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水流域傩戏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研究
2019-06-11张文华
【摘要】在长时间的生产及生活中,傩戏由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而来。这一种艺术形式是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作而成的,其是一个具体的文化多样性表现,同时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传统文化保护存在很多漏洞的今天,面对沅水流域傩戏需选择有效措施,实现其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傩戏;沅水流域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傩活动在民俗及宗教活动中应运而生,是傩文化的载体,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地域性,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以及研究沅水流域内的宗教信仰及民俗风情,同时,深层挖掘其民族民间音乐理论,积极传承、保护及利用好沅水流域傩戏历史文化。
一、沅水流域及傩戏介绍
(一)傩戏有关内容
从民间的祭祀仪式上发展而来的傩戏这一戏曲剧种,吸收了民间的戏剧及歌舞,其被称为“端公戏”“傩堂戏”“傩”等,汉代已经有“十二神舞”美称,历史悠久[1]。在之后的发展中,傩戏逐渐加强了娱乐的成分,向着取悦人的娱乐方向演变。沅水流域的辖区中是主要流行区域,《七仙女》取材于神话传说故事,《孟姜女》为民间故事改编的剧目等,甚至为另一类带有宗教色彩的剧目等均是演出的曲目,且大幅度、反复的程序舞蹈动作表演在傩戏中均有应用,更多时候在固定节目中演出。
(二)沅水流域基本情况
贵州省的云雾山鸡冠岭是沅水流域的发源地,且湖南省的西部是其主要位置,总长度为1033km,经常德山流入洞庭湖中,且89163km2是流域面积[2]。沅水流域的水系十分发达,支流众多,所辖范围主要包含常德、邵阳市部分地区,以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在河流流经的流域中居住着30多个少数民族,且河流和小溪众多,山峦起伏。民族的多样性使文化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存在的文化均延续到现代,包含巫傩、土司、五溪文化等。
二、沅水流域儺活动中乐舞分类
(一)生产型傩舞
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傩舞活动,且不断更新及完善着生产的进步及时代发展,充分反映出为了长期的生存及发展,以劳动为主要活动。《八郎舞》《开路郎君舞》是典型的生产型傩舞,且处于沅水流域的湘西苗族[3]。表演者在《开路郎君舞》中手握着大刀、长棍,头上包有青丝帕,且在打击乐中表演着像砍路、挖土等肢体动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不怕艰辛、战胜困难的精神。
(二)生活型傩舞
在整个傩舞活动中,沅水流域的湘西为繁荣之地,且傩舞中表演者对于自我生活化场景的表现,通过傩活动中的乐舞形式呈现,同时还原出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像苗族、土家族等先民为了表达对大地及神灵的追念,对于自我愿望的表达选择傩舞活动来表达。表演者在《扮仙凤娘》中,苗族的姑娘们手里握着两面旗帜,两鬓各留一个小白旗,头戴雪服面具,穿着盛装和绣花鞋,摆动着表示去除瘟气,飞舞着表示腾云驾雾。栩栩如生地模仿着生活情景,展现出女性柔美的一面。
(三)祭祀型傩舞
针对于自然界的灾害及现象,人们在蒙昧时期依旧难以理解,所以,在发生灾害时通常渴望获得神灵及上天的庇护,寄希望于他们。《跳香舞》是沅水流域中著名的祭祀性傩舞,其中巫师跳着香舞,穿红袍子,带五佛冠,手中握着绺巾,身后跟着四个白色苗服的巫师,观看百姓跟着唱,极为热闹。
三、沅水流域傩戏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持
基于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开始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但是针对于有关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提出各种挑战。我们当前需正视及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对傩戏文献文物保护。我们需认清其保护现状,从而选择有关措施,更好地选择针对性的措施。
(一)保护难以获得保证,资金不够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保护沅水流域傩戏文献文物资料时,尽力选择有关措施进行,但是依旧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力度,难以更全面、更深层次保护及整理,无法完善傩戏文物文献体系[4]。针对专门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管理人才极为缺失,并未实施系统化保护工作,没有合适的专职人员进行,且造成了对傩戏文献文物的保护难度。
(二)发展及保护间的矛盾
傩戏有显著的不可再生特点,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其消失便不会回来。所以,需保护好与傩戏有关文献文物资料,做好对其传承。但是针对于现如今的人们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傩戏和他们审美存在极大差异,对于傩戏文献文物的保护并无太多关注,也不愿花费更多时间去看。假设不实现对其管理模式的转变,则无法适合现如今发展情况,然而害怕会破坏传统的傩戏韵味,也需转变传统文献文物资料管理,所以,在发展及保护中陷入两难。
(三)并无充足对文献文物保护重视度
对于傩戏的保护情况人们不太会去关注,因为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流失了傩戏的法器、经文、手抄本、面具,加上均是口口传授传统的传承方式,随着老一辈艺术家渐渐离去,加大了保护文献、文物资料的难度,渐渐变得难以更好传承。所以,当前让人们较为担心的是其保护前景。
四、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对策
(一)抓好抢救及传承工作
针对濒临绝境的文化遗产,需研究出一切可行的措施。分析当前对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工作现状的保护,总结出区域经济就文化产业相互影响因素,调查研究其具体表现及相互关系。统一编写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为教材,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并列入各学段中小学课程。针对具体的区域经济影响因素以及具体问题,研究提出可操作性的有关建议及对策,用于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同时,需组织传承人将一批产品及作品制作出来用于最终推向市场,所以,抓好发展及应用好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极为关键。
(二)加大傩戏文物保护宣传力度
需保证更多人了解何为傩戏,同时大力宣传其保护工作,甚至于了解保护傩戏的作用以及其自身的关键意义。之所以不会重视是因为很多人不够了解。所有需选择多种方式,有关部门让更多人知道和了解傩戏,通过组织傩戏演出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在做好这一工作后,加大宣传傩戏文献文物保护关键作用,让民众了解参与保护活动的意义,同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5]。
(三)政府落实资金补助
针对和傩戏有关的文物等,需提供专门的资金,由政府进行搜集及整理,制定出有关保护机制及措施,保证这一文化队伍更加壮大,设立专门的保护文物的民间文化组织,制定有关财政政策,适当地鼓励那些保护过程中的领头人。且较为高效的投入机制是如今政府需建立起来的,且可在傩戏文物保护中,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其中,形成较稳定的资金来源。
(四)兼具传承及创新
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关部门需保证他们不断寻求全新的方式,且调动传承主体及保护单位的积极性,用于实现创新及保护。在傩戏的文献文物保护工作中,需更多人参与其中,可从以下两点进行:其一,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活动,结合特色,集中有关文献及文物,修建专门的资料博物馆,同时增强保护外地游客的意识;其二,需在当地举办的各文化活动中将傩戏表演融入其中,提升群众的认识度,加深大家的认识,基于此唤起大众的保护心理,宣传传承及保护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华.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J].戏剧之家,2016(2):42.
[2]罗庆华,周红,虞丽斌,等.基于线性文化遗产视域下的湖南沅水流域古镇保护研究[J].华中建筑,2012(9):151-154.
[3]罗运胜.湖南沅水流域人口变迁的历史特点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5(2):20-25.
[4]苏翔.沅水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及开发研究[J].齐鲁艺苑,2017(1):4-6.
[5]张文华.如何实现沅水流域傩戏文献文物的有效保护[J].艺术科技,2017,30(3):33.
作者简介:张文华(1963-),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