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礼仪教育激活高校德育

2019-06-11赵艳冯凯敏

知识文库 2019年1期
关键词:礼仪德育工作道德

赵艳 冯凯敏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中心环节,本文从分析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入手,分析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指出以礼仪教育激活德育的途径。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为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 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世界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异常频繁;我国经济社会转轨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主流价值观遭到各种挑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复杂的社会现状对大学生带来了深刻影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种种困境:一是地位失衡。不少高校依旧沿袭“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教学理念,侧重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或专业技能,不重视德育工作,仅依靠有限课时数的德育课程开展工作,使其沦为摆设,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地位;二是内容失宜。许多德育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空泛化,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缺乏有形可感可练的载体,学生难以实践,无法认同,内化也就无从谈起;三是方式失效。部分高校的德育缺乏对学情和教情的深入研究,依旧采用僵化落后的教学方式,以枯燥的课堂讲授为主,忽视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满堂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淡化,政治信仰模糊;价值观出现偏差,社会责任感降低;自控能力差,知行背离,产生一系列问题。

面对新形势,如何有效发挥高校德育的应有功能,成为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一个课题。

2 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礼仪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备受重视,从“周公制礼”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从“亲师友,习礼仪”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窥见一斑。其中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与德育存在密切联系。一方面,两者具有同构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教育内容具有“同源性”: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德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三观”,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从个人层面看,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准则;从人际层面看,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思想,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接人待物要求;从社会层面看,“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礼仪教育是使学生内化圣人、孝悌、秩序、和谐等思想,并用以指导行为的过程。两者都包含了内在的品德修养和外在的行为习惯,都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可以被纳入其中。

其次,教育方法具有“同质性”:知行并重,知行合一。德育既要使学生了解道德的基本观点,熟知道德原则,又要使学生正确运用道德原则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并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变成具体的道德行动,实现由“知德”到“行德”的转化。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主要通过学生体验感悟,接受熏陶,加上反复练习,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去,逐渐强化道德观念,提高道德水平。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形”离不开练习与实践,这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教育方法。

最后,教育目的具有“同向性”: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德育、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礼仪教育能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育涉及的是内在的、精神层面的素养,比较抽象,难以把握。相对而言,礼仪教育更加具体有形,容易训练、内化,因为礼仪的规范和准则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具有严格的规范性、程式性。选择适合道德原则的“礼仪”,就可以把道德原则的要求按照“礼仪”的方式组织起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通过礼仪教育和训练,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心的道德信念,掌握正确的行为准则,在社会交往中进行“标准化”操作,从而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

3 以礼仪教育激活德育工作的途径

结合时代要求、技术条件、学生需求,通过重定教育理念,重组教育队伍,重设教育方式,重构教育平台,以礼仪教育激活德育。

1)更新教育理念:以生为本。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先从思想上认识到礼仪教育对德育的重要性,转变“以科研为中心”、“以教学任务为中心”的短视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建好师资队伍:以师“引”礼。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礼仪教育更是如此,一是选优配强专职礼仪教师队伍,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使礼仪教育教学专业化、规范化;二是提升全体教师的礼仪修养,使其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规范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3)抓好第一课堂:以礼“识”德。按照认知发展规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抓好课堂教育教学主渠道。一是依据专业开设不同礼仪课程,讲授礼仪知识,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礼仪意识的培养和礼仪技能的掌握;二是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将尊重、自律等思想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内化礼仪。

4)用好第二课堂:以礼“习”德。礼仪教育属于养成教育,必须通过练习实现良好行为固化、习惯化,实现由“他律”变为“自律”。高校需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一是通过组织礼仪竞赛等活动,强化学生施礼,营造崇礼尚礼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将礼仪实践场地向校外延伸,例如组织学生支教、关怀弱势群体等志愿活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三是整合政行企校等各方力量,建设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形成育人合力。

5)管好第三课堂:以礼“载”德。在信息时代,高校要积极探索网络德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构建各种网络平台,打破时空界限,连接线上线下,主动到网上找学生,转变话语体系,恰当设置议题,实现良性双向互动,掌握学生情况;二是组建网上指导小组,负责监测网络舆情,适时引导舆论,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

育人為本,德育为先。在新时代,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探索以礼仪教育为载体的各种途径,提升德育工作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知行合一理念下高职院校‘三礼教育模式研究”(编号:2017SJBFDY575)、2018年度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场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构建”(编号:2018CNT039)、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课题“社会学视域下高职院校礼仪教育模式研究”(编号:TKY2018B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礼仪德育工作道德
跟踪导练(五)(2)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道德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筷子礼仪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礼仪篇(下)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