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现实考量

2019-06-11辛世巍

知识文库 2019年2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

辛世巍

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就业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毕业生面临更为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这是高校、政府和社会市场需求之间需要共同努力攻克的问题。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的有效对策。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热议的话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毕业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同时高等教育就业制度更不上国家相关政策变化,高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这些影响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创业。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这一社会常态问题,还需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入手,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从而找到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1 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分析

就业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主力军,自身所掌握的高科技和专业知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也在日益严峻化,从其原因来看,教育制度、就业政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因素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难成为社会常态的推力。

在用人单位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往往会设置一些经验障碍,要求求职者有一到三年不等的工作经验,而多数应届生毕业生在社会实践经验方面并不占优势,导致很多毕业生工作得不到落实,相类似地,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上盲目提高用人标准,要求求职者有本科、研究生或是211、985院校学历,多数用人单位还存在着重视学历条件而轻视求职者实践能力的问题,用人单位这些硬性招聘条件对大学毕业生求职是不占优势的,一些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上盲目提高,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对人才价值的发挥有较高期待,看重求职者工作经验,同时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能力持一定的质疑,认为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不愿意在毕业生培训上花费太多精力,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同时在企事业单位招聘过程中存在的托关系、暗箱操作等行为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同时也造成了人才流失,这种恶性循环也在无形中打击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降低了大学生对企业录用的诚信度,不利于企业优秀人才引进和长期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2 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问题的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涉及多方面因素,原因较为复杂,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高校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在不同层面协同多方力量,不断改和完善社会就业政策,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加快高校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自身不断更新就业理念,树立更为理性的择业观、就业观,实现市场调节、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的社会就业创业新局面。

2.1 政府方面

政府应对人才市场进行战略性干预,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提供更多无形的支持,创造更多有利于大学生理性就业创业的条件,推动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化,从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困难的合理诉求入手,给予有效的帮助,如对大学生创业给予税收、启动资金、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有效帮助,针对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上存在就业歧视的问题,应制定相关政策维护就业市场的良性公平竞争,促进人才市场公平、自由竞争。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鼓励毕业生合理流动,针对暂时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建立相关培训机制,完善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有效引导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调动大学毕业生就业积极性。

2.2 高校方面

当前在高校教育方面存在着高校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也就很难满足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高校改革步伐。在课程教育规划上,从学生实际出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性强的课程,关注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承担相应的社会义务,掌握基本社会技能、方法等,积极履行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2.3 学生自身方面

“先就业后择业”是当前就业形式下较为理性的就业理念,大学毕业生在自身定位上存在的不足是影响其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在就业创业时应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在一定条件下找准商机,结合自身兴趣、能力等进行综合考量,积极探索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之路。

3 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创业难是当前社会的常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从现实问题入手,结合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社會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发展条件进一步分析,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上进行更多改革,综合多方力量逐步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大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至善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