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媒体报道“网络求助”事件不应“越位”

2019-06-11尹娜

科技风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

尹娜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社群与现实社会的重叠与交融越发明显,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互动越来越频繁。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网络进行求助,容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使公众为之潸然泪下,因此这类事件更易受新闻媒体偏爱,不惜笔墨推波助澜,希望引起社会公众的热情互动。

关键词:网络求助;新闻媒体;炒作

既为当事人解决困境,又能倍受公众关注,可谓一举两得,显然比炒作富翁效應、明星绯闻,忽视普通民众和社会责任要好得多。但在为“网络求助”者奔走呼号的过程中,新闻媒体往往也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公开他人隐私的平台,个别媒体人甚至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越俎代庖,由事件传播者转化为道德拷问者、罪错评判者的角色。过犹不及,新闻媒体报道“网络求助”事件应保持客观、冷静、理性,不应出现“越位”现象。

一、“网络求助”的诚实信用危机

网络求助,是指通过网络方式,将家庭困难或个人隐私公开发布,以寻求网民与公众的帮助。网络求助兼具网络与社会求助特质,具有信息辐射面广、发布方便快捷、成本低廉、舆论正义等特点,因此成为弱势群体获取社会帮助的重要途径。网络求助内涵广泛,包含灾难、疾病、学业资助、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

网络是人类强烈传播欲望的产物,作为空前开放的系统,网络满足了普通民众对于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网络求助是在虚拟的网络社区所进行的人际互动,求助的过程所暗含的基本假设是:受助者对改变自己的状态是乏力的,他们按照助人者所设计的方案去活动,才有从困难中解脱出来的希望。因此,无论求助方,还是施救者,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众多网络求助案的成功例中,也正是由于众多网民基于广泛的恻隐同情之心,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才使求助者获得成功救助。但在求助过程中,既然要获得公众信任,求得同情和帮助,网络求助者发布求助信息时就必然会暴露自己的个人隐私。比如,西南大学学生陈易网络求助“卖身救母”案例。

2005年,大三女生陈易为筹措母亲的医药费,上网发求助帖《卖掉自己救妈妈》,号称要“卖身”救母。文章写道,父亲在她11岁时去世,母亲患重病,医疗费用估计要几十万,为了不拖累她,数次打算轻生。她在文章最后说:“我宁愿卖掉我自己!甘愿毕业后无条件地为他/她打工,我用我的人格和尊严担保,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为挽救病危母亲的生命而发自心底的呼声!”为让公众信任自己,陈易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等。新闻媒体的迅速介入,使陈易的遭遇和求助更快更广泛地获得公众同情和援助。

但在此过程中,陈易戴着蓝色隐形眼镜拍的艺术照被贴了出来,还有人详细分析陈易两幅照片上的发型前后不同,要花费几百元才能做出来,陈易与同性好友接吻的照片被公布,她在学校内部论坛上找同性恋者的帖子被翻了出来,相对较好的家境被曝光,她与同学在同学录中的交流也被当成事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证据。拒绝公布账目细节的姿态,更是激起网友的愤怒声讨,让陈易更深地陷入道德困境。

随着事件的演化、发酵,始料未及的后续这些情况,无疑给求助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新的心灵伤害。

二、新闻媒体面对“网络求助”的角色定位与越位

《现代汉语词典》对“越位”的解释,是指“超越自己的职位或地位”。新闻媒体的越位意味着新闻媒体已经跨越了他们的专业分工并承担了其他专业职能。在社会分工中,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是提供真实,客观,公正和全面的信息。但是,在关于“网络帮助”的新闻报道中,部分媒体人有意或无意由“传播”的角色,越俎代庖,变成“评判”甚至“局中人”的角色。

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是“信息传递”,在报道“网络求助”事件中,媒体应该是冷静的旁观者,不该成为仲裁者,更不应是参与者。在对“网络求助”个别事件在引起注意的同时,更深入地分析事件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分析类似问题的根源。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选择事实予以报道的衡量标准是新闻价值,但并非所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应该公开报道,而且记者有自己的工作规范或道德规范。对某些事件,能进行公开报道也要选择适当的角度,可以“同情”,也可以“反思”,但不可以“逼视报道”,置求助者于众目睽睽的巨大压力之下。

新闻媒体为什么热衷于报道“网络求助”事件?新闻炒作要得以实现,必须要有社会情绪的合谋。民粹主义话语作为寻求和培养忠诚观众的手段,往往非常有效。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求助网络”这一话题很容易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中国社会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社会阶层由区域和政治身份分层体系向经济分层体系转变,分野形成社会主流群体和社会弱势群体。那些没钱、没权、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农民、进城务工者、失学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上比其他社群拥有较少的控制力和主宰力,其接受教育、追求成功、财富与个人幸福的机会,远比其他社群有限。在公平和效率难以得到均衡的时候,弱势群体的识别和塑造是媒体编织民粹主义故事最安全,最方便的材料。公众有理由期望传媒更加职业化和规范化,假如有朝一日,当“人文关怀”和“弱势群体”成为陈词滥调时,这些话语的庄严和正义将得到无情的解决。

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娱乐,追求刺激,释放压力。新闻媒体为迎合受众的娱乐心理、看客心理,在新闻价值取向上降低标准,正常的舆论监督演变为对明星隐私的窥视、对网络红人的追捧,甚至不顾职业道德制造虚假新闻。职业的份量,不等同于个人的人格力量,别人所尊重的是这份职业,而非具体的媒体人。媒体人的“越位”现象,必然直接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公众关注度高,新闻媒体自然有责任满足公众合理的兴趣,但媒体人要在职责范围内尽自己所能,面对几乎总是层出不穷的“网络求助”事件,媒体人比社会公众更需要客观、冷静和理性。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
雪中放牧新风景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反转新闻再思考
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浅谈我国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