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计算器在突破教学难点中的应用
2019-06-11李香允
李香允
基于高职学生学情分析,结合个人理财课程突出特点,尝试运用网络计算器破解教学难点,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1 学情分析与课程特点
1.1 学情分析。“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是教学应有之义,在全面、客观认知学生在学习方面共同点的基础上,开展与学情相匹配的教学活动,才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升授课效果。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有自身的特点,也存在一些学习上的短板。
在学习上的特点主要是对于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或倾向性:相比复杂知识更喜欢简单知识;相比抽象知识更喜欢具体知识;相比理论性强的内容更喜欢解决具体问题的内容;相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掌握的知识更喜欢较短时间即可学完的知识。学习上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学习耐力相对不足。学习不够刻苦,钻研能力较弱,浅尝辄止,遇到困难容易放弃。二是数据计算是薄弱环节。客观上高職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相对偏弱;主观上又对较繁杂的计算存在较大畏难情绪,一旦遇到计算问题,教学进度就难以保证。三是不善于思考与总结。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通过思考完成总结与归纳,能最大限度固化住所学知识,事半而功倍。但高职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一学习方法,课后不去主动思考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就如农作物只种不收一样,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 《个人理财》课程突出特点。《个人理财》是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及投资理财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担负着培养基本理财知识和技能的功能。课程主要内容是依据客户家庭财务状况及其他各方面情况,统筹兼顾,为客户编制住房贷款、子女教育、养老及投资等若干方面的理财规划。因为理财规划最终要落实到具体数据上才有实际意义,所以该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理财计算,因此,计算量大、计算性强是课程突出特点,涉及单利、复利、终值、现值、年金等多种类型计算。
2 网络计算器在突破教学难点中的应用
2.1 基于学习短板和课程特点的教学难点分析。计算性强的课程特点遭遇学生计算上的短板,计算量大且难度系数较高的内容自然成为教学中不易突破的难点,进而直接影响教学重点的学习。以住房贷款规划中还款方式的学习为例说明:
住房贷款有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基本还款方式,教学内容是在计算两种还款方式月还款额的基础上,总结两种还款方式各自的特点,并结合客户家庭财务状况,为其选择合适的还款方式。其中,计算月还款额是教学难点,如何为客户选择还款方式是教学重点。可见,对教学重点的学习依靠教学难点来支撑。
未使用网络计算器前,月还款额计算借助财务计算器、系数表等工具完成,但因计算量大且较繁琐,有些同学虽然能坚持下来,但会感觉比较吃力,有些同学会半途而废,甚至直接放弃。而网络计算器的使用可帮助学生轻松跨越这一难关。
2.2 网络计算器在突破教学难点中的应用。目前,诸多网络平台提供了多类型网络计算器,几乎涵盖个人理财用到的所有计算类型,只需登陆相应的网络计算器,输入数据轻点鼠标就可快速得出计算结果,从而巧妙规避学生学习中的短板,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
仍以住房贷款两种基本还款方式的教学内容为例,说明网络计算器在其中的具体应用:第一步,登陆住房贷款还款网络计算器,据案例输入数值并选择还款方式,点击计算;第二步,得到基础数据。点击计算后,观察网络计算器显示的计算结果,并抄录关键节点数据(突破教学重点);第三步,观察数据总结规律。观察抄录的多组基础数据,总结数据变化规律,理解两种还款方式涵义与特点;第四步,将数据绘制成图形。将抄录的多组基础数据置于坐标系中,描出每月还款额、每月支付利息、每月偿还本金的示意图,观察图形走势规律并与第三步结论相印证;第五步,实际应用。根据两种还款方式的特点,结合家庭财务状况,分析该客户更适合哪种还款方式(突出教学重点)。
3 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注意事项
为更好提升教学效果,使用网络计算器辅助教学的同时,结合学情,需做好以下几点:
(1)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案例导入。针对学生更倾向于解决具体问题的特点,设计简短且源于生活的案例,提出一个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2)依托循序渐进的问题展开教学。将系统知识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分解成多个具体而细小的知识点,以小问题形式,层层递进推进教学,由于每个小问题解决起来都相对容易,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学生耐力不足的弱点。
(3)以要求学生盘点收获的方式结尾。在章节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书面回答如下问题: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理论方面收获是什么?技能方面收获有哪些?所学知识有助于解决哪些现实问题?并据此评定其平时成绩,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总结,提升教学效果。
本文系《个人理财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研究(2017008)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