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武帝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

2019-06-11崔欣欣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期
关键词:董仲舒

【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历史变革中,秦汉思想奠定了主流思想的基础,而汉朝时期,统治者在由“无为”转向“有为”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一种适合国家统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思想,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外儒内法”,这也是西汉社会维持强大的本质,有了对外发动战争的条件。这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统治思想;外儒内法;董仲舒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在秦汉的历史上,主流统治思想逐渐发展改变。从秦朝时候以法家思想治国,出现了以李斯为首的一些酷吏,来保证秦始皇严苛的政治措施,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学地位,思想上愚民,由于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苦不堪言,太多的赋税和徭役,使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社会生产下降,造成了秦朝国运短祚,二世而亡。到了汉初,统治者为了解决战乱之后的一些问题,减免赋税,休养生息,实行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这时统治者从秦朝灭亡中吸取教训,也从自身做起,大量减轻人民的负担,实行“十五而税一”,后又改为“三十而税一”。可以看出,统治者为减轻人民的负担做出了很多政策上的调整。在思想上黄老之学是适应当时社会状况的,经过了近六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朝国力鼎盛,社会财富上升,也为武帝时期做出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物质基础。到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文景之治”的修养生息,国力逐渐恢复,中央的权威达到了鼎盛,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他们兼并土地,进行买卖,但是国家政策太过于软弱,对于社会出现的弊端无法解决,这时汉武帝决定转变治国思想,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国家的新思想。

武帝即位初年,就萌生了尊崇儒家的思想,就进行举贤方正之士觐见。丞相卫琯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表明汉武帝从思想上要实行大一统,罢免了其他家的言论 ,而当时窦太后十分尊崇黄老之学,而魏其、武安、赵琯等人好儒术,贬低道家,引起太后的不悦。后被太后所罢免。《儒林传》中记载到太后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即家人耳”。太后怒,使入圈击豕。此则说明太后对黄老之术的崇敬。武帝建元元年,举贤良文学,董仲舒、公孙弘等人被擢升为博士,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被武帝所赏识,他在文中提到:“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便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开始,然后建元五年,兴太学,设立五经博士,初置经学博士,其他不以五经为博士者,皆罢黜,进一步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但其实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已经是杂化了的思想成果。他是根据统治集团的利益进行改变,也融合了各家思想,形成了汉朝的儒学。这种儒学的内涵就是礼法相结合,用表面上的儒家人道主义实行仁政,其实内部也是存在着许多法家制度。这也是后来汉宣帝所说的“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其中“霸王道”指的就是维护国家强硬的手段,防止下属僭越国家权利。本文就来论述一下这种“外儒内法”的政治实质。

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曾提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如果君主暴虐,上天就会责罚他,以一些灾害为警告,这就是“天人感应”学说,但君主想要止其乱,“治乱”就需要用一些强制手段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这时候就需要运用法家手段使人民都能够听从于统治阶级的领导,来更好地治理人民、国家。可见,董仲舒也是刻意迎合汉武帝的想法,把治理天下和统治人民有效地统一起来,也体现了汉武帝作为一个政治家实行的政策的有效性。董仲舒思想中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三纲五常”,也为人民灌输了忠君爱国的思想,其中“君为臣纲”明确地表露出来,把人民纳入这种体系之中。孔子儒家思想讲求的是“仁政”,汉朝能把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就是可以使人民认识到统治者的德行广布,而内部的思想制度仍是秦朝的法家思想。

汉武帝一朝承接了汉兴几十年的无为而治,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他们兼并土地,拥有着很多奴隶,严重影响着社会生产与国家政权的稳定。汉武帝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并不是像文景一样自由放任,而是实行盐铁官营,运用国家的力量来打击商人,元狩五年,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主管盐铁事。咸阳、仅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体现了运用政权的力量来保证法令的实行。其后实行的算缗、均输法等法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打击了商人的势力,其中钱法的改革使民深受其害,先后实行了三铢钱、五铢钱,最后是上林三官铸钱,民间盗铸之风盛行,武帝下令,盗铸金钱者罪死,死者不可胜数。武帝的政令得以有效的实行,其必离不开严苛的法律制度。这些也说明了武帝政治的刻薄剥削的政治,与仁爱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驰。

汉武帝外恃武功,威震四夷,对外实行一系列的武力扩张行动,改变了汉初和亲的软弱的对外政策,考虑到国内的情况,从“马邑之谋”开始有了反击的势头。元光六年,汉开始出兵打击匈奴,先后夺取河南地、河西走廊等地,设置河西四郡,也是汉朝打通西域的第一步。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举进攻匈奴,中分两路,包围匈奴王庭,其后匈奴北迁,不复扰边。元封元年,武帝率大军亲巡朔,武帝想让匈奴臣服于汉,但被拒绝,自此匈奴又向西北地区迁徙。后武帝又派赵破奴出兵攻打,由于孤军深入,全军覆没。后又几次派兵攻打,数多不利。直到后来匈奴内部分裂,一部分匈奴才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为了得到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不远千里,派李广利进行三次征伐,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也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和西域各国接触,发现了“新大陆”,其最初目的是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御匈奴,后来开通了一条发展中外经济贸易的“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朝区域贸易的发展,为后世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汉武帝这种征服的欲望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随之而来的是大动干戈、武力征服的强硬政策。所以,在民族问题上汉武帝并没有像汉文帝一样采取比较随和的怀柔措施,而依旧是按照法家思想办事。这种对外政策虽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征服了许多少数民族,扩大了其统治区域,但是却使文景以来的修养生息的经济遭到了破坏,使汉朝国力空虚,外强中干,民间生活困苦,为其衰弱埋下了伏笔。历代用法家思想指导的统治者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就是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人力、物力,使国家陷入了国库空虚、人民怨声载道中,最后导致国家灭亡,好在汉武帝晚年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调整了一些政策,使得汉朝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快速走向衰弱。

以汉武帝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使社会安定,重用酷吏,刑罚苛刻。《史记酷吏传》中关于张汤杜周等人的治狱中记载,尤为苛刻。所以,当时刻剥之政之盛行,足以说明法家苛政的思想的地位。汉世酷吏,大多都是为了摧抑豪强,打击世家大族的权势,强势武断,祸及人民,在这种官吏高压的统治下人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统治阶级却标榜儒家思想治国,也不过是为了迷惑百姓的一种手段罢了。统治阶级这种治国手段的两面性是值得深究的。

汉武帝这种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导致了对外政策的强硬,使西汉社会对外打击了各个少数民族的势力,改变了汉初从汉高祖“白登之围”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屈辱政策,文景以来的和亲政策,大肆打击匈奴的势力,使其逐渐消亡。宣扬以中原正统少数民族的华夷的观念,开通了以中原到西域的丝绸之路,传播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也有利于民族间的共同发展进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强了中外交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大门就此打开。

汉武帝性格上的雄才大略,拥有着远大的治国理想,能够根据国家实时政策的变化调整方针,以适应国家的发展。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加强管理,使官员能够服从在皇帝的权威之下,不敢明目张胆地徇私枉法,政治相对清明一些,人民能够少受一些压迫。人民也是在这种思想统治下生活。总之,西汉的统治使当时的中原王朝在一定时期内对外强大扩张,征服了一些少数民族,更是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篇章,对内政治上保持着相对的清明和长治久安的生活环境。这都得益于统治者思想的调整,自此以后,儒家思想一直被统治阶级所推崇,其实都是延续了汉武帝时期的做法。汉武帝这一开创性的思想制度对古代社会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开辟了统治者们欲掩盖自己骄奢淫逸、无所作为的真相,给他们披上了神圣的外衣。对儒家思想不同时代的解读,也是适应社会思想发展的重要依据。对外的儒家思想也是制度化法律化了的儒家思想学说,主要目的是为了迷惑人民,在这种思想下,大部分人的思想愚化,很难做到思想上的开放。内部的法家思想有利于管理社会、稳定秩序,使社会能够集中力量做一些事情,包括对外战争、修筑工程等。

从以上这些能看出汉武帝的治国方针策略,大体上还是维持着一定程度上的国家稳定,经济富足,这种外儒的思想也是起到了安抚百姓的作用。对外战争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力量的强大,防止少数民族的侵扰。内法是对于皇权凌驾于各种权利之上的肯定,对官员和百姓有很大的督促作用。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杨德春. 董仲舒思想外儒内法考论 [J].衡水师院学報,2013(5).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9.

[4]白兴华.论秦汉政治思想的演变[J].淮北煤师院学报,1993(4).

[5]宋冰.汉代统治思想的更替[J].秦汉研究,2016(10).

作者简介:崔欣欣(1996-),女,汉族,吉林省松原市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秦汉史研究。

猜你喜欢

董仲舒
千古功过董仲舒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碍眼与碍心
不公开表扬
优贤不扬历
董仲舒的“不表扬”
董仲舒的人生抉择
西汉新儒家的建构与西汉盛世
三年不窥园
“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