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宽《溪山行旅图》看中国画的意象构成
2019-06-11白洋
白洋
本文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切入点,针对中国画的意象构成展开了分析,试图通过笔者的粗鄙分析来为现代中国画的艺术创作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 前言
范宽是一位宋代画家,他所创作的《溪山行旅图》至今为止已经有了千余年历史,跨越漫长的时空给现代人以艺术的享受。《溪山行旅图》不仅构图巧妙,整个画面十分灵动且富有生机,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虽然这幅作品是在一千年之前的宋代所完成,但是却仍然对当代的绘画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
2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简析
范宽,生于中国北宋时期,是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所创作的中国山水画有着较高的辨识度,受到了中外业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在中国,北宋时期是山水画艺术的重要过渡阶段,无论是绘画的选材上还是技巧的运用上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而《溪山旅行图》更是这一时期中的佼佼者,并且为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溪山行旅图》的全局构思十分巧妙,在细节的把握上也很到位,整幅画作的意象构成不仅寓意深远,而且还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传递,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溪山行旅图》的用笔特点有着明显的辨识度,力道粗重、下笔迟涩且老道,画中的山石如同实物一般跃然纸上,向人们传递着饱满的精神力量。通过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我们仿佛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亲眼看到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艺术情感。丝毫不夸張的说,《溪山行旅图》的艺术表现力、绘画意象以及用墨手法等值得千秋万代的中国人去学习、传承。
3 构成中国画意象的审美元素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不仅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同时还是我华夏儿女的审美积淀。正因如此,中国画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意象之美。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活动的完成并不局限于物理世界中,而是凌驾于物理世界以上的一个意象世界。中国化的意象构成不仅淋漓尽致的彰显了艺术精神,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创作方式。中国化所讲究的是内在的艺术神韵,而不仅是追求外在的形象临摹,因此其中包含了绘画者的情感、灵魂,是绘画者用他的艺术之笔所交织出来的“意象”天堂。
正如朱景玄所说:“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力,无形因之而生。”不难看出,在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中,绘画不仅仅是对自然之物的临摹,而是通过绘画者的艺术创造,将自然万物汇聚于心,再通过“象”来构筑一个“意”的世界。
4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所蕴含的中国画意象造型
观《溪山行旅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卷正中央的一座山峰,这座巨大的山峰占据了整幅画作的三分之二,其中可以看到一条弯曲的小路盘旋而上,与远处山峦中的瀑布遥相辉映,给人营造出别样的层次之美。《溪山行旅图》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意境十分深远,其中所蕴含的艺术层次也令人叹服,这与范宽的绘画技巧与笔墨使用有着密切的关联。古人讲究点如坠石,这说明了绘画中点的力道运用是何等重要,在画作中,那一个点汇聚了绘画者所倾注的强大力量,连同整幅画作的构图,可以传递出震撼人心的表现力。在中国画中,点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内涵,其中所能够传递出来的审美作用也不容小觑,在中国画意象中,点是抽象概念与抽象要素的重要组成,相较于西方国家的绘画艺术来看,中国画中有关于点的用法更加灵活且多变,并不只是局限在物理层次中,并不一定必须要通过点来展示出具体的对象或真实的环境,绘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艺术理解,在对画作造型的设计与意向的表达上来自行运用。再观《溪山行旅图》,范宽在山、树、人的绘画上均用到了点,这些点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让《溪山行旅图》中的人事物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呈现出了更具层次的视觉语言,真实且全面的表现出了其独特的意蕴之美,将我们成功带入到范宽所营造的意象空间之中。《溪山行旅图》中对于点的运用并不局限于真实事物的描绘,而是着重彰显了画作中山峦的质感与特色,同时还达到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另外,《溪山行旅图》中对于线条的运用同样也具有特色,范宽并没有通过线条的描绘来简单的呈现事物,而是彰显出了原画的抽象性、意向性以及情感性特点。在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中,线条是具有生命力的,透过《溪山行旅图》中巍峨的山峦、倾泻而下的瀑布、险峻的山石、蜿蜒的小路,我们能够感受到绘画者的独运匠心,融入他的艺术生命,重走他的精神之路。中国化的艺术创作正是依靠看似简单的点与线,通过绘画者的艺术搭配,营造出了动身心魄的意象之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