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精神分析批评
2019-06-11丁宇宁
摘要:精神分析批评,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家的创作是由其本能所驱动,提出了个人无意识。这一理论对20世纪文学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中西方学者更多地关注作品及作家的精神世界。本文从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观点,操作方法,以及对精神分析批评的评价三个方面谈这一理论。
关键词:精神分析批评 弗洛伊德 个人无意识
20世纪初,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这一新理论,认为心理活动主导人的活动、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起支配作用,作家进行文艺创作是性本能冲动的“升华”。梦是一种对于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提出了作家的白日梦的观点。拉康、霍兰德等人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批判、继承,创立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和读者反应精神分析批评。
一、精神分析批评的理论观点
文学创作、文学欣赏与主体的复杂心理相关,而复杂心理又往往是主体不自知的,因此文学批评者有责任透过表象,分析潜在的问题。
在文学艺术作品论上,弗洛伊德提出,艺术家的白日梦这一观点。本能欲望的满足方式就是作家的白日梦,作品是为了满足欲望的产物。创作就是通过升华活动,将作家的本能欲望以一种社会能接受的形式进行伪装。在文学艺术创作论上,弗洛伊德强调个体的无意识就是促进作家思维活动的驱动力,所以思维过程是个体无意识的体现,作家通过创作思维将自身的本能欲望进行修饰和伪装,得到欲望的补偿。在文学批评方法论上,作家应抓住“俄狄普斯情结”等来分析作品,挖掘作家的无意识来评价作品的创作。通常情况下,人的发展都是阶段性稳定,但在发展过程中若某一环节发生问题,发展就会中断。弗洛伊德将这一问题称为固结,固结最容易形成的阶段是童年。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适当的方式将固结宣泄或解开,那就会对人格发展产生不被察觉的影响,对心理的潜力释放造成阻碍。正是因为种种固结制约着人的发展,造成了人格的偏差。作家就是将其无意识的这种固结转化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中的任务,也正是由于这一固结而产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二、精神分析批评的操作方法
分析和评价文本时,仔细阅读文本,本着揭秘、解密、释疑的目的,面对作家作品。
进行精神分析时,可以单纯以作品为观照对象,通过对作品的阅读、研究、分析,发现某种难以理解、匪夷所思,甚至怪异的现象,挖掘出某种无意识。例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始終没有进行最终的复仇,这一疑点,弗洛伊德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在每个儿童年幼时都有弑父娶母的欲望,而哈姆雷特的叔叔杀死了他父亲,并娶了他的母亲,在哈姆雷特的无意识中,叔叔满足了其无意识的幻想,因此杀死叔叔也就意味着杀死了他自己。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童年生活中寻找到了解释这一谜团的答案。
在作品中发现现象,还可以到作家那里寻找解释的原因。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中,分析了钱钟书的《围城》中唐晓芙的故事如何成为断尾蜻蜓,没了踪影。蓝棣之结合了杨绛的《记钱钟书与<围城>》分析了这一症结。杨绛在文章中表明《围城》的创作是钱钟书边写边给自己看的,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围城》正是在“围城”中写的,而“守城”的妻子时刻陪伴。在这样的情态下,作者在写作中使用了一些策略,“也许作者希望妻子以为唐晓芙就是她,而孙柔嘉是另外一个与唐晓芙毫无关系的人”。 事实上,唐晓芙其实就是孙柔嘉,孙柔嘉不过是唐晓芙的本相。蓝棣之认为这正是作者对婚姻的真正感受,即“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要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
批评者在作品中发现现象,通过将欣赏者与作品相通的无意识,或与作家相关的无意识,来挖掘答案。这种现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作品被广泛认可,欣赏者的解读大概都指向一个方向;二是欣赏者的解读站在完全不同的立场。以《哈姆雷特》为例,由于人在孩童时期都有俄狄浦斯情节,故而这种情节受到了读者广泛的共鸣及认可。在《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一直备受争议,一部分人认为周朴园深爱鲁侍萍,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他是个伪君子,究其原因则是封建大家庭及作者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导致的。
三、精神分析批评的评价
潜意识与无意识和泛性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核心。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实际研究出发,是唯物主义的,并且具有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哲学精神。因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是他的时代背景的知识和政治文化影响下的结果,并且对后世的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但弗洛伊德将人的生物本能与性欲放在研究的核心位置,认为一切现象都出于人的本能与性欲。个人认为他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另外,精神分析批评更多的是针对作品中存在的谜团或疑问,通过各种途径的挖掘来进行解答,更多的是一种分析和解释的方法,批评中缺少明确的价值判断,更多的是事实判断。
参考文献:
[1]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丁宇宁,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理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