展突破口,实现精准发力。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任务,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的支持力度。以“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赛事为推动,在课程、资源、人才、平台、机制等方面下功夫,形成资源共享、人才辈出、活力迸发、成果涌现的新局面;要发挥特色优势学科资源。要实现新突破,就要我们持续推进优势学科建设,持续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打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团队;要创新思路补齐发展短板。缺乏核心科研技术成果一直是创新创业教育及竞赛工作难以持续突破的瓶颈。这就倒逼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找准薄弱点,创新思路,深挖校内外优质资源,拓展科研技术合作渠道,创新合作形式,依托相关企业资源、创业基地、科研平台,打造产学研赛新链条。
整合资源,形成协同推进合力。创新创业工作不是一个阶段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要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在学校顶层设计下,实现多方联动。部门协同要有力度。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以各类竞赛为牵引,贯通前后环节。一是教务处要健全“第一课程”教育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支撑。要以专业与创新融合为突破口,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打造“双师型”双创师资队伍,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推广导师制、项目驱动、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推行开展启发式、研讨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以课程和教学向学生传递“双创智慧”,助推高校学生抢占“互联网+”时代先机。二是创新创业园要真正发挥创新创业高地和高水平成果孵化平台的作用,建立政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将成果转化与学生培养有机结合,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构筑“教育、实践、指导、支持、服务”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三是校团委要进一步寻求“第二课堂”教学新模式。逐步将“第二课堂”教育内容由“活动”提升为“课程”教学,融合第一、二课堂差异化需求,在实践中应注重优化创业教育内容融合,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构建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各职能部门要定期协调机制,实现职责明确、工作统筹、资源共享、同向发力;学院工作要有深度。二级学院要深挖学科优势,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主抓手,强化师资,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由以学生群体自主创业为主导向师生共创+科研成果转化这个组合体发力,着力培育优秀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持续推进“一院一品”“一院多品”品牌创建,形成有层次、有体系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校友资源要有广度。要广泛挖掘校友资源,对校友的优秀产业技术项目格外关注,积极联络,推动合作,条件成熟的要及时纳入创新创业项目库,实现合作共赢。
筑巢引凤,引导师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是普惠的,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努力为青年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一旦碰到合适的环境,就让其生根发芽。要让学生参与有热情。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及学分管理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补充。借助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宣传氛围。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广泛发动硕士、博士研究生合理借助学术课题及相关科研成果,投入创新创业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研;要让教师指导有作用。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工作的主动性,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力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跟进培养,创业创新团队的跟进打造;要让创新创业培训导师团有深度。立足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组建专业化团队,让大师走进校园,让老师成为专家,努力打造校内校外专家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集全校之力,凝聚一批优质共享的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导师库、项目库、人才库,实现各类优秀人才、技术成果、产业项目入库共享,合作共赢。
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各高校为了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要以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依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配置双创教育资源、成立创新创业导师团、构建学科竞赛机制,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深入企业,对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创新创业的青春梦想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偉大实践。
(作者单位:1山东旅游职业学院2山东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