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功能的多维解读

2019-06-11李美玲

湖湘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李美玲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具有传承、教化、培养、塑造、认知等功能,能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是由形成于五千年历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浴血奮战年代的革命文化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组成,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可靠保障,是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软实力支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19)01-0143-09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0-41。基于文化的重要性,大会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列入“四个自信”的体系。这既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具有传承、教化、培养、塑造、认知等功能。新时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中全面科学认识文化的作用和功能,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逻辑基础和认知前提。本文试图通过对该问题的探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自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几千年前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2]。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民族繁衍的精神家园和力量源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

文化是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人类历史上,古巴比伦文化不同于古埃及文化,古埃及文化不同于古印度文化,古印度文化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对实践的反映,文化发展深受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生态不尽相同,文化理所当然呈现出不同特点。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这样阐释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辉煌。但是,中华民族的辉煌并非由穷兵黩武铸就,而是在深谙“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基础上,靠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所致,讲究以文化人,以文感人。中华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博大精深。自汉代以来,经唐宋发展,直至近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为主体的文化格局,也形成了以儒家伦常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忧乐情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等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敬业乐群”“无信不立”“仁者爱人”等圣贤古训,对“礼治”“德治”等治国理念的倡导等,经过长期积淀和传承,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内化为中华民族植入内心的精神血脉和独有的文化标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41。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相应地,中华文明也流传了五千多年,且一直以来,无论是外族入侵,还是朝代更替,中华文明始终都得以保存和延续,从未中断。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奇迹。不仅如此,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下,中华民族还铸就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文明大致可以分为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在五千多年的浩瀚史海,中华民族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创造过辉煌,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曾震撼世界。在学术思想领域,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思想等。诸子百家,观点不一,精彩纷呈,思想领域十分活跃。古代中国不仅拥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而且有着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中国哲学。同时,中国的文字、服饰、建筑等典型的文化产品也都成为日本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中华文明以其强大的实力长期处于东方文明的中心,堪称东方文明的龙头老大。古时候中国就闻名遐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不可没。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3]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获得世界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比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对“礼治”“德治”的倡导,对“人性”的尊重,对“修身齐家”的践行,将封建社会的人文政治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依靠儒学的外在倡导和内在约束,封建社会得以在我国延续数千年。尤其是秦王嬴政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次在中国历史上用思想文化的统一确保了民族和国家统一,结束了国家和民族长期分崩离析的局面,创建了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治制度,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同时,强大的国力也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能够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如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让全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了中国,为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提供自信根基

没有自信的民族,是没有脊梁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华传统文化实力雄厚,影响深远。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也创造过优秀的革命文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铿锵有力,确保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顺利推进。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有这般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到自豪,应该有文化自信的充分理由和气度,这份自信也将为今后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可靠保障

政党以影响和控制公共权力为目标。中国共产党是我国长期执政的唯一政党,其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但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思想源泉

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党治国的智慧。在实践中,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借鉴和吸收了传统文化的重修身养性、重求实、重“知行合一”等主张,提出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思想建党、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实事求是等要求。正是这种继承和发扬,为党领导人民赢得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思想、作风等方面的保证。

习近平同志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时代虽然与今天有诸多差别,但其揭示的普遍的、共性的规律在今天仍然不过时,如执政中的“民为本,社稷次之”思想、修身养性中的“自省”“慎独”要求、社会发展中的“天人合一”理念,仍然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思想理论源泉。

(二)革命文化为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历史借鉴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便自觉地肩负起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使命。但前行的路途充满了坎坷,从党创建时的艰辛,到大革命的失败,到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到转战陕北,再到移步西柏坡,历时28年,我们成功走了过来,最终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8年,苦难与辉煌并存;28年,党领导广大人民浴血奋战;28年,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牺牲、奋勇前行,由此铸就了一系列紅色精神。这些精神,将党与群众、党与公共权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作了生动的诠释,内含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严肃纪律、顾全大局的要求等管党建党的精髓,成为革命文化深刻内涵的集中彰显。它确保了革命的胜利,用历史证明了红色文化的重大作用,为实现党长期执政提供了历史参考和借鉴。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现实保障

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必须具备足够的合法性。合法性,也被称为正当性,是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术语。实现长期执政,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伟大目标。《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合法性”解释为:“它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和法令,而是来自由有关规范所判定的、‘下属据以(或多或少)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或认可的可能性)和‘适当性”[4]。美国学者李普塞特则认为:“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5]。事实上,无论是《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解释,还是李普塞特的观点,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执政党而言,要实现长期执政,关键不在于公共权力的归属,更在于这种归属的基础是否具备且牢固。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党获得民众认同提供合法性基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广大中国民众长期充分的信任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大的合法性来源。民众为何如此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根本原因在于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坚定信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敢于胜利、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长征精神……使广大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正因为人民有了真切的获得感,才对党表示出自觉的认同。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即人是有精神需求的,而且这种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深谙此理,毛泽东同志早在1940年就说过:“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成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6]。同样,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也指出:“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必须抓好经济建设,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抓好文化建设,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3]14。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党获得民众认同,进而提高执政合法性,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保障。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党长期执政提供意识形态指导

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指导,也是党的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意识形态建设出偏差,党及其领导的事业必将遭遇挫折。马克思曾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实际情况是,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会去占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党的意识形态向社会主导意识形态转变的要求,一旦党的意识形态成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党实现长期执政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保障。

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也是党内健康的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党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确保党的执政方向的正确,为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贯彻实施提供保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软实力支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石破天惊,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软实力支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改革开放决策提出的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吸收和借鉴了苏联模式。这个模式在一定时间内,为集中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个模式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弊端,如所有制结构上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等,因此,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持续往前推进时,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些偏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果断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中国不搞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作为一大创新,“改革开放决策”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提供创新的思想来源

创新是时代所需、民族所需,是国家发展所需,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特点,最独特的民族禀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纵观中国传统文化,其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注重创新。例如商朝开国君主成汤曾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以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成汤此处用的三“新”本义指去除皮肤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内含成汤警示自己每天要除旧更新,且持之以恒之意。此言告诫后人,不仅要创新,而且要持续创新。传统文化所讲的创新是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积极推动事物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而不能因循守旧,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2015年3月,习近平同志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制定出完全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国家落后于世界。基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摒弃了其他道路,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是一条与党长期领导的武装斗争完全不同的道路,也是一个全新的領域。这个决策的提出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之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创新精神不移,在制度、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有效缓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

2.革命文化为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提供为民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为人民服务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为民”是贯穿革命文化始终的一条红线。为实现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自觉肩负起了伟大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为实现人民利益,虽革命遭受重大挫折,中国共产党仍然不屈不挠,矢志向前;为实现人民利益,无数革命先烈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正是党和革命群众的无私奉献,才有了历久弥新的红色精神,才有了内涵丰富的革命文化,也才能在这些精神的支撑和指引下,在世界的东方创造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震撼世界的人间奇迹。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明,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我们逐渐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于是,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在中国竞相划分势力范围、租界。自此,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国民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给我们的一记沉痛教训。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的胜利为扭转这一局面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社会也有了一定进步,但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仍然远远落后于世界。为了不让历史重演,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本身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直接彰显。这在习近平同志在深改组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得到了直接印证。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软实力支撑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7]280。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遵循,前行的征程充满了艰辛与未知。要明确前行的方向,要克服前行途中的艰难险阻,必须依赖文化的支撑。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无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为中国的改革开放顺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理论都始终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论述,科学发展观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及时科学地回应了现实关切,科学有效地解决了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引,改革开放一路披荆斩棘,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蓬勃生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但同时期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是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时代。在我们“走出去”“引进来”的同时,一些肮脏、丑陋的事物也趁虚而入,干扰人们认知、混淆人们视听,阻碍改革开放进程。对此,习近平同志说:“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3]8。这些问题不解决,将阻碍改革开放进程,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制度的刚性约束,尤其是在权力运行、利益分配等方面更需要制度的规范,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管根本,制度的最大魅力便是从权力的授予开始就给权力运行设置边界,一旦超越边界,权力行使者都要受到相应惩处。也就是说,制度能从权力运行的初始环节开始约束权力行使者的行为,减少或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发挥文化的作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因为精神可以转化为人行为的动力。但此处所言“精神”,实则属于文化范畴,体现为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挑战。没有精神,人不能自强,国不能自立,民族不能进步。于个人而言,文化具有塑造人格、规范言行的功能;于整个社会而言,文化具有导向作用。文化在给人们提供知识的同时,也教给社会人生存和发展应遵循的基本规则。20世纪70年代,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将文化视为按一定意图对自然或自然物进行转化的人类全部活动的总和。阿尔蒙德则说,文化是一套态度、信仰和情感,它的最大作用是影响处于文化氛围中的角色者的行为。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修為等的倡导,革命文化对于党与群众关系等的科学揭示,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高尚价值观的宣扬,都为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人的行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而且文化发挥作用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成本低,且容易被人接受。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倡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去除痼疾,适应新时代的强大软实力支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物质决定精神,但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7。“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4。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继承传统,反映历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文化,是源于大众又服务大众的文化。它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复兴”,简言之,指衰落后再度兴盛,有再创辉煌之意。今言“民族复兴”也即恢复中国历史上相对的发达和兴旺,不再受列强欺凌,再次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之力量。但是,民族复兴的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过程。没有精神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繁荣和昌盛,就没有民族复兴的真正实现。因此,新时代,要实现民族复兴,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文化发展不可或缺。

当前国家与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已经突破了单纯的经济、科技、军事的维度,涉及到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特别是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在大规模战争不会爆发的情况下,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重要考量和工具。纵观全球格局,当今国家实力大致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其中,硬实力通常是指一国经济总量、硬件设施等,软实力则包括文化、制度、传媒等。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塑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民族复兴凝心聚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是一种为群众易于接受的表述。中国梦内涵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在精神上更容易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支持和参与。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但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7]280。中国梦的实现,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万众一心,需要众志成城,需要广大中国人民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因此,如何将全体人民的力量凝聚到“中国梦”上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其中,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这种作用又着重通过文化自信体现出来。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于自身所拥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的高度肯定,是对自身所处文化体系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的坚定信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兼具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的文化,具备获得民众认同的内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也因此成为为民族复兴凝心聚力的黏合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民族复兴营造良好社会生态

民族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此处的“系统”既指民族复兴的内容涵盖社会发展的几乎所有方面,也指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机理。任何事物的成功推进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现民族复兴,不仅需要凝聚民心民力,而且必须为凝聚民心民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不仅要使民众有参与民族复兴的积极性,而且要使民众具备参与民族复兴的能力,进而确保民族复兴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使马克思主义为大众所接受、认同,充分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使全体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过程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作用,并通过在全社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之入脑入心,切实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实现民族复兴获取广泛的思想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全社会广泛推进道德建设,激发人的创造力,规范人的行为,大大提升人们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自觉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要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倡导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导向,通过创作一批又一批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利用文艺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三方面相结合,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生态,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19.

[3]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10.

[5][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0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秦小珊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