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方案研究
2019-06-11黄曼琳谢曾珍钟浩鹏
黄曼琳 谢曾珍 钟浩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高校思政工作也逐渐形成了开放、探究、协作、共享的理念。这不仅影响了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而且在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2015年起,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然而面向高等教育领域,思政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培训仍是一大缺口。将微课制作与应用能力培训作为高校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设计适宜的培训方案来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得颇为重要。
本文在不同阶段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围绕高校思政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方案的设计、实施和效果验证开展研究,最后提出一个较为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案。
1 高校思政微课制作和应用现状及培训需求分析
为了更具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面向高校教师开展微课制作与应用现状与培训需求进行问卷调查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准确了解教师们所在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获悉教师们对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层次,关注教师在微课制作与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教师们想通过培训获取关于微课的支持服务类型。在参考借鉴《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问卷星等国内有关微课现状公开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部中国微课大赛的活动方案,在分析众多微课作品、开发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并与一线辅导员充分沟通后,设计了以李克特量表为主的《高校思政微课制作与应用现状与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从信息化教学环境,微课基本认知,微课设计能力,微课开发能力,微课应用能力五个维度,面向某市121位来自12所高校的政工干部、辅导员、思政教师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市教师所在高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均较发达,完全满足开展微课制作与应用的软硬件要求;但是教师对微课的基本认知处于浅层水平,难以界定微课与传统视频的本质区别;且基本不具备微课的设计、开发能力;对微课的应用能力具有不同的见解。总体而言,教师们已具备开展微课制作与应用的软硬件条件,可以开展相应的培训来提高制作与应用能力,从而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2 培训方案的设计
高校思政微课制作與应用培训方案主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梳理,培训方式选择,培训评价设计和培训跟踪服务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培训需求分析。研究以某市121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政工干部、辅导员、思政教师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高校思政微课应用现状与需求调查问卷》调研分析得出该地区高校思政微课应用现状和培训需求调查,为后续培训的准备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为培训目标定位。通过需求分析结果,制定了培训总目标:在参加培训后,教师能够熟悉微课的制作与应用过程和方法,掌握微课的应用方式,更好的拓宽网络思政渠道。同时,在三轮行动研究期间根据递进原则制定了三个子目标。
第三部分为培训内容梳理。本培训在总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三轮培训三个子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每一轮培训均有一个侧重点,第一轮培训内容侧重于微课的制作,第二轮培训内容侧重于微课的设计,第三轮培训内容侧重于微课的应用。根据知识主线,按照内容由易到难的顺序把培训内容模块化、碎片化,便于参培教师掌握知识。
第四部分为培训方式选择。本研究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式,在第一轮培训采用面对面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第二轮培训采用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第三轮培训采用远程网络培训和面对面集中培训的方式,并根据三轮培训方式,采用合适的培训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法、个人自学法、同伴互助法和远程在线指导法等。
第五部分为培训评价设计。在每轮培训进行时和进行后,研究均对参培教师展开了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是教师在本轮培训中完成培训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总结性评价主要对参培教师提交的各种任务性作业进行质量考查,包括第一轮培训的微课作品,第二轮培训的微课设计方案和第三轮培训的微课应用方案。
第六部分为培训跟踪服务。根据评价反馈制定培训跟踪服务,这也是本次培训的亮点之一。每轮培训结束后主讲教师都会通过培训效果调查了解参培的反思、满意度、存在的疑惑和建议,并通过关注QQ群、微信群活跃度,定期推送相关优秀资源,关注实践问题的指导等来帮助培训对象更好地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通过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定位,培训内容梳理,培训方式选择,培训评价设计和培训跟踪服务六个部分的设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校思政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方案。
3 培训方案的实施
高校思政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的实施方法包含三个阶段:第一是根据参培对象和人数确定培训组织方和培训主讲教师;第二是根据培训内容选择恰当的实施方法;第三是制定恰当的实施计划并开展实施。
在第一阶段重点分析培训对象和培训人数。本次培训对象集中,主要是来自同一城市不同学校的政工干部、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均为同一个区域、相似领域的教师,教师之间差异性相对较小。本次培训重点在于高校思政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涉及到微课制作、教育信息化和高校思政三个知识领域。因此,培训的主讲教师应该擅长微课制作和微课应用,同时培训邀请了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高校思政领域专家、高校优秀思政教师共同参与,力争给予培训对象更专业、更全面的知识指导。
第二阶段重点在于根据培训内容选择恰当方式。本次培训分三轮,每轮培训内容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第一轮培训侧重于微课的制作,需要更多实操指导,所以第一轮培训方式为面对面集中和远程网络指导结合;第二轮培训侧重于微课的设计,教师各自设计微课应用的设计方案,培训师生之间互动需要更多的实时指导,所以第二轮培训方式为远程网络指导,确保问题反馈的时效性;第三轮培训侧重于微课的应用,教师将微课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前期指导和中期交流及后期跟踪,因此,第三轮培训方式为远程网络指导加面对面集中两种方式。
第三阶段重点为通过制定实施计划并实施培训。一个详实的实施计划为培训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高校思政微课与制作培训实施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培训方式、培训方法、提供支持、研究工具和需要收集的作品。本次三轮培训均按照实施计划顺利地开展。
4 培训方案的的效果验证
高校思政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方案的效果验证方式主要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理论的支持下,采用Guskey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从教师反应,教师学习,组织支持与变化,教师应用新知识和新技能及学生学习结果五个层次展开,进行培训的效果验证。
研究发现,参加高校思政微课制作与应用培训的教师对本次培训满意度较高,认为参加培训后能够较好地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通过三轮培训熟悉并掌握了微课的制作和应用技能;在培训后,教师所在的学校及培训讲师也对教师提供了后续的支持和鼓励;同时,部分教师已经将微课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采取的新技术融合思政教育满意度较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表示希望继续通过类似方式学习。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