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平王东迁与春秋时代的开始

2019-06-11杨芸

知识文库 2019年1期
关键词:诸侯王室

杨芸

关于春秋时代的开始,一种观点认为始自周平王东迁。本文从戎在西周所处的地位、西周末的经济、周平王东迁的原因等方面,探讨了将春秋时代的开始定义为周平王东迁的依据,认为周平王东迁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种文化信仰与经济体系的瓦解,将周平王东迁作为春秋开始与以礼制崩坏开始作为春秋开始的观点具有一致性。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决定东迁,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行动标志着春秋的开始,因为这一阶段大体与孔子所修订的春秋年代相当(前772—前481)。其实春秋年代的开始有好几种定义方式,甚至孔子所撰写的春秋年代与平王东迁的时代仍差了48年。为何平王东迁可以作为是春秋开始的定义之一?先秦史中,王室搬迁非周王室一家,即使周也是几经迁徒,何以周平王东迁便成了礼崩乐坏的开始?

平王东迁,大多数通史书记载的原因是镐京残破,犬戎威胁,前都暂时可以忽略不记,后者是多次讲诉的主要原因。其实从周宣王开始,犬戎便开始成了周王室的主要威胁,《史记》中记载:“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溃于姜氏之戎。”至幽王时,太子宜臼之母族——申侯由于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去太子,遂“与缯、西夷戎攻幽。”而后便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以避戎冠。”既然申侯是平王的亲戚,是他和西戎联手,才让宜臼登位,何以王立后,反而要避开曾是援兵的西戎?而如果平王时,王室衰微,他应该避的难道不是犬戎而是不断强大的诸侯国?

1 戎在西周所处的地位

周自建起,与戎的关系就很紧张。后稷之后,史记载其子:“不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至其孙公刘,方在戎狄之间重新开始农耕生活“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后至古公亶父时,“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民?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迁地后,“古公乃贬戎狄之俗。”也就是说,周人最早时奔于戎狄,时间久了,在古公时,与其说是不忍,可以说打不过,而且也不想在蛮荒之处生存,才迁至歧山。而从西伯姬昌时,便有征伐犬戎的记载,亦可说,周从建国到后来在西边的领土是不断伐戎开边得来的。在之后,戎与西周的关系进入了五服制。

周公旦做大邑宗周于故都镐京,又营建洛邑为成周是为了保护东方。自始,周的王公与商及以前就此不同。二都制使其可以控制东西二边,正因为两面都可以控制,才使他分封建国这一制度成为可能。若东方各地不能控制,作为一直是他敌人的戎又在后方乱来,他要不断借各侯国的军事力量,就没有能力控制东方的侯国,只能与他们结成军事联盟而已,更不要说让他们承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随意让他指一块地方来分封国家。

镐京本就处于西边的位置,而当时所谓西戎并不是完全住在西方,而是于周所处的地方杂居。这样的民族,离得如此之近,实在是腹敌。虽然当时周定都于此,是因为东方战乱,若定都东方,京城就有危险,且西方的土地也不保。而自穆公开始,东方各國都已经在控制中,归于礼化。而北有晋国,从地理位置上,狄也不算是对西的威胁,只有西戎是当时最大的敌人。

西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民族,或者说这个民族到底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中?《汉书·匈奴传》中记载,西周早期行于戎狄之间,而从《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可以看出,周族应该居于中土,后向西迁,又调回头来迁于镐京。戎偏于西方,与羌接近。羌也称为西羌,可能也是戎的一个部落。匈奴传载他们精于狩猎,而西周即使位于他们之间,也致力于农耕。这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冲突。

戎作为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并且作为狩猎民族,他们可能仍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状态。部落有以其氏或图腾为称号的习惯,这便是平王时,申侯联缯、西夷与犬戎。这是不同称号部落的戎族。周穆王时西征获四狼四白鹿,这有可能是打败臣服了四个以狼和白鹿为图腾的戎族。宣王时,败于姜氏之戎,这又是另一支戎的部落。自穆公后,西戎不再朝贡。

周文王仍是商的诸侯时,曾征犬戎,而商纣幽禁西伯侯时,周曾向纣王献骊戎之马以求放出西伯。这里的骊戎可能是戎族中善于养马的一个部落。

由此而得,戎并不是一个整体的民族,而是部落联盟的少数民族群。他们其中有与西周联姻、朝贡的,但在周穆王后,重新陷入紧张关系。尤其犬戎,从西伯至穆王都可以看出,犬戎应是离西周最近最有威胁的一个戎族部落。由于此,周平王避戎寇,被系统地称为避犬戎,西戎至平王时,已不再为荒服。荒服便是承认周天子为共主的地位,无论是什么原因,他们已不再承认周天子,不再承认自己是周国的一员。

2 西周末的经济

封建意识形态在中国于何时开始的,有着不同的意见,西周开始说与春秋开始说都有存在。在中国,以待者为形式的半奴隶化家民在古代社会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单纯以奴隶是否还存在来定义封建是否开始并不准确。《辞海》上对封建制度的定义如下:“以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奴隶制度瓦解下的基础上产生。封建地主阶级拥有最大部分土地,农民(或农奴)完全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他们被束缚于封建制度下,耕种地主的土地,对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是向农民收取地租。与奴隶制比较,农民由于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生产工具,收成好坏同本身利益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对生产有一定的兴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应该可说是封建制度经济体制的开始,但并不能说它已经是完全的封建社会,这应该只是其开端。《先秦史稿》一书中曾指出,周厉王不单纯只是一个暴君而已,《国语》中说他“厉始革典”,他将山川收归于王室,不单纯是因为他暴厉,而是因为将这些收为国有,可增强皇权。

中国古代社会的进展总是伴随着对皇权的斗争。周厉王将山川归为国有,引起国民暴动。国民,在当时指的是自由民。有自由有土地的人民应该都自由民,包括他的诸侯与臣子。只是现在没有办法指出当时周厉王所收的山川权是只在周京都附近的土地,还是连诸侯的土地都包括。若是后者,这项改革就是不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

这也可能是引起周室衰退的原因。西周作为一个共主之国,还没有能力成为一个帝国式的皇权。如果把和支持者有关共同利益取消的话,他就腹背受敌,失去共主的立场。而至幽王时,他背弃申氏之戎的约定,使他最后的支持者也离开,这才是烽火戏诸侯的真正含义。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烽火戏诸侯有其不可能性。比如诸侯不可能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得这么快,即使来了,也不会因为没见到敌人便立刻散去,因为需要驻扎休息。恐怕烽火戏诸侯作为一个传说,并不是讲幽王的暴虐,而是指诸侯国对周王室的背弃过程。所以,西周末年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单纯是因为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感的消失,也是经济利益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原因。西周最早的分封制是由周天子指定地点派人去为王,尤其分封周姓族人与姻亲,其诸侯和他的血缘关系都比较近。等到东周时,所谓的朝贡成为周天子向诸侯乞求而来。作为其间过渡阶段的西周末,正是诸侯渐渐不愿来朝贡的一个开端。

早期的姻亲与军事利益关系渐渐淡薄,而经济利益,即周天子作为最大的封建主的地位也开始慢慢消失,诸侯国的朝贡可以说是一种实物地租,这正是西周要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3 周平王东迁的原因

西周起于西歧,其最早的分封国都在东方,这是西方向东方的一种扩张,虽然其早期的原因是要镇压东方、尤其是殷遗民,而且,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西周向东的过程,有如一个殖民的过程。不断地通过分封,稳固自己的殖民地。

东方以礼制而称,而西边的戎却没有经营,且东方更适宜于农耕社会,这也是他总有一天要向东移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护送周平王东迁的郑武公、秦襄公、晋文侯。郑国是第一个向东迁后的周王室发难的国家。虽然《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郑庄公才心有怨而与鲁易周王室田,但到底是出于什么理由才让周桓公对昔日帮助其东迁的国主如此不礼呢?

郑桓公为幽王司徒时,东迁其民雒东,这个地方,与洛邑是很近的。护送周平王东迁,虽然洛邑是周的东都,但对郑来讲,则有方便挟制之势。而且郑武公娶的正是申侯白女儿,正是申这个国家领头推翻了周幽王,恐怕平王东迁也是迫于其势力。这正是周天子地位衰败的开始。

4 礼崩乐坏的开始

个人认为,孔子以鲁国史做春秋,不只是因为其居住于鲁。孔子本是宋人,何不以宋史为纪年?他以鲁国史为纪年,是因为鲁国的关系从渊源上来讲,与周王室最近,且周礼法保持最全。因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而周礼便是周公做的。其子伯禽代其坐镇鲁国时,“三年后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炎,故迟。”这正说明,伯禽完好地将周礼搬到了鲁国。

鲁隐公象征着一个礼崩乐坏的开始,其与其子鲁桓公的政权交接,并非正常的父死子继,鲁隐公是被他人杀死。同时,在隐公时期,郑庄公与鲁交易了周之太山田——许田。而易田这种事证明,包括国家在内,土地可以私下买卖。对孔子来讲,这也许正是对其理想中的礼制世界的挑战。

5 结论

作为春秋时代的开始,一种是以纪元开始定义,另一种是以礼制崩坏开始定义。春秋时代的开始,并不像后来汉、唐王朝那样,只是一个皇家的结束,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种文化信仰与经济体系的瓦解。春秋时代的开始,可以说是周天子共主这种带有原始社会军事共同体体制的彻底崩溃。犬戎的避近不过是一个信号,一个证明周天子共主地位不保的信号,这种信号正是证明了原本的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信仰正在终结。

(作者单位:山西博物院)

猜你喜欢

诸侯王室
五张羊皮
烽火戏诸侯
王室也“裁员”
烽火戏诸侯
“国家”一词的由来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八对王室夫妇的现代童话
给王室洗碗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