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行业最大投资机会仍在创新药

2019-06-11林伟萍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英明创板医药

林伟萍

受去年年底“4+7”集采政策影响,医药股持续调整,直至今年2月初才开启上涨攻势。虽然2月以来,截至3月31日收盘,医药板块累计涨幅高达32%,远超同期沪指涨幅,但相较于去年高点仍存不少差距。那么,接下来医药板块将如何表現?哪些个股存在投资机会?

本周《红周刊》邀请浙江龙航资管董事长蔡英明来共同探讨。蔡英明对医药行业持续跟踪十多年,在今年年初市场调整期间,逢低加仓部分医药标的。在他看来,当前医药股最大的投资机会仍在创新药,创新药竞争壁垒高、对药品拥有定价权、需求空间庞大,在竞争中更容易胜出,一旦新药上市成功,医药公司业绩有望步入新高度。此外,他认为拟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体量相对较小,难以撼动整个医药板块估值体系,对现有医药股估值影响较为有限。

“4+7”集采为创新药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红周刊》:您如何解读“4+7”集采政策对医药股的影响?

蔡英明:“4+7”集采政策对医药股的影响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大幅降价对于部分仿制药企业来说是“灾难性”的行为,销售成本可能都无法覆盖销售人员开支、研发投入、渠道费用等。如恩替卡韦集采前为25元/片,集采后每片药仅为0.62元,降幅97.5%。但另一方面,“4+7”集采新政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以往中小药企在销售端很难与先进入市场的药企龙头抗衡,而“4+7”新政让所有药企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就默认药品质量是过关的,从而节省了药企的营销费用成本,引导药企从以往的“以价带量”逐步向“以量带价”过渡。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表现比较弱的个股主要是因为如单个仿制药品种占比偏大,创新药又没有研发出来,市场不愿意给予高估值。如信立泰某些品种收入占总收入的70%~80%,后续如果新品种不能及时补充,估值修复起来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个股估值后续是否存在“补涨”,还需看公司新产品研发情况、管线、研发团队能否跟上等因素,如果可以,估值修复概率较大,或存在“补涨”机会。例如,在此逻辑下,年初我们在5元/股附近加仓了中国生物制药,看中的就是其创新药安罗替尼上市后快速放量,有望有效弥补恩替卡韦降价带来的损失。

《红周刊》:长期来看,仿制药企业盈利逐渐靠拢制造业的利润,并不会特别高,只够“活下来”。但“4+7”集采似乎给创新药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蔡英明:的确,“4+7”集采使得仿制药市场被挤占的同时,也给创新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创新药的投资机会更值得期待。

具体来看,相较于仿制药,创新药竞争壁垒较高,且拥有定价权,药品价格下降幅度相对可控,销售市场不会突然间被大幅抢占;而有能力做创新药的企业本身就是在管线布局、研发团队、营销能力等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企业,长期来看,他们在竞争中也比较容易胜出;未来一旦有创新药新品研发上市,整个企业的收入利润有望登上一个新台阶;行业方面,我国药品行业的总需求是在增加的,随着我国GDP每年增长,医保支出总量也呈增长趋势。

此外,创新药的潜在消费市场需求空间庞大,例如,目前信达生物获批的抗癌药PD1费用在10万元左右,这对于国内城镇居民而言,即使该药品没有进入医保,从挽救生命的角度,很多居民也是愿意自费来进行治疗的。

肿瘤药、PD1、慢性病领域将成创新药研发重心

《红周刊》:在您看来,创新药未来市场的重心将集中在哪些领域?

蔡英明:未来创新药的重点我认为还将聚焦在肿瘤药、PD1单抗(程序化死亡分子),以及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用药。目前在这几个大的品种研发上,国内和国外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红周刊》:从“PD1单抗”布局来看,目前国内医药巨头君实生物和信达生物PD1产品已上市,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PD1仍然在报产,您如何看恒瑞医药在PD1方面的布局和发展?

蔡英明:“PD1单抗”被称为“抗癌神药”,目前国内市场,除了你上面提到的4家药企,还有五六家企业的PD1研发也已经进入到一期临床和二期临床阶段。

个人认为,恒瑞医药在PD1方面的竞争优势在于组合疗法。恒瑞医药目前已经上市的原创抗癌药有阿帕替尼(艾坦)、吡咯替尼(艾瑞妮)等,以阿帕替尼为例,阿帕替尼+PD1组合在肝癌上的一期、二期临床数据都比较理想,如ORR(客观缓解率)可以达到50%~60%,甚至70%,相较于患者单独用PD1,效果接近翻倍。目前,阿帕替尼、吡咯替尼恒瑞独家销售,如果临床效果数据不错,其竞争优势将会逐步体现。假设患者单独使用PD1的费用为10万元,单独使用阿帕替尼的费用为5万元,而组合购买费用只需12万元。单独使用PD1治疗ORR为20%~30%,加上阿帕替尼ORR为50%~60%,药物有效的概率会有望翻倍,那可以预见患者大概率会选择尝试这种组合疗法。

《红周刊》:市场有观点认为,相较于化学药,未来生物制药板块将成为创新药的“主战场”,对此,您怎么看?

蔡英明:我也比较认同这种观点,未来几年在生物制药板块诞生的创新药要比化学药比例增加。因为化学药分子结构相对较小,比较简单,经过药企多年的研发,分子结构被分析得比较透彻。生物制药分子结构比较复杂,就全球药企而言,生物制药也是相对偏新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现创新药的概率肯定是比化学药要高。目前很多大型药企是生物制药和化学药的创新药研发同时推进。

科创板对医药股估值影响有限

《红周刊》:在目前披露的拟上科创板名单中,出现多家创新药企业的身影,在您看来,科创板医药公司上市后是否会被爆炒?

蔡英明: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大概率将参考美国、香港等比较成熟的创新药企业的估值。例如,在港股上市的信达生物目前估值300多亿、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百济神州估值,估值在500亿元~700亿元,上述两医药巨头目前都处于只有研发没有收入的阶段。

以信达生物为例,港股估值300多亿元的逻辑是,公司PD1产品已经上市,20亿~30亿营收的背后可能就隐含有8亿~10亿的利润。作为先入局者,其销售大概率将打开一定局面。因此,对于新上市的科创板生物医药类公司估值评估,可以从研发管线、品种前景、药品临床情况、市场份额占比、收入利润等角度进行匡算。

此外,生物医药企业登陆科创板后,估值短期受市场情绪左右,A股市场原有医药股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后续登陆科创板的公司体量相对偏小,用其估值来影响原有整个板块的估值,难度较大。

《红周刊》:有观点认为,创新药的发展,有望带动被称为“卖水人”的CRO企业发展,對于CRO公司的投资机会,您如何看?

蔡英明:CRO相较于制药企业,更像服务型的公司。当然,一些做的比较优秀的CRO企业,会直接跟制药企业谈分成,其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投资维度了。总的来看,从投资角度,当前本身比较优质的CRO企业估值普遍都偏高,至少从短期上看,我个人不是很愿意参与现有CRO企业投资。

(文中涉及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入推荐,投资需谨慎)。

延伸阅读:地产、银行部分优质低估个股机会显现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蔡英明所管理的3只私募产品今年以来累计收益高达140%~160%。去年下半年以来成功布局鸡肉养殖、印刷等今年强势板块个股,年初抄底医药股。对于接下来的投资机会,蔡英明表示,除了医药,地产、银行等领域低估值成长性个股也值得关注。

地产本身是赚规模的钱,没有太多的技术壁垒,品牌影响力也不是特别明显。虽然从以往经验来看,地产PE不会特别高,但成长空间还是存在的。因为中国整个房地产市场规模为二三十万亿,但就单家房企来看,即使是龙头,如万科和恒大2018年销售金额分别为6069.5亿元和5513.4亿元,市场份额占比也仅为几个点,市场集中度仍有提高的空间。具体投资上,个人看好一线房地产龙头。大型房企的公司治理相对会更好,拿地能力、对地块的判断力也会更强。从贷款机构来看,他们肯定愿意与大地产商合作,大地产商的风控意识会更强。因为地产是杠杆率很高的行业,部分地产公司甚至以净资产的10倍在运营,一旦市场有波动,风控不到位,中小房企很容易破产。

银行投资逻辑也较为类似,作为高杠杆运营的行业,银行对风控的把握是很关键的要素。这在市场好的时候可能体现不出来,一旦经济不好的时候,银行的坏账率上升到3%~4%,则银行每年的利润可能就没有了,这也是市场给银行市盈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银行标的选择的时候,需要寻找那些在风控把控、放贷项目选择和内部治理做得比较优秀的银行。另外,随着GDP增速的下调,银行未来增量空间大概率来自中间业务层面,这方面业务做得比较到位的银行未来成长空间较大。

猜你喜欢

英明创板医药
科创板一周年
WELLNESS TODAY
科创板已开通约270万权限账户
一图读懂科创板
包容不能鱼目混珠,勿忘科创板定位
爸爸眼中熊孩子的日常
梁武帝出家
藏医药三大学说
枪声
当家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