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地理教学思考
2019-06-11刁金东
刁金东
2020年,山东省将率先迎接新高考,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核心,围绕达成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展开。那么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要。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能力,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核心能力,是地理知识、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特别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成为地理教师研究和关注的重要方面。结合实际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应落实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地协调观
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秉持的价值观。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有助于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尊重自然规律,更好的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措施:制定高考评价要求的学科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灵魂的所在,是教师设计教学的第一要务。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基于课程标准以及考试说明。例如地理模块2第六节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对应学科素养就突出了人地协调观,在高考则会通过选择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典型案例设计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内涵,将人地协调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等观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学习目标的达成,能关注时事热点,比如“一带一路”重点工程项目——中欧班列,印尼雅万高铁,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等,能提供更多典型案例,开阔学生地理视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2 综合思维
概念: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系统、动态地分析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措施:加强思维方法的指导,达到学科素养的最终要求
常见的地理思维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类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措施达到有效训练的目的,一是课堂问题设计要精炼,培养地理思维的敏捷性;二是强调读图训练,培养地理思维的独特视角;三是构建思维导图,培养地理思维的深刻性;四是重视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区域认知
概念: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认识区域特征以及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措施:整合素材,丰富学科素养培养手段
高中课本知识有的表面看较为浅显,但知识可关联可拓展面广阔。高中地理教材以案例教學为主要方法,例如地理3第六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课本以西北地区荒漠化为案例分析,考查可能会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云贵高原石漠化等问题分析。由于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学习起来较为抽象。首先可联系乡土地理,了解当地的相关联的地理现象,比如我们华北平原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学生就能亲眼看到,亲手摸到。对于其它区域,通过展示景观图片和视频,直观的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参考《中国国家地理》等专业读物作为素材来源,对微观区域的特殊地理现象加以深入了解。
4 地理实践力
概念:是指人们在地理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品质和行动能力。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并在真实情景中感悟人地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措施: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教学,提升实践力素养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师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行等活动。山东省今年开发推广了行走齐鲁研修平台,专门打造的网络成长社区和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加强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建设,辅助学校开展活动,达到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
作为高中地理教师,通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并突出地理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地理问题,搜集和分析地理信息,提升地理学科成绩。更要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