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物演变及其防控
2019-06-11邓媛元余慧涵
邓媛元 余慧涵
摘 要 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凡有水稻种植的地方,稻瘟病都有发生的可能。一个稻区的栽培水稻是否会发生稻瘟病,完全取决于其有无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若该稻区有稻瘟病的初次侵染來源,就会发生稻瘟病。简述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物,阐述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物的变化,提出其演变后的稻瘟病防控措施: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抓住水稻拔节前用药,控制叶瘟为害;抓住破口至齐穗期喷药,预防穗瘟暴发成灾。
关键词 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物;演变;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4.015
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水稻病害,凡有水稻种植的地方,都有稻瘟病发生为害。一个地区的稻瘟病发生轻重程度,主要受当地水稻品种布局是否合理、水稻品种的抗性强弱、稻瘟病菌数量及致病性强弱、气候条件是否有利于稻瘟病菌生长繁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一个稻区的栽培水稻是否会发生稻瘟病,完全取决于该稻区有无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物,若该稻区有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就会发生稻瘟病。
1 稻瘟病菌的初次侵染来源
水稻收获后,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寄宿在水稻病谷(种子)或病残体(稻草、稻桩)上越冬。稻瘟病菌越冬过程中,残留在室外水稻病残体上的的菌丝体,在适宜气候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但其会因冬季无寄主水稻而死亡,这部分室外水稻病残体所携带的稻瘟病菌,不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散落在稻田的病稻桩、病稻草等,或室外稻草垛或称草树(环绕树干中下部堆码的悬空稻草垛)外层裸露的病稻草,它们所携带的稻瘟病菌(菌丝),至春季水稻开始播种时,已经失去了活力(菌丝在潮湿条件下仅能存活2~3个月),这部分病残体所携带的稻瘟病菌,也不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室外稻草垛内层的病稻草和室内贮藏的带菌种子,它们携带的稻瘟病菌所处的自然环境适宜而仍然具有活力(菌丝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年以上),这部分稻瘟病菌寄宿物所携带的稻瘟病菌,才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有效来源。因此,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有效来源物,就是室外稻草垛内层的病稻草和室内贮藏的带菌种子。
2 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转变
随着杂交水稻的问世和推广种植,栽培水稻种子已由自留种向商品种、常规种向杂交种转变。截至目前,栽培稻杂交种的商品率和种植率均已超过了98%。这种杂交种取代常规种、商品种取代自留种的演变,并未带来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物的巨大变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突出,各类农业机械如稻田旋耕机、水稻收割机等需求强烈,得以广泛推广应用。随着各类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水稻机械化收割面积的扩大,农村养殖的耕牛数量急剧减少,其饲草需求大幅下降,因此稻草垛数量也大幅减少,甚至在大多数稻区已绝迹。稻草垛数量的急剧减少,使得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发生了巨大改变,即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物主要是带菌稻种。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单一,可大大降低稻瘟病防控难度,做好种子消毒处理,就能有效预防稻瘟病的发生。
3 病菌来源转变后的稻瘟病防控
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物改变之后,稻瘟病的防控难度就降低了,防控措施变得更加单一、更加简便、更加有效。只要水稻种子的消毒处理越彻底,稻瘟病发生概率就越低,甚至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了稻瘟病,只要抓住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做好防控措施,稻瘟病就不会流行或暴发成灾。
3.1 种子消毒处理
水稻播种前,要用药剂浸泡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目前,市售水稻品种绝大多数均属感瘟类型,不可避免会携带稻瘟病菌,因此需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现在,稻瘟病初次侵染来源主要为带菌种子,在水稻播种时,除包衣种子外,无论是商品种还是自留种,无论是旱育秧还是水育秧,或者是直播水稻,都需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起到消除种子所携带的稻瘟病菌的目的。最有效、最彻底的种子消毒处理就是将商品种和种药同袋包装、同袋销售,并配有“种药同步倒入水中浸泡24~48 h,捞出、洗净、晾干后播种”的浸种方法,这样可省去农民购种又购药还要咨询用法的麻烦。自留种可采用高温消毒法,即取热水一盆,温度控制在50~60 ℃,然后将水稻种子浸泡在水中,并不断搅拌,直至水温降至常温即可。
3.2 抓住水稻拔节前用药,控制叶瘟为害
水稻分蘖期,尤其是分蘖盛期,是最易感染叶瘟的关键时期。如果水稻种子消毒处理不彻底的话,水稻分蘖期易发生叶瘟,而且极有可能由点到团、由团到田、由田到片、由片到面的发生发展和扩散蔓延,为害严重。因此,水稻分蘖期尤其是分蘖盛期,“勤查早治保全苗”是有效防控叶瘟发生的方法。水稻进入分蘖期后,尤其是苗床期,应坚持每隔3~5 d巡查1次,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防治。初次发现叶瘟后,先要及时拔除中心病苗或中心病团的全部病苗,就地深埋处理,不让病苗暴露于空气中,避免病菌随气流扩散;再补栽被拔除的中心病团病苗,以确保全苗;对初次发现稻瘟病的稻田,全田进行一次喷药防治,以阻止稻瘟病菌扩散传播和再次侵染。如果叶瘟流行扩散至大面积时,应以保护水稻进入拔节期之前不垮苗坐蔸为目标,来判定是否需要再次喷药防治。判定方法:看稻株上3叶是否有急性型病斑大量出现,当稻株上3叶的急性型病斑大量出现,又遇多雨或多雾天气时,就要抢晴或雾露干后进行再次喷药。水稻进入拔节期后至破口抽穗之前,由于植株自身抵抗力增强,就可不再喷药保护。防控叶瘟,应选择治疗效果好的药剂,如稻瘟灵、敌瘟灵、富士一号等,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用法施药。
3.3 抓住破口至齐穗期喷药,预防穗瘟暴发成灾
水稻破口至齐穗期,尤其是破口初期,既是感染穗瘟的关键时期,也是保穗夺丰收的关键时期。实践证明,水稻破口至齐穗期,即使是无雨天气,只要早晚有雾露存在,发生过叶瘟的稻田,若不喷药保护,水稻穗瘟是一定会发生的。如果错过这一时期,到水稻齐穗后,穗颈瘟、谷粒瘟、枝梗瘟等穗瘟症状显现时,无论采取什么补救措施,都将无法挽回损失。水稻破口至齐穗期喷药预防穗瘟,其工作难度在于:1)农民不愿做自己看不见病,就喷药防治的事情;2)农民害怕吃进自己肚子里的大米有农药残留而不愿喷药;3)农民有自家水稻不会感染稻瘟病的饶幸心理,不愿喷药。因此,要做好水稻穗期喷药预防的组织动员工作,首先要提高农民对稻瘟病的认识,要让农民认识到在有稻瘟病菌的情况下,若水稻破口至齐穗期不喷药保护,水稻一定会感染稻瘟病的,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而喷药的稻谷,只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用量喷药,农药残留是不会超标的,吃进肚子里也是安全的;还要做好水稻穗期喷药预防稻瘟病的技术指导工作。预防稻瘟病,最好选择在水稻破口初期,其次是水稻破口后至齐穗前施药防治,水稻齐穗后就没必要用药了。水稻破口初期用药,应选择预防效果好的药剂,如三环唑、戊唑醇等;水稻破口后至齐穗前用药,应选择保护剂与治疗剂混用,如三环唑、戊唑醇,加稻瘟灵、敌瘟灵等。同类药剂混用,应把握各自单用剂量的减半原则。尽量选择机械低量喷雾施药,其次可选择手动常规喷雾。喷药时间最好是午前露水干后,其次为下午4时以后。
(助理编辑:易 婧;责任编辑: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