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代王府的保护性修复
2019-06-11庞尔亮
【摘要】大同代王府,曾是明代大同城内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王府建筑群落,也是当时国家宗法等级和封建礼制的载体,先后有十余位代王在此亲理政务,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键词】代王府;古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代王府为明代王城府邸,位于大同古城东北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618米,东西宽310米,规划总占地面积约19.16万平方米。整个王府建筑群落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金碧辉煌,殿宇深邃,屋宇错落,回廊曲折,俨然是皇都应天紫禁城的缩影。
一、代王府的历史沿革
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许多天然关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開国后,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的是以宗亲分镇诸国、藩屏保卫王室为指导思想的分封制度,着力把军权从武将手中转移到诸王手中,将明朝西北边境忧患寄附于诸王靖边。朱元璋将其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册封为藩王,并对年龄稍长一些的皇子授以兵权,分别让他们驻守于内地重镇或边塞要冲,战时率军出兵征讨,平时则练兵备守、军屯戍边。这些藩王也是皇帝的代表和耳目,监督地方官员的一举一动,左右和影响地方政权。
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朱桂年仅四岁时被封为豫王,藩国南昌府南昌,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豫王改封为代王,就藩迁至大同,成为明初“九塞王”之一。代王府规模宏大,人口众多。据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隆庆、万历之机,代王府有亲王一位,郡王一十八位,镇、辅、奉国义将军一千二百七十九位,中尉一千三百四十位,郡县主君一千三百三十位,庶人一百五十名。代王府人口在全国各王府人口数量中排名第三位。
朱桂出生时,明王朝已经建立七年,可以说他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长大的。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忙于剿灭元朝残余势力,整肃朝纲,剪除异己,没有多少时间教育培养这些年少的皇子。朱桂从小娇生惯养,性格暴躁,就藩大同以后,更是骄横跋扈,为害百姓。建文帝即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对一些掌握重兵的叔父藩王进行削藩,朱桂因性格暴烈,行为失检,也被削去藩王封号,废为庶人。等到朱棣重新从他的侄子手中夺得皇位,才恢复了朱桂的藩王封号和爵位。
朱桂死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终年七十二岁,死后葬在大同东北十里的采凉山。朱桂死后,代王的封号由他的后世子孙们承嗣。按照清顺治时期胡文烨所撰《云中郡志》卷二记载,在大同府先后承嗣代王封号的朱元璋后代有十四位。朱桂先后生有十一个儿子,长子朱逊煓立为世子后早逝,死后追封谥号为“代戾王”,真正继承朱桂代王封号的是朱桂的孙子代隐王朱仕壥。朱桂家族在同期间作威作福,侵吞城内许多房产,城郊大片土地,其子孙凡封王者都要建立王府,在大同先后建立二十三个王府,府邸都建在府城内。
代王府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始建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坏,存世时间252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大同总兵姜镶开门迎闯王入城,末代王子朱传?被执,王府“阖家与闯难,骈首就毙”,宗族二百余口全部被杀,他们的土地财产全被没收。大顺军留下张天琳为首的农民军一万余人驻守大同,在之后的两个月里“杀戮凶暴”,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府失火,付之一炬”。一座规模雄伟、富丽堂皇的代王府,变成一片瓦砾,仅九龙壁、广智门及部分萧墙幸存。
二、代王府建筑遗存
九龙壁是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九条飞龙,以飞腾之势跃然壁上。壁身两侧为日月图案,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照壁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米、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多彩多姿。
代王府的北城门“广智门”,东西长21米、南北宽11.3米、高5米,四面青砖包砌,下为三层条石砌基,正中建半圆砖券过道,南北相通,券门高3.8米,宽3.5米,以一层立砖、四层顺砖发券形成半圆券拱。广智门上所建的建筑为玄真观,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是在代王府旧址新建的道观。
三、代王府考古发现
为了切实做好代王府建筑基址各类文化遗存的科学保护工作,大同市文物局委托大同考古研究所在代王府原址范围内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勘探工作,前期主要以中轴线承运殿为主要发掘目标。
经现场勘察发现,琉璃瓦多为蓝色,占50%以上;绿色占30%左右,赤黄色占10%左右;布瓦较少,但时代早(明以前居多),瓦当以龙纹,滴水亦龙纹,与九龙壁瓦类似。承运殿柱础、基座并未发现。
代王府室外地面为砖铺地面,在广智门台基一带距地表1.05米处发现规格为280x140x60mm的长方砖。并在代王府东南角地表以下1.5米处发现规格为320x160x60mm的条砖。
四、代王府规制
明代朝廷对王府规制是有明确要求的,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中书省议定亲王宫殿的规制,东西阔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长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也就是说,王府占地最大不可超过33万平方米。明洪武七年(1374年)议定王府城开四门,南称端礼门,北称广智门,东称体仁门,西称遵义门。亲王国中所聚前殿为承运,中殿为圜殿,后殿为存心,整个格局与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很相似,是谷望举行庆典和行使权力的场所。而比亲王府低一等的郡王府,却小得多,据《明史—舆服志》记载:“郡王府制:天顺四年定。门楼、厅厢、厨库、米仓等,共数十间而已。”
代王府以南京宫城为蓝本营造,严格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制承建。据明正德十年(1515年)《大同府志》记载:“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内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辽、金西京国子监改建”,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历时四年建成。代王府东边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春宫、望亲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后殿等;西边轴线进入戟门,左有社稷坛,右有风云雷雨山川坛,接着进入大成之殿,过穿廓为谨德殿及后殿等。明初诸王享有政治、军事和经济特权,代王府的官署及护卫均设在府内,分别设有审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宝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引礼舍等,另有掌理府事的长史司设在帅府之西,代王官署和护卫亦是按明制享有亲王待遇。
五、目前代王府已修复的中轴线建筑
代王府整个建筑体系沿三条轴线铺开,目前,王府只恢复了中轴线上的建筑。代王府中轴线区域总占地面积约56000㎡,总建筑面积约24000㎡,共计建筑44座。主要建筑包括棂星门、裕门、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等。
棂星门是代王府的第一道门,面阔七间,为明代官式六柱七间乌头门式琉璃牌坊门,占地面积约230m2。棂星门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修建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
裕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约1239m2,建筑面积约616m2。
端礼门,又称端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占地面积约822m2,建筑面积约378m2。端礼门是礼仪重地,是存放仪仗用品的地方。
承运门,面阔五间,进深三椽,单檐庑殿顶,占地面积约1073m2,建筑面积约496m2。王府中“承运”之名与明初都城南京宫城中之“奉天殿”的命名相互呼应,以“奉天承运”之意昭喻着朱明天下的长治久安。
承运殿,坐落于青白石制石双层须弥座上,面阔九间,进深八椽,重檐庑殿顶,通高29.38米,整个大殿占地面积约3997m2,建筑面积约1645m2。类似故宫的太和殿,承运殿是代王府内最重要的宫殿,主要在藩王继位大典、世子册立、册妃、奉接圣旨、迎接上官、冬至元旦及代王生辰等重大节日接见地方重臣等重要庆典时才启用,这座大殿更强调的是王府的礼制等级,实用效率其实并不高。
崇信门,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占地面积约910m2,建筑面积约362m2,是代王府前朝区、后寢区的分界。
存心殿,面闊七间,进深四椽,单檐庑殿顶,占地面积约1557m2,建筑面积约725m2。位于后寢区中轴,是代王平时办公议事、出席大典前后准备与休息、接见比较亲近人员的地方,是王府内使用频率最高的殿堂之一。
长春宫面阔七间,进深六椽,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约1889m2,建筑面积约1123m2。它是王府最后一座大殿,是每年除夕、元宵代王赐宴本宗郡王及地方官员的场所。承运殿、存心殿、长春宫是代王府中轴线上三大主殿,与《大明会典》中要求的承运殿、圜殿及存心殿的排列有些差别,不过功能基本相似。
六、结语
代王府复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以“保护与传承、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创新”为理念,从2010年底工程启动以来,中轴线部分的建筑修复工程历时八年已全部完成,相关配套的消防、防雷、石作及院面硬化、综合管网等工程也已完成。目前正在实施代王府东、西两轴线各建筑的保护复建工程。
代王府在大同存世的二百五十二年经历了由辉煌到逐渐衰亡的过程,从今天的大同古城格局可以看到,代王府对其的影响极为深远。近年来,大同市政府部门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重建大同古城的工作,这一举措必会重现代王府昔日的辉煌。
参考文献:
[1]李奇洁.明代大同代王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林哲.明代王府形制与桂林靖江王府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3]姚斌.代王府、九龙壁、皇城戏台考[J].大同今古,1995(4).
[4]丰驰.明代大同代王府考析[J].文物世界,2010(3).
作者简介:庞尔亮(1988-),男,山西省大同人,现任职于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