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仃焦墨山水画的审美意境分析
2019-06-11梁艳
【摘要】焦墨山水绘画门类,作品大多以写意为主。张仃的焦墨山水画形式独特,重笔墨、造型实、质感强等特征突显,富有玄素纯净、人文属性的审美意境,为现代焦墨山水画创作发展夯实了基础,同时富有中国山水画创新性发展的贡献与成就,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焦墨山水画;张仃;意境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画的精神化逐渐退却,难以看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与体现。张仃焦墨山水画以线条、焦墨为主,与实现了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与西方的透视等绘画技法有效结合,在参照自然物象的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英雄主义与人文情怀,使中国画得到了有效改造,并形成了独特风格的焦墨山水画。
一、笔法特征分析
(一)早期笔法
其早期山水画,以笔线简约勾勒自然物象轮廓为主,多用简略的皴擦用笔勾勒物象结构线,其中线不仅是物象造型,更是物象内在精神、以及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与暗示。早期创作以写生为主,树木、山石等勾勒严谨简约,但看似造型繁琐的实景,如建筑、树丛与山形等物象,在画纸上却显得井然有序,笔线俊秀尖利,力度足且提按明显,用笔精益求精,景物雄伟壮阔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皴法包括以线为主的披麻皴等,以董其昌为典型作家;以面为主的斧劈皴等,以李唐为典型作家;以点为主的米店皴等,以石涛为典型作家。在绘画中,离不开对皴、擦、勾与染等技法,甚至多种皴擦技法结合使用,但张仃写生以物象特征为主,传统作画技法难见踪影。创作中更注重明亮部的强烈素描关系,用笔疏密表现物象层次关系,如前实后虚的素描手法。
(二)中期笔法
相比早期用笔严谨,中期笔法更显轻松、灵动,注重精神境界烘托,形成了繁密雄健的创作风格。如《巨木赞》作品,图中树枝与树干绘画手法,以短线中锋勾勒,随树枝增长灵活变化,用笔提按明显、苍劲自由,以突出物象质感,同时人树合一的境界更加直观,内涵也更加深刻与独特,张仃也在创作中发现和重新认识了自己。其创作中的以书入画创作特征更加明显,即在绘画中融入书法,如利用逆锋增强用笔力度与作品内涵。为烘托出线的物象审美意境,用笔沉稳、雄健繁密等特征越发明显,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追求无败笔与零缺陷。
(三)晚期笔法
晚期笔法更加注重虚实技法,皴擦技法运用越发成熟与自如,用笔越发松动、灵活。绘画山体骨势时,用笔凝重枯涩,大笔粗线勾勒,笔线飞白且连断合理。绘画山石时,提按明显、收放自如,用笔老辣、刚劲与厚重,以长短线写轮廓与结构。画中物象整体虚实得当、黑白分明,皴法使画面中的留白无杂乱感,顺着山石结构的皴擦技法,使山体绘画更凸显磅礴气势。张仃后期用笔更加开放,书法用笔的融入,使画面更加恣肆与自如,创作风格也是独树一帜[1]。
二、审美意境分析
(一)人文内涵
张仃焦墨山水画充分融入了英雄主义、命运悲剧与沧桑感,是阅历人生百态者,用绘画语法阐述自己的理想、追求与情感。画中景物以山水、古道、寺庙等为主,古村野寨的纯真质朴、乡土气息等人文情怀浓厚,在用笔苍劲、沉重、斑驳的对比下,将张仃隐逸情怀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巨木赞》作品,是张仃在看到新疆温宿县戈壁滩后创作的,死而复生的大片胡杨古树,留有岁月侵蚀的影子,这种奋力挣扎、顽强存活的情境,使张仃感动不已。创作中的线条豪放、强悍,寓意生命顽强不屈,体现出作者忧国忧民、家园意识的人文意境。张仃山水画无文人的孤芳自赏,更接近于自然生存状态,从乡村房屋的人文景观,可感受到质朴山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山民对山田的期待与美好生活的追求,如《源头路上》《晨耕》等作品,借景抒情的纪实影子更加明显。中国山水画不乏沉静玄远、豪纵飘逸的作品与创作风格,而张仃的山水画,更富有沉郁顿挫的如诗美学,使中国山水画的内涵更加丰富。
(二)审美情趣
中国画不乏荒诞怪异风格作品,如陈洪绶;不乏苍润浑厚的作品,如李可染,不乏简约灵动的作品,如吴冠中,其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独树一帜。张仃的山水画,不仅有玄素纯净的审美特征,同时也不乏水墨画的独特审美韵味。水墨画的黑色,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性、悠远性与深奥性,形成了玄素黑白对立、统一关系。玄黑、素白的协调,营造出了虚实景象,玄素和谐境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增添任何其他色彩都是多余。用笔有章有法,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皴擦技法灵活应用,质朴与纯真的美感更加突出,犹如精神素食,更益于身心。其绘画语言简约,主要以点线为主,绘画技法单一,纯净与纯粹美感突出。基于审美层面角度分析,素以为绚的创作精神,决定了张仃的艺术轨迹,当然与钟爱中国艺术用笔不无关系[2]。
中国画墨分浓淡焦重轻五色,而张仃只运用了单一墨法与技法,即焦墨法与皴擦法,最终发展为特色画风,思想、笔墨特色更加突出。随着张仃人格力量、创作技能、文化气韵、笔法精湛的提升,作品审美鉴赏价值也随之提高。张仃在焦墨山水画上的突出表现,与其师承关系、时代背景、多艺术领域涉猎,以及坚持不懈的执着于写生道路不无关系。张仃认为,发展中国画应注重实际面对现实,走进大自然中,迎合历史驱使,反映当前的生活。本着外事造化以及中得心源的传统,合理借鉴与融合西方创作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深化,最终克服焦墨难以处理叙事关系的问题,掌握与发挥焦墨的特性,充分营造出物象的空间感与层次感。中国画的苍润表达手法,与笔和水不无关系。张仃的焦墨山水画舍弃了墨与水的浓淡、调和,多注重用笔技法的表现,从而绘画出了浑厚、雄健的作品。祖国大好河山用焦墨表现,不仅表达了张仃对自然的喜爱,同时展示了玄素纯净、人文意境的画面感。
(三)画面效果
西方绘画喜好彩色,而中国传统绘画则排斥彩色,尤其是水墨画,认为黑白是主宰色,认为彩色不是自然本色;對此,常用黑白语言营造虚实画面效果,借助强烈视觉冲击,表达审美情感。张仃将黑白语言运用到了极致,布白、焦墨虚实处理,焦墨的凝重干枯运用恰到好处,浑厚苍茫境界烘托更加明显。
书写文字与绘画的工具一体不分,但西方是完全分离的,导致书画同源现象产生。笔格、笔运、笔力与笔性等在绘画中作用重大,也是中国画的识别点。张仃山水画借助文化共生写法,将作品的时代气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现得漓淋尽致。张仃的写生成分与拍照留念不同,是其经过艺术思想过滤主观性创作的,整体画面动静、收放、繁简分明,洋溢着深沉的情感。与李可染、傅抱石等山水画艺术家近似,都是通过写生过程的感受,对传统山水画程式进行创新,以创建独特的审美样式,带动中国画多元化发展。张仃作品整体画面的物象、意趣更加突显,富有时代精神、创新意识,且耐人寻味。同时,张仃作品继承了中国传统,无论是长短的题跋,还是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理念,中高远的空间处理,都展示了张仃艺术家的深厚绘画功力。张仃与黄宾虹、程邃等焦墨山水画家的创作理念雷同,但现代意识是其他艺术家不能比拟的,使画面空间、结构与块面存在更加协调,作者内心情感得以全面传达[3]。
(四)构图
山水画创作涉及到的藝术形式多样,其中不能忽视构图的布置,以提高绘画整体效果。中国画的构图,经过历史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原则与理论依据,如长不散、方不呆等。受西方文化渗透影响,中国画构图形式也进行了创新,要求构图不仅需要是平衡画面,更需要耐看。构图也蕴含了作者的艺术风格、思想,也是画面创作必须考虑的。古代将构图称之为经营位置、置陈布势,是指根据画面需要将物象合理安排,以确保最佳画面效果。中国山水画注重开合、宾主与虚实等关系,还需留有款书、印章等文字,各种构图因素都需考虑在内。张仃山水画的构图,以焦点透视为主,借助了西方构图方式,各种形状的画面都达到了长方不呆与不散的效果。满构图的视觉冲击强烈,无论是小幅作品或是大幅作品,都不会有看似拥挤、散乱的感受。物象多在画面下端,山体纵深层次感更加明显。尤其是横向构图的山水画,与古人的步步移以及面面观的赏析习惯相符。《银色的鸣奏》作品,属于满构图,画面无空白,但整体给人的感觉并不堵,前后的树枝、房屋建筑距离拉开,村庄第一印象明显,作品富有情趣,同时不呆板与拥堵,艺术效果更加明显。开合原理是其构图法则之一,如《天梯》作品,山峦有分有合,画面既不散乱也不拥堵,远山合上的开合原理恰当运用,达到了长不散绝佳构图。
三、结语
张仃焦墨山水画作品富有情趣,整体画面不呆板、不拥堵,玄素纯净等审美意境,带动了中国画的良性发展。要想提高中国画在国际文化之林的地位,还需将张仃中西结合写生方式以及亲近与观察自然等探索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发扬光大,克服写生难题,创新传统绘画激发与程式,才能带动中国画创作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茹娜.张仃艺术设计作品的民族风格及其形成原因[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5):55-59.
[2]邹文.作为文化资源的民艺——领会张仃精神遗产中的“民艺观”[J].缤纷,2017(3):40-45.
[3]李芳.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及其审美内涵[J].大舞台,2013(7):1.
作者简介:梁艳(1982-),女,山西霍州人,山西管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