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地共建模式推进平安高校建设
2019-06-11彭嘉勋成平
彭嘉勋 成平
高校校园的平安、稳定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要,更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高校以“平安高校”建设为总体目标,始终把维护安全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不断完善综治工作体系,确保校园平安和谐。高校与各级政府、公安机关、消防部门、社区街道等通过“校地共建”模式、多措并举推进“平安高校”建设,对于师生员工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有了很大提升。
“平安高校”建设项目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建设的决策部署内容之一。高校以责任落实为抓手,以“平安高校”建设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和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不断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夯实群防基础,破解校园焦点难题,有效维护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近年来,随着各地高校办学规模持续增加,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日趋复杂,使得校地共建模式成了内在需求。一般而言,校地共建是指高校与其地理位置所处区域内的公安、政法、消防、街道、社区等政府部门开展互动合作,以重点部位为抓手,加强联动防控活力,实现优势资源联享共用,深入推进高校与地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1 校地共建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高校承载着千万家庭的希望和梦想,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平安高校”建设项目下,进一步加强校地共建合作,共商法治建設协作配合,探索校地共建机制,其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地共建,是建设“平安高校”的需要
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关系着社会全局,“平安高校”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建立校地共建模式,健全安全稳定工作制度体系,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师生防范能力,确保校地联合紧密,平安创建效果显著,为办好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提供优良的环境。
1.2 校地共建,是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安全保卫工作历来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做好高校本身的安全保卫工作,往往借助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部门给予高校的支持,合力为高校的综合管理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再者,高校与地方共建联动,需要共建的各个单位、部门各负其责、综合防治,切实履行共建责任。
2 校地共建模式下“平安高校”建设途径
新形势下,高校面对多变的校园环境、复杂的周边环境以及更加细致的社会管理要求日益增多,工作要求越高。对照“平安高校”建设总体目标,校地共建模式突出以公安、政法、消防、街道、社区与高校齐抓共管、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目标,突破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各类工作难点,突显机制模式创新与务实推动,加强和落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推动综合治理与“平安高校”建设工作不断向前。
2.1 多管齐下,强化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信息资源紧密联通。高校与公安机关等定期会晤,召开联席会议,共同探讨高校综治维稳、治安防控、情报信息等工作,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共建中的关键问题。高校配合各级政府做好民意调查、安全宣传等工作,双方及时掌握动态讯息,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高校建立校园警务室,地方派出所的专职干警进驻警务室工作,建立校园警务室与学校保卫队伍的应急协作机制。校园警务室的设立,不仅方便了师生办理各项业务,而且对校园周边不稳定因素起到了震慑作用。
2.2 校地联动,构建校园社会一体化育人环境
高校邀请地方公安机关、消防部门、武装部门参与和创建高校优良育人环境。每年6月,高校配合当地武装部做好大学生征兵入伍工作;9月,高校开设专题的安全知识公共课程,公安部门派出理论、业务、经验丰富的民警来校讲座授课;11月,配合消防支队开展了“119”消防安全月以及消防灭火能力知识竞赛;在每年的“禁毒日”和“宪法宣传日”等开展专题宣传教育。寒暑假及法定节假日期间,高校组织师生到共建对口单位、敬老院、福利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防毒禁毒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
2.3 创新方法,构建校地特色治安防护体系。在建设“平安高校”过程中,需要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增强师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建立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构建群防群控体系是“平安高校”建设的重要一环,人防、物防和技防的基本建设是有效手段与途径。另一方面,积极动员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商户、社区基层组织等开展护校行动,亦可反哺“平安高校”建设,提升高校师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