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之逻辑与价值
2019-06-11孔艳波魏佳平
孔艳波 魏佳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陛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
1 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增强科学理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必须高度重视话语体系的建设,在融通转化的基础上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优势真正转化为理论优势、话语优势。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硬实力相比较,如何提高和增强文化软实力,对内提高文化凝聚力,对外彰显文化解释力和影响力,都成为学术界积极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日益迫切需要我国在国际国内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特色主义话语体系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声音的载体,展现的正是中国声音、中国道路和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就其逻辑而言,首要的问题是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产生、发展与形成的土壤与条件,即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基础。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要的逻辑起点。以使其既区别于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又区别于传统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2 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之所以为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人群广泛接纳和信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话语风格的魅力。这一话语体系,集真理性、价值性、实践性、大众性、审美性于一身,体现了科学缜密、经世致用、开放包容、富于激情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流话语建设,必须继承发扬这一传统。以新时代话语体系的创新夯实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石。建设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必须整合现有的话语资源,最大程度弥合沟通障碍、凝聚思想共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深刻把握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厚重的歷史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革命文化是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理想追求的精神成果,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映射出红色中国精神感召的新时代光芒。
3 新时代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价值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价值追求的历史延续与创新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的价值基点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偏外在的,而文化自信是倾向于内心和价值观,这种自信能够让人真正地心悦诚服。
讲好中国文化话语必须立足本土文化、必须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色、必须具备全球的视野。文化自信需要讲好中国故事,道路不能走偏,文化不能丢掉。“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从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底色和底气。”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从而展现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有机一体。
基金项目: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我国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导意义研究”(2018JS81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云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