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
2019-06-11任丽琴
【摘要】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会让人受益匪浅。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不仅仅是学语文的需要,更是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有效改变中国的生活风尚。语文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喜欢读书,言传身教,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并且课型要多样,然后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书籍,为学生挤出读书的时间,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教师;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让每一个学生爱读书,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意旨,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好底子,更是建树一种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提升中国软实力,改变中国生活风尚,更要提倡读书。2017年,全民阅读已被第四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读书,早一天摆脱平庸,多一份人生的精彩呢?
一、发挥榜样作用,以教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语文教师应是“读书种子”
要让学生爱读书,语文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喜欢读书。如果老师不是“读书种子”,或所读仅限于教材、教参等教学用书,学生就很难喜欢上读书。语文教师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培养“学识宽厚智如泉涌”的大智者,才能把生活源头活水引进课堂,滋润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师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带领学生理解生命,感悟生活,体味人生,真正做到让人文魅力倾倒学生,智慧魅力熏陶学生,使学生喜欢上读书。
(二)语文课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学生一入小学,每天都有语文课,但没有科学的指导,孩子们拿到一本书甚至一篇课文仍不会阅读。朗读、默读、浏览、略读都是常见的阅读方法,也是学生必备的阅读技能,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文,有计划地训练。“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授之以渔”,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总目标的要求。语文课不能只考虑教学设计的周全漂亮,更要关注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去读书,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敢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最终爱上读书。
(三)语文课型要多样
语文课有各种类型,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略读课,教师应巡视指导,解疑释难,使学生把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如为了考试,把语文课全都处理成精读精讲,课堂上只有老师滔滔不绝,而且节节如此,学生就不能有效掌握读书方法,更谈不上喜欢读书了。2016年,部编本教材建构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结构,就是为了有效区分语文课的类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让学生喜欢上读书。
二、强化内容引领,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书籍
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读书,就要选择贴近他们实际、便于他们结合生活经验读懂的书。真正优秀的书,尤其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的经典图书,都是最好的书。但是,不一定每部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每一本好书都有孩子自己特定的、最适合的阅读时机。北京十一中的李希贵校长曾说: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对此,《语文课标》上有清楚的说明:第一学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第二学段,应阅读叙事性作品。这个学段的学生喜欢生动形象、故事性较强的作品;第三学段, “扩大阅读面”,对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1]
真正适合孩子的好书,就像好的食物一样,学生一旦品尝了,就会爱不释手。因为孩子最初见到的东西可能成为他的图腾,将来他就会成为那样的人。童年见识真、善、美越多,就会在心中播下种子,这些种子会发芽、开花、结果,长大后就会成为求真、向善、趋美的人。一个孩子品尝过真正的美食以后,即使偶尔好奇去品尝文化快餐,也不会妨碍精神的健康发育,对于真正的文化垃圾,更不会感兴趣了。教师要帮助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适合的书,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促进他们的精神健康成长。
三、立足学生成长,为学生挤出读书的时间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语文学习的差异更是如此,学生仅做习题是绝不可能提高语文素养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更依赖于广泛地阅读。小学没有海量阅读,到了初高中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果说知识是人体的血液,书籍则可以给我们不断地造血;如果说语文素养是人的潜能,书籍则可以给我们持续地充电。李希贵校长曾让他上初一的儿子参加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结果他儿子的分数和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李希贵校长说:语文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能把握住必要的平衡,既能应付各类考试,又能有效防止学生深陷于题海战术,努力让学生考好,又有充分的时间读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他仔细钻研各年级的教科书,与教师们认真探讨,共同研究,把多余的、毫无思考价值的内容都删去,列出学生阅读书目,让学生广泛阅读。所以,要减少直至消除机械的、烦琐的“题海”,腾出时间让学生走进书中,真正地进行心灵对话。
当然,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教辅是必要的,那是他们在读书时的精神主食。人的物质食粮需要多种多样、营养均衡,人的精神食粮同样需要丰富多彩。新阅读推广人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教科书就像母亲的乳水,在孩子最初的發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给孩子最初生命的力量。但如果在两、三岁还只吃乳水,那肯定会发育不良。学生不读课外书,就相当于没有吃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蛋奶等副食。现代人的精神成长离不开读书,离开真正的经典阅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所以,要求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浏览网页,广采博闻,开阔视野。
四、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读书的效果
(一)读书形式多样化
除了阅读时机和阅读对象,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同样是有效提高学生读书兴趣的重要手段。阅读不如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轻松、随意;阅读需要眼到、脑到、心到,它是智力过程。小学低年级,可以采用读写绘一体化实验。比如画一画:学生读书后为作品配画、繪图;再比如演一演:你演喜洋洋,他演灰太狼。中高年级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等,使读书成为赏心悦目的感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只有经常为学生提供展示与交流读书成果的时机,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喜欢读书。
(二)倡导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书。
读书需要成人引导,如果可以,父母最好是和孩子一起阅读,将会取得最好的效果。父子或母子共读,一家就会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生活密码。一个家庭的交流有了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更有内涵,亲子间也不会是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十四岁之前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孩子大量的、有意义的阅读,会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基。亲子共读共享,让孩子感到读书和吃饭、穿衣一样必不可少,他们就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读书了。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督促评价
《语文课标》阅读教学的评价建议指出:“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2]如果说,兴趣是影响读书的内在因素,那么评价就是外在因素。小学生心中,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美的眼神甚至微不足道的抚摸,都会给孩子带去无穷的动力,使孩子喜欢阅读,乐于读书。课外阅读评价就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提高读书品位,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能力。
如今的中高考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面,各类型的语文考试也激发教师要把读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老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更要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学校教育不仅像母乳一样给孩子最初的滋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喜欢上读书,通过读书让他们学会自主飞翔。
参考文献:
[1][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李希贵.在反思中重建——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思考和探索[J].人民教育,2012:15-16.
作者简介:任丽琴(1973-),女,汉族,山西省永和县人,讲师,教育硕士,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