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单簧管作品《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演奏风格
2019-06-11李雪路文明
李雪 路文明
【摘要】莫扎特是一位古典主义大师,1791年创作了这首经典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莫扎特的生平;第二部分介绍了单簧管的发展;第三部分是曲式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
【关键词】莫扎特;单簧管;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莫扎特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天才,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多达六百多首音乐,涉及交响乐、钢琴、长笛、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并且在每个类型的作品中都创作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黑格尔曾经说过:“没有人能真正超出他的时代,正如没有人能够超出他的皮肤”。莫扎特生活在约瑟夫二世统治时期时,皇帝本身也热爱音乐和支持音乐事业的发展,属于一个较宽松、自由的时期。但是随着18世纪欧洲精神这个思想文化大背景的不断变化,他的创作风格也不断变化。莫扎特有着自己的音乐演奏特征,力度、速度和装饰音无一不体现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我们要全面地了解莫扎特的创作风格乃至于具体、现实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演奏他的作品。从莫扎特音乐中所透露出来的是他一颗充满爱的心,是一片纯真、纯善和纯净,他的音乐往往能打动我们灵魂最深邃的部分。音乐是莫扎特的全部,也使他实现了个人的价值,能够做他喜欢的事情,我想他是快乐的。我们敬佩他的勤奋,更敬佩他伟大的创造力,所谓“伟大的作品只能来自一颗伟大和高贵的灵魂”。
莫扎特对单簧管的喜爱也是毋庸置疑的,是莫扎特把单簧管推上了“单簧管王子”的地位。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中都应用了单簧管,充分发挥了它的性能,如重奏作品《降B大调管乐五重奏》和《降E大调三重奏》等,其中独奏作品《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被称为是最伟大最经典的单簧管协奏曲。莫扎特写作此曲,一方面是对单簧管音色的喜爱,另一方面是为他好朋友安东·斯塔德勒所作,这位好朋友和他相识于1781年的维也纳,是一位有着极高单簧管演奏水平的乐团演奏家,这也为莫扎特创作此曲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和保障。这部伟大的作品在他1791年10月辞世前两个月之前完成,是莫扎特的“天鹅之歌”,当然也是他的另一首《安魂曲》。后来在1801年出版时被改编成适合标准单簧管演奏的版本,以便流传下去。这首曲子两百多年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直到现在还是大型的国际单簧管比赛必选曲目之一,因为演奏莫扎特的作品才能考验自己能否演奏出作品最本质的东西,让每一个音符会说话,诉说你的哀愁与快乐。他创作的音乐注重音乐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真挚,结构清晰、严谨。他的创作让人们了解到了单簧管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了解了单簧管,这也为单簧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单簧管
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单簧管是它的学名,又叫克拉管或黑管,由一片芦苇制作的哨片卡在笛头上发音而得名,也有许多地方称它为“竖笛”。这种西洋木管乐器产生于17世纪,于19世纪末传入我国。它的发展要比其他木管乐器晚,第一只单簧管由德国纽伦堡的乐器制造家登纳改进了一种原有的木管乐器而得,结构相对简单,只有7个音孔和2个键。直到18世纪初改造后,单簧管的音域才不断扩大。在西方音乐史上,18世纪是器乐发展、定性的重要时期,不仅钢琴和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单簧管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当然,单簧管的进展与莫扎特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他把单簧管这种乐器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它推上了俨如皇后般的地位,为后来单簧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单簧管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都为它更好地演奏曲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它的演奏技法更加便利、表达情感更为完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有着自己独特魅力的乐器,单簧管在管乐中是音域最宽的一个,跨度为四个八度的音域,泛音也是木管中最容易演奏的一个,表现力包括琶音、音阶等,也是其它木管乐器无法超越的。它丰富多彩的音色和能够演奏出流利的音阶和琶音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青睐和人们的喜爱,也广泛应用到乐队当中。
三、作品分析
小提琴演奏家海菲茨曾经说过:“最难演奏的不是帕格尼尼,而是莫扎特、贝多芬。”技巧的娴熟不能与音乐的完美全释划等号。莫扎特的音乐最难演奏的就是他的“简单”。越是弦技的曲子,越容易遮盖演奏者许多的缺陷,表面越简单越需要我们真正地渗入到里面去理解和把握他作品的风格,流露出真诚与自然的美感,无需更多的装饰,因为莫扎特的音乐都是他内心情感的抒发,有着丰富的内涵,看似简单,想要很好地理解和表达、感染听众属实不易。这首作品是典型的古典主义时期的三个乐章套曲结构,双呈示部结构和有技巧性行的华彩乐段。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一种Allegro快板,采用A大调。节拍为4/4拍,曲式为双呈示部奏鸣曲式。这部分的第一主题典雅而庄重,由单簧管在乐队那里接过来演奏更有一种柔美而忧伤的感受。庄重典雅的主题反复出现起主导的作用(见谱例1)。
如上谱例所示,主题句从弱奏开始旋律柔美的缓慢上升,呈现出一种温馨和积极向上的感觉。
第一乐章中的十六分音符平均对称,单簧管用涟漪般的音阶和琶音仿佛在刻画自己的灵魂状态,也体现了古典主义时期严谨的音乐风格。第二乐章是一种Adagio柔板。与第一乐章不同的是采用D大调,节拍为3/4拍,曲式是一种三段体曲式。第二乐章是經常被拿出来单独演奏的乐章,其中的慢旋律是莫扎特之魂的精髓,没有用乐队做引子,而是由单簧管独奏出来,这是一个最富有忧伤美的旋律,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见谱例2)。
从这个旋律可以体会到莫扎当时的心境,可以理解为这是他对自己这一生的沉思和当时面对死亡的从容平静,非常深刻,仿佛在诉说对于死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想到他这一生经历的境遇,可能对他欢快或悲伤的旋律能有更深一层次的把握,莫扎特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好,辞世前两年的莫扎特因为妻子重病和赏识他的皇帝去世的缘故,他被生计所困扰。也许正因为他在现实的世界里也有很多的烦恼,他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这种生活体验也变成他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三乐章Rondo回旋曲,Allegro快板,采用A大调,节拍为6/8拍。单簧管作为主奏乐器,最开始就演奏出欢快活泼的音乐主题,在回旋主题间采用了3个越来越欢快的副题,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宁静和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听天由命。
四、结语
这三个乐章展现出了这首曲子的基本主题是一种自然灵气。仿佛是他对自己这短暂一生的总结:肯定——否定——再肯定。
从第一乐章童年时的天真浪漫、无忧无虑到第二乐章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与坎坷对人生的一时否定,最后忧郁的日子总会过去,到了第三乐章总是会感受到他的积极,同坎坷命运进行顽强的对抗,体会生活中从乌云密布到晴空万里的美好。可能因为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上帝赐给了他勇气和力量,让他能够平静地面对自己的最后归宿——死亡。让他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还在思考生的意义,然后通过创作来表现出来。莫扎特对单簧管的酷爱是毋庸置疑的,在生命的最后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首珍贵的作品,以至于在单簧管完善至今,还没有一首作品能超越。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
参考文献:
[1]沈雨.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的音乐观和哲学观[J].大舞台,2014(7):147-148.
[2]范紫乔.浅谈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作品风格及演奏[J].大众文艺,2017(10):147.
[3]董德君,杨彬.莫扎特单簧管作品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29(4):203-209.
[4]陈建华.一个深不可测、论述不完的话题——莫扎特管乐作品创作背景与音乐风格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3):72-78,187.
[5]王佳.西方音乐表演观念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25.
[6]赵鑫珊,周玉明.莫扎特之魂[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6:35-60.
作者简介:李雪(1994-),女,河北唐山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教学研究;路文明(1956-),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本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