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之旅,穿越千年

2019-06-11

润·文摘 2019年2期
关键词:苦旅书斋余秋雨

故事分享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他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期间写下的37篇作品。和大部分游记不同的是,这里很少有“轻快笔调”,反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苍老”是由于《文化苦旅》的起点和终点不止于地域和空间,而是穿越了千百年的历史,从莫高窟走到都江堰,从庐山走到长江三峡,从身体的艰难跋涉到心灵的强烈冲击,他对各个地方、各个文明进行历史审视与反思。《道士塔》写到了因为看守人愚昧导致文物外流的巨大遗憾,《江南小镇》则探讨了一代代文人的“归隐情结”……

今天,我们很难坐在书斋中去漫想魏晋南北朝的豪迈雄厚,唐代的风姿无限,因为我们的心和那些朝代隔着一堵时光的“墙”,只有当我们循着那蛛丝马迹去苦苦追寻,发挥想象,才可能真正翻越它,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走到一起。《文化苦旅》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一代代的人看到了历史之美,也看到了行走的力量,再不愿坐在书斋里空谈文化,而是从一砖一石、一墙一塔间,亲自去触摸这个民族淬炼了几千年风雨的文化。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争论这两者究竟哪个更重要。余秋雨先生也经常被问起这个问题。他是这样回答的:“没有两者,路,就是书。”书路归一,不可分割。“只有走在路上,才能摆脱局限,摆脱执着,让所有选择、探寻、猜测、想象都生气勃勃;只有走在路上,使一切活动起来,我们才能凭借着山河找到大量真实细节,真切感受到在天地间活过一次。”

      写作缘起

《文化苦旅》是文化学者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集。这本书是受了一位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却冒险般地游历了中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这也让余秋雨萌生出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所以,他在不惑之年,走出书斋,开始了这场“文化苦旅”。

  名家解讀

《文化苦旅》的篇章风格并不统一,但慢慢咀嚼后,你就会发现这些文章都有共同的“设计意象”:借山水古迹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的脚印,寻找那生生不息民族精神动力的源泉。民族精神是实物,可触碰、可追寻,它可以是一座寺庙,一座塔……行走中,风烟俱静,鲜活的历史在你眼前驻足,只剩下一个人、一颗单纯的心,慢慢感受民族文化及精神的积淀。

我们都需要一趟苦旅,亦需要一次修行。追寻智者的脚步,走遍祖国的河山,探寻自己民族文化发展的步伐,你我在这途中不只是过客,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

——山西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评论

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技”,可修炼、可学习,文字背后的真实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才是《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这些,才让我这样对历史本来并不感兴趣的读者深切地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才让我数次在梦中拜倒在天一阁朱红大门前虔诚地膜拜,不自觉地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艾小柯

猜你喜欢

苦旅书斋余秋雨
余秋雨投其所好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余秋雨投其所好
《书斋里的幻想者》
书斋江湖
苦旅——读《文化苦旅》有感
春日赏雨
读书实践收获(3)
书斋
余秋雨究竟捐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