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武威的西夏墓来分析西夏葬俗

2019-06-11程爱民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西夏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我国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先后发现多座西夏砖室墓,并有明确的记载,而出土的文物、随葬品也为研究西夏墓葬文化提供了详细而真实的参考资料,并且通过墓葬的重见天日,更是印证了西夏文化融合的的论断,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还原当时的历史,感受千年前的西夏王朝独有的文化内涵。在此,本文就详细探讨和研究了西夏的各种葬俗、西夏墓葬的形制、规格以及所反映出的葬俗特点。

【关键词】西夏;葬俗;西夏墓葬;葬俗特点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殡葬文化作为我国最深厚、最悠久、最灿烂的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丧葬习俗习惯、道德行为规范,传统殡葬理念也在人们的思维中根深蒂固,深植灵魂。西夏所采取用的丧葬形式主要以水葬、天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为主,而这些也仅仅是从史书以及各种资料文献中的记载得知的,直到1977年,考古学家在甘肃武威西郊林场发现了多座西夏的砖室墓,专家学者从墓的规格、形制以及出土的文物、碑文等文物以及随葬品中,逐渐揭开了西夏丧葬文化的神秘面纱,并为研究西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一、西夏的各种葬俗

火葬。这种丧葬形式是西夏党项族的主体葬俗。党项族是一游牧民族,人死后多是“死则焚尸“,并将焚化后的骨灰用陶罐、小石棺内等容器盛放,再埋入所修建的坟墓中。这是一种极为简单、经济的丧葬形式,即使是在建立西夏王朝之后的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中,该种形式也一直是被作为西夏的主体丧葬形式而保留了下来。但随着佛教的盛行,土葬也融进了该民族的的丧葬文化体系中,并逐渐形成一中趋势,与火葬成为两大主要的丧葬形式。

而据《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火葬仪式的举行是按照巫师指定的日期、流程来的,在人死后,巫师会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推算出适宜下葬的日期,而这个日期会与死者的死亡日期有所不同,死者家属不会违背巫师的旨意,但尸体在家中停放的时间又不能太长,为了避免尸体腐烂或显示出对死者遗体的尊重,会用特制的棺材、绸布包裹尸体,与附带的一些用特殊树皮制成的纸所制作的马匹、骆驼、钱币、衣物等一起火化,从而让死者在阴间还可以继续享受。这样的习俗也与我们当今的丧葬方式极为相似。

土葬。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国虽然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不足200年,但它长期受到汉族文化和佛教的影响,在西夏早期就开始时实行土葬,并成为与火葬并驾齐驱的两大主要丧葬形式。据史书记载,在宋太平兴国七年,李继迁称乳母死了,要安葬于郊外,在出葬之日,将兵器放在棺木之内带出城,逃奔地斤泽后举兵抗宋。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时期西夏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土葬。而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就详细地讲述了土葬的习俗:需要给死者穿上漂亮服饰,送葬者要穿上粗疏不好的垢服,哭送死者,这也与汉族的葬俗和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

水葬。西夏太祖皇帝李继迁在反宋战争期间,将自己的先祖葬在了榆林红石峡。他堵着河水,在河床的石板上凿了一个洞穴,然后把死者放在穴内,拔掉堵住河的水坝,恢复河流流入,这就隐藏起了死者的埋葬地点。这就是奇特的水葬。李继迁采取此举,历史学家以及一些政治学者猜测这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量,一来防止异心者以此作乱,二来可以防止后世盗墓者的盗墓行为。这仅仅是一个上位者从各方面的综合考量,而不是一种固定的习俗。而汉族并没有这种观念的习俗。对于少数民族而言,丧葬形式都有着本民族的特色,反映出的也是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文化,但对于水葬,西藏地区也奉行,但都是将死者排入河中,随波逐流,并不是凿石为穴。在江南的一些地区会将尸体的棺椁放在临水两边的悬崖峭壁上。

天葬。通过对西夏的研究,麟州一带的党项族也有人实行的是天葬。在《西夏纪事本末》中就有所记载: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双双自杀后,被其父母用彩绸包裹尸体,又在外裹一层毡,在一处峻岭之地,堆砌高架,将尸体放在上面,而送葬者就会在高台下面击鼓饮酒,尽日而散。但这记载仅仅是讲述了天葬,但没有详细地说明后事如何,是与古代羌人一样放任尸体、不再管理,还是与契丹族那样随后将尸骨收拾好并焚烧。这已经无从研究了。

塔葬。塔葬是用墓塔放置活佛、高僧的尸骸、遗骨和遗物,是佛教上最高贵、庄严的葬法。最显著的就是西夏国拜寺口北寺塔群了。这就跟我国所常说的圆寂是一个道理。佛教教徒在死后被埋入塔内,一不进行火化,二来也没有盛放尸体的任何器皿,而是直接坐在台座上。因此,从这里就明显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对佛教的尊崇,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二、武威发现的多座西夏墓葬

迄今为止,发掘的西夏墓葬包括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外的塔墓、宁夏银川的帝王陵以及甘肃武威西郊发现的西夏墓。而在武威发现的西夏墓是最为完整的,并具有明确纪年的小型单室砖室墓,两墓之间距离十米,墓室四周的墓壁都是用平转叠砌起来的,底部是用砖铺成的人字形墓底。后壁底部有两层台,抹台面所用的材料是白灰。墓门是单层砖拱形券顶,用卵石封门,墓顶呈圆锥形。出土的文物有29幅彩绘的木板画、木器、瓷器、木桌、木架、木缘塔以及四处题记。通过对1号和2号墓中题记以及出土的文物、形制、发现的随葬品的观察和研究,可以看出这是一处家族的墓地,并且是一火葬墓,并且葬具就是木缘塔。

而1981年,在武威一体校发现了一座西夏的单室砖室墓,墓长1米,墓壁单砖叠砌,地面用条砖铺成。出土的文物有白瓷碗、黑釉瓷瓶、木板画。而该墓与西郊林城的墓之间的距离大约500米左右。

随后的1989年,在武威市西郊的十字路口发现了一座双人合葬墓,也是砖室墓。与在林场发现的墓的构造、布局并无太大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座墓里发现了装有骨灰的两具灵骨匣,专家们通过对残存的灵骨匣进行复原,它的形状是上大下小的梯形狀。同年,武威奔马饮料厂在西夏墓群西苑小区施工时挖出来一件黑釉瓷瓶,经鉴定,这是西夏农民在死后盛放骨灰的灵骨瓶。

1997年,武威西关武警支队家属院在建筑过程中发现了一座西夏单室墓。由墓门、甬道、墓室、照墙构成,墓室用平砖叠砌,底铺一层平砖,单层砖砌拱形顶,以卵封门。文物有木棺、木板画、各类生活器皿以及七枚唐宋年间的钱币。通过研究和鉴定,文物中的木棺就是葬具,实行的也是火葬。

三、从武威发现的西夏墓反映出的西夏葬俗特点

文化的多元化。西夏在建国之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有机融合,通过对西夏墓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墓的主人应该是以汉人为主,并且墓室的结构、规模并不大,时间也较后,处于西夏中晚期,加之出土的冥期、木板画都是以木质为主,这就说明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宋朝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在出土的一些佛经中的语言也是以梵文为主,加之塔葬的出现,也说明了这种葬俗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葬具的多样性。从出土的文物以及题記中可以看出,盛放死者骨灰的器皿是不同的,有八边形的木缘塔、六边形的灵匣、黑釉瓷瓶为主的灵瓶等。西夏墓多以木质器皿为培葬品、木架、木桌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当时的西夏国国力薄弱,经济并不发达,加之其本质上是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因此,很少有满足制作金银器皿的各种条件,自然这样的陪葬品也是少之又少。

陪葬品的统一性。在众多的陪葬品中,不论墓主人生前是否富有、贫苦,在墓中基本都会陪葬木板画,将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习惯等逐一、详细地描绘出来,认为死者在阴间还会享受到这样被人侍奉的物质生活。此外,洗漱用品都是蕴含着斋戒沐浴之物的意思,说明死者希望进入极乐世界。而这些木板画反映出的不仅是墓主人生前的情况,也反映出了当时绘画技术的高超。

火葬的主体性。在发现的这些墓葬中,除了佛教教徒的塔葬之外,基本上都是火葬墓,这就说明火葬在当时是处于一个主体地位的。而采取火葬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人口的增加加剧了与土地使用之间的矛盾,而火葬之后所需要的墓地占用面积较小,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陪葬的奢华程度也逐渐降低了,从而突出了火葬薄葬的独有特点,因此,西夏也都普遍使用火葬形式。

四、结语

在史书和各种历史材料的记载上西夏的丧葬主要包括水葬、天葬、火葬、土葬和塔葬五种形式,而西夏的文化既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崇尚儒学汉法,尤以佛教最为盛行,因此,它是我国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鲜明典型例子。同时考古学者所发掘的西夏古墓中,不论是墓的规格、形制还是出土的文物、随葬品,都对研究西夏历史遗迹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程爱民(1968-),女,满族,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史。

猜你喜欢

西夏
记者应该“围着谁转”
宁夏西夏风情园
西夏时期木板画探析
再现西夏文明之光
瓜州塔考辨
西夏王陵申遗:让银川走向世界
西夏“辅主”考论
宋代墓志文献所见宋夏关系
从出土档案看西夏官吏请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