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远县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挖掘、开发与运用探析

2019-06-11欧阳丽君欧阳爱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宁远县党性教育红色资源

欧阳丽君 欧阳爱

摘要:宁远县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是旅游大县,也是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很有挖掘潜力。宁远县红色资源具有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的特点,发挥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作用,要着力在“挖”“建”“用”“管”上多下功夫,真正让宁远本土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绽放独特魅力,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塑造精神、坚定信念、创新创业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 红色资源;党性教育;宁远县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19)02-0073-08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常委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参观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可见,有效发挥红色资源蕴含的精神特质和育人功能,对于加强干部党性教育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新时代需要更多红色元素的涌现,挖掘本土红色资源是丰富红色元素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以本土红色资源为载体的党性教育资源,更能够贴近党员干部和当地实际,更能加强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因此,对宁远县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开发探索已亟不可待。

一、宁远县红色资源的总体概况及基本特征

(一)宁远县红色资源的总体概况

宁远县地处湘南、毗邻两广,是中华民族道德始祖——舜帝南巡崩葬之地,享有“德孝之源、福地九嶷”之美誉。宁远县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革命老区县,红色资源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大有挖掘潜力。其中以物质形式呈现的红色资源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有14处,主要包括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革命领导人故居、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墙、红军标语、红军长征战斗遗址等。以红色名人呈现的非物质红色资源有敢为人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乐天宇、夏涛,坚贞不渝、大义凛然的唐鉴,忍辱负重、勇于斗争的女共产党员柏忍等一大批革命先贤和革命烈士。在红军长征时期,共有三支红军经过宁远,涉及20个乡镇,300个村庄,历时17天。先遣部隊--红六军团共9000多人,于1934年8月21日,在中共中央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等的带领下,由新田进入宁远,8月31日进入道县,历时10天,为中央红军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第二支红军主力队伍——红一方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以及中央机关,共86000多人继先遣部队红六军团通过之后,于1934年11月17日,从临武、蓝山急行军,经宁远下灌、大界、水打铺、桂里源等地,进入道县。11月23日,在云潭凤形岭、下灌虎形岭、横岭蒋家、天堂圩、屋脊岗、梅岗、大阳洞等地与敌军激战,迫使敌军退回宁远县城。24日,离开宁远进入道县,历时7天。第三支队伍,担任后卫的红三十四师,为了给主力部队断后,1934年12月15日从蓝山进入宁远,一直到 1936年。在这2年期间,先后多次往返蓝山、宁远、道县、江华开展武装斗争,大部分将士牺牲在宁远和道县境内。红34师作为全军的后卫,为掩护红军主力,作出了重大牺牲。特别是水市镇小南海战斗中,大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少数被冲散,红34师的建制也彻底消失。红军在行军中宣传革命道理,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宁远县红色资源的基本特征

宁远县红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革命情感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凝聚了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实质,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特点突出,优势明显。

一是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宁远县的红色资源种类齐全,几乎涵盖了所有资源类型。在不可移动红色文物中,有革命旧址、战斗遗址、红军标语墙、烈士墓、旧居及纪念碑等。包括:水市革命烈士陵园、水市镇包家村红军长征宿营地遗址、水市镇红军长征小南海战斗遗址、天堂镇红军长征屋脊岗战斗遗址、冷水镇红军长征虎形岭、凤形岭战斗遗址、侵华日军在响鼓岭驻点遗址、柏忍烈士墓、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及唐鉴烈士故居、乐天宇纪念馆等。在可移动红色文物中,有当时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使用过的手雷、短铳、大刀、匕首、梭镖等武器,以及生活用品、革命文件、宣传册等等。这些红色资源遍布九嶷大地、为数众多、各具特色,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开展党性锻炼中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值得我们加倍珍惜,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以更好地发挥其资政育人作用。

二是自然景观与红色基因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位于宁远县南部境内的九嶷山为我国千古名山,自然景观神奇秀美,庄严宏阔的九嶷山舜帝陵,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历代名人骚客如司马迁、李白、杜甫、徐霞客等或题词或赋诗大加礼赞。一代伟人毛泽东一曲脍炙人口的“九疑山上白云飞”,更使九嶷山蜚声中外,催人神往。江南第一大孔庙——宁远文庙,传承儒学圣殿,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宏大,雕刻精美,名冠江南,享誉全国。这些自然景观与红色基因交相辉映,整合这些丰富的红色基因,紧密结合全域旅游整体推进,必将有力推动宁远县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是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教育意义重大。在宁远水市镇包家村、湾井镇下灌村等众多村落的泥坯墙上、路旁、石壁、墙壁和门板上,至今仍然保留有不少革命标语。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虽历经80多年的风雨洗礼,却仍保留着原有的面貌,见证着历史的印迹,体现了百姓对那段历史的深切缅怀。红军长征在宁远留下的红色故事中有:枪毙横行霸道的大土豪李郁英,将其浮财分给当地穷人;在鲤溪村雷时楷家住宿时,不小心打烂一只煤油灯泡,便立即赔了苏维埃纸币一角;经过大界渣土坪时,怕踩坏庄稼,就沿着红薯地用石灰划出一条线,几天中路过的红军,无一人走出线外等等。这些口口相传的动人故事,体现了红军战士舍生忘死、守纪爱民、秋毫无犯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年青一代继续前进。

二、宁远县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现状

宁远县的红色资源众多,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在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上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开发利用力度不大,保护不到位。其一,红色印迹难留痕。红色资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受城镇化进程加快等主客观原因影响,一些革命历史遗迹原始生态面貌遭到破坏,大量散布于偏僻农村的革命遗址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有的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有的甚至只剩下断垣残壁,且周围没有任何标识,更谈不上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例如,水市镇包家村红军长征宿营地遗址,土胚房墙已经开裂,当年红军书写的众多标语墙,现仅存6条,而在该村周围没有任何标识标注当年红军长征途径留宿此地的印记。其二,红色史料不详实。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相关部门长时间重视不够,一些革命老前辈和熟知史料的群众相继去世,健在者不多且年事已高,口齿不清,记忆力骤减,很难再详述当时的历史情形,后辈前去了解当年的史料实景,也只能断断续续的听闻一二,不得其详,导致很多口口相传的史料失传。其三,红色遗址定级率低。由于职能部门保护利用权责不明晰,在宁远县众多的红色资源中,能得到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的不多。据笔者了解,截止2018年,宁远县众多红色资源中仅有两处被定级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水市革命烈士陵园”,是在上个世纪的1995年被确定为零陵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他均无定级。

二是开发深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如前所述,宁远县境内的红色资源中,大多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有的仅仅只是些标识,没有形成专门的语言文字描述,缺乏感人的故事和事迹,更缺少新媒体的载体呈现,吸引力不足。例如,2017年宁远县委组织部牵头,以柏忍烈士原型为基础,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拍摄了一部微视频--《九嶷杜鹃红》,由于这个微视频内容表现手法抽象,加上只是在局部进行展播,未广泛普及,社会知晓率低,未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三是宣传力度不大,未形成精品课堂。相关部门对红色资源未进行系统整理和宣传,导致宁远红色资源“养在深闺无人识”。近年来,宁远县委党校在把有影响力的本地红色资源引入党性教育课堂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但尚未形成精品课程体系,离新时代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三、宁远县红色资源在党性教育中的挖掘、开发与运用探析

红色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产物,传承、发展、创新红色基因是历史赋予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庄严使命。[2]各级各部门立足现有资源,着力在“挖”“建”“用”“管”上下功夫,让本土红色资源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绽放独特的魅力,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塑造、理想信念重构、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

(一)立足“保护好”,在深入挖掘和再创造的进程中,让红色资源“活”起来

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再创造,应力求丰富、丰满、真实、科学。把宁远现有的红色资源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让先辈留下的红色资源成为党性教育的“源头活水”。一是摸清“红色家底”。 由政府牵头,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在充分掌握素材的基础上,建立宁远县红色资源库。结合党史与民族史、地方史,动员宣教部门、地方党校、各乡镇参与,编撰本地党性教育读本《宁远县红色文化发展史》丛书。二是延长“红色生命”。 以湖南省革命文物保护“五年行动计划”为契机,对现有登记在册14个有形红色物质资源,争取修缮工程的成功获批。加快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认定,全面提升宁远县红色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深挖“红色故事”。纵向以时间为发展顺序,以宁远县第一个党支部的成立为源头与各革命时期进行划分归类,重点突出红军长征在宁远的红色故事,借鉴《半条被子》温暖中国的经验,从小处着眼,诠释共产党人的人文精神和革命情怀。[3]横向以红色名人印迹的视角,把宁远红色名人唐鉴、夏涛、乐天宇、柏忍等先贤系统地串联起来,用生动的故事提炼主题,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提供新载体和新内容。例如,共青团早期创设人唐鉴,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宁远县加入共产党的第一人,1927年任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发动学生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爱国斗争,1928年4月在汉口刘家庙秘密举行团省委扩大会议时,因联络员叛变被捕,英勇就义,因历史久远史料不详。如何挖掘详实的故事用于党性教育,就可从唐鉴相关的印迹入手。宁远县保安乡上古溪村有他的故居,有他就读过的学校禾亭镇高级小学。他在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加入了青年团,考入南京东南大学任南京学界总代表,发动学生声援上海工人的反帝爱国斗争。在衡阳湘南学联陈列馆、武汉图书馆陈列着他的代表作《斥〈醒狮报〉破坏全国学生运动谬论》等。他曾经领导学生运动的长沙、杭州、上海、武汉等地、对他有影响的李达、李启汉、陈为等人及其相关书籍。除这些主体的红色印迹外,他的挚友陆定一,解放前曾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解放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陆定一在唐鉴就义的同年10月,在《列宁青年》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唐鉴同志的死》一文中写道:“唐鉴同志英勇的死了,他的遗嘱将永远萦绕在每个革命青年的脑子中:‘继续奋斗!”。因唐鉴牺牲于革命初期,历史久远,改革开放后他的亲人为找到确认他为革命烈士的证据,其侄儿唐昌远于1981年7月2日写信给陆定一求助,当时已经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年近八旬的陆定一,很看重这份革命时期结下的友情,分别于1981年7月9日和1982年6月7日写给唐鉴亲人唐昌远两封信,并告知他的亲人唐鉴是烈士,其本人于1928年写的《唐鉴同志的死》手稿就收藏在中央档案馆。深入挖掘这些红色名人与之相关的外延,用生动的故事提炼主题,突出以“为了心中的主义继续奋斗”为主线,致力于把人们带到历史情景、历史结构、历史叙事中去认知和感受。促成这些宁远红色名人成为本地红色资源的“代言人”。

(二)适应“新时代”,在高起点、高规格的实践建设中,让红色阵地“靓”起来

以红色文化为依托,配以现代化表现手法,结合当地人文景观、遵循古、绿、褐三原色融合,开发创新红色资源渲染力,布局高规格陈列馆,开辟红色旅游路线,力争“扮靓”红色阵地,彰显红色资源的吸引力和时代感。

1.以新党校建设为依托,打造红色殿堂。立足宁远新党校建设,以“党校教育的具象化”为核心理念,将红色雕塑、“一大红船”等红色实体元素引入校园,形成宁远党校独特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校园中以园林为中轴线的景观打造(一湖、一塔、一广场、两亭、两桥、两溪、四廊、五园),可着重突出宁远红色本土资源的红色名人和重要历史事件,让雕塑传神、草木开口、壁廊说话,建设“红色磁场”。

2.以展馆建设为抓手,构筑心灵栖息处所。陈列馆是一部部物化的史志,是党员干部集体探寻文化寻根行动的栖息所。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共建共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党性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党性教育新平台,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新阵地中获得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以及知识的拓展。一是充分发挥党校与党史办红色资源的优势共建“宁远县党史陈列馆”,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可分三个展厅布展,即中共党史展厅、宁远地方党史展厅、宁远县委党校校史展厅,每个展厅应突出不同的主题,以珍贵的历史图片、詳实的党史资料,结合采用现代化科学布展。使“宁远县党史陈列馆”成为拓展党史宣传的新载体、党员教育的大课堂,为宁远红色旅游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以现有水市烈士陵园为基础,建设“宁远县烈士陈列馆”, 对标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力提升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格。在现有的二大主体建筑烈士墓群、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础上,特设专项主题展厅,突出以三二九暴动事件,突出1934年7月和11月红军长征时期,在宁远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斗事迹,以及小南海战斗后红三十四师建制消失,建设“红三十四师革命先烈纪念厅”。展厅应考虑不同受众群体,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观感兴趣,以电子触摸屏植入连环画、视频、纪录片、老照片等影像资料,尽可能丰富详实地介绍烈士们的生平事迹,同时用仿真硅胶雕像和场景复原,力求多层次、多画面、立体地展现战争场景,凸显英雄烈士的风采。为了使慕名而来的祭奠者在庄严肃穆的展室中观展后情感得以升华,展室内可设电子悼念系统,来者可在电子触摸屏上为烈士献花、献歌和留言,让建成后的宁远烈士陈列馆成为永州市近现代革命史的一次全面立体的景观呈现,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此外,应加大陵园的环境建设,使陵园一年四季翠柏掩映,苍松覆罩绿草,丰碑迎接着朝阳,有力地烘托出烈士们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三是把现有红色名人“乐天宇纪念馆”拓展为“宁远红色名人陈列馆”并挂牌党性锻炼基地。馆内,融入现代化元素,让现有的“图片+文字”的静态陈列方式生动化、趣味化,大众化。馆外,创新形式、突出主题,发挥空旷的外环境优势,开辟实地体验园。辟如,可根据乐天宇1939年冬赴延安分配在边区政府建设厅工作,发现并参与开垦南泥湾,撰写的《开发南泥湾计划图说》并得到党中央批准的事迹,开辟《南泥湾》体验园;根据1980年10月,乐天宇将国家补发5万余元工资全部捐献出来,创办九嶷山学院(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的事迹,建设《中国民办大学的第一堂课》体验园。让这些出生于宁远这块红色土地上,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杰出贡献的红色名人事迹教育人吸引人,实现办馆育人、升华党性的目的。四是修缮宁远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宁远特别支部以及山下洞乡苏维埃政府旧址,还原革命活动场景,作为宁远县党员干部寻根红色文化的源头。

3.以“红色线路”开发为重点,助推全域旅游逐级升温。一是优化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红色旅游具有政治引领、红色文化传播和爱国主义情怀熏陶等创新价值。精心打造古、绿、褐精品红色旅游路线,助推全域旅游全面升温。以红军长征路线为主轴,打造红军长征旅游路线“湾井镇青山尾村——下灌村、舜陵街道百草坪村——水市镇大界村、水市圩(宁远烈士公园)、包家村——天堂镇的屋脊岗”,这七个红军长征节点应结合各自的特色进行综合考虑,除修缮好虎形岭、凤形岭、小南海、屋脊岗战斗遗址外,应在每个节点的布局上做好“红色产业”这篇文章。辟如,红军长征途径宁远的水市镇包家村、杨梅洞周家、香花铺小南海三个村,可结合水市镇农业产业链,开发体验式农田劳动生产项目;结合水市镇自古以来集贸市场繁荣的特点,打造红军街、红军客栈等进行“忆苦思甜”活动(即干农活,吃红薯饭,喝南瓜汤,睡稻草木板床);结合杨梅洞周家古民居及青石板路保存多且完好,红军宿营地旧址(《浴血罗霄》拍摄地),小南海战斗后红三十四师建制消失,开展重走长征路,缅怀革命先烈;最后再到水市镇烈士陈列馆参观,重温入党誓词,敬献花篮以祭奠英灵。这一系列的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既能达到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来得了、留得下、玩得好,记得住”的效果,又能达到缅怀先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和提升党性锻炼的目的。二是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在以上“校”“馆”“线”的优化布局下,形成具有点、线、面整体格局的品牌优势,实现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特色旅游、红色旅游的有机结合,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立体、生动、便捷地学习和了解党史,为宁远全域旅游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增添新动力。

(三)追求“高品味”,在用好红色资源,凸显干部党性教育的鲜明特色中,让红色课堂“暖”起来

党性教育课堂中高效运用本土红色资源是发挥其功能的根本途径。[4]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党性教育课堂应该追求“高品位”,克服理论灌输“一锅煮”的现象,结合以上教育基地、陈展馆等开发现场教学点,探索形成党性教育课堂资源链。让红色资源转化为党员干部主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由“感动一阵子”上升到“铭记一辈子”,真正让红色课堂“暖”起来。

1.科学布局,甄选红色课堂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点。结合实地,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利用方式、过程进行有针对性地考察,对那些适合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不同类型的红色资源进行分析比对,认真推敲,最终形成成熟的教学路线。充分考虑党员领导干部的差异性,根据年龄层次、工作岗位的不同,制订适合不同层级的党性教育资源的使用方案。

2.开发专题,突出理论引领,打好党性“强心针”。以本土红色历史事件和红色故事设置专题课程,挖掘开发“‘长征路上在宁远”“宁远红色名人与中青年干部成长”等特色专题,以党的理论为主线,注重用红色故事进行生动诠释,运用本土红色资源激发党员党性锻炼的内生动力,将传统的“党校课堂 +教育基地”两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延伸为党校课堂教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教学、警示教育、军营体验式教学和调研实践五位一体模式。

3.创新形式 ,融合现代元素,打好红色课堂(传统+现代)的“组合拳”。 充分发挥干部培训机构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和诉求,把党性教育课堂打造成为一个开放探究式课堂。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点评式教学、访谈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观看影视资料的方式拓展党性教育课堂的维度,注重将课堂延伸至校外空间,融合现代元素,打好红色课堂(传统+现代)教学的“组合拳” 。如,宁远党校对《入党誓词》专题课进行全面创新,以中共一大召开为故事背景,巧妙借助新媒体展现南湖的红船,将党员引入“情景体验”,再融入现代流行版《我宣誓》雄壮旋律,唱响入党誓词,用传统教学方法清晰讲授“为什么入党?”理论后,在怎样才能入党环节,通过数字化方式完成互动教学,融入“穿越时空”“密室脱险”“政通人和”等活动,调动党员参与积极性,产生情感价值共鸣,摆脱“灌输式”“一锅煮”的呆板陈述,在浓郁红色氛围中,贴近新时代党员的兴趣偏好。把强制性的学习变成主动探索,让红色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红”。

(四)坚持“高标准”,在精细化管理中,让红色服务“优”起来

红色资源作为本土独有的宝贵财富,从属党和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当前,宁远县挖掘、开发与运用红色资源于党性教育还处入规划运筹起步阶段,为深入推进此项工作,充分发挥其政治引领和社会效益的作用,必须坚持“高标准”,强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优质服务,才能彰显魅力。

1.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各职能部门联动参与,优化统筹管理。首先,当地党委、政府应掌握本地红色资源情况,把该项目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其次,设立协调机构,把开发涉及的党史、党校、党建、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整合起来,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再次,拓宽红色陈列馆建设经费渠道,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同时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与审核,保证资金“物尽其用”。最后,要注重本地区红色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做好偏远地区红色资源遗址水电路讯等方面的配套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坚持用人导向,加大又红又专人才培养,优化红色人才服务环境。红色资源的深度使用,人才是关键。依托党校现有资源,整合党史、人社、劳动、社保等部门相关职能,完善红色人才培养体系,设置和加快红色岗位从业资格认证,引入激励机制,构建起“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各红色资源地应加大培训讲解、导游、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力度,引导其学习钻研本地红色资源历史脉络及深刻内涵。主管部门加强考核评估,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实现红色人才服务环境的优化。

3.坚持质量提升,完善党性教育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实效。建立党员干部学习红色资源年度量化积分制度,鼓励党员干部学习不离本土。充分利用本县本土教育教学资源,合理设置党员干部培训课程,具体可作如下划分:党性教育管方向,理论教育强信念,业务教学补短板。注重引导党员干部协调好“必学”与“选学”的关系,在“必学”学习时适当增加弹性,而在“选学”过程中适当增加刚性要求。

4.坚持市场运作,提升本土红色资源的利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一是创新红色产业业态。如,探索“红色旅游+体育健身”“红色旅游+观光农业” 等业态,提升产品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二是主动营销。选择与有经验的旅行社或其他成熟的党性教育基地合作,也可选择与永州市其他知名红色资源品牌如李达故居等打包推介,达到广泛宣传、共享客源的目的。三是树立“红色旅游+”思维,在“五一”“七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节点举办“红色论坛”或理论研讨会,促进红色旅游与文化创意的无缝对接,将宁远红色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助推寧远“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化公园”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立峰. 本土党性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基于浙江省绍兴市的分析[J] .理论观察,2018(4):14-17.

[2] 陈燕楠.关于党性教育时代性和科学化的思考 [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 (6):57-64.

[3] 蒋颖莹.基于名人印迹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210.

[4]李美玲.论干部培训中党性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5):74-77.

责任编辑:杨 炼

猜你喜欢

宁远县党性教育红色资源
宁远:劳动与技术教育优质课竞赛
永州宁远县教育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班开班
遇见最美的自己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基层党校党性教育系统化探索
宁远县兔业生产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三严三实”视域下构建党性教育新常态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