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迪乳业采销数据不合理“高存高贷”现象背后有疑点
2019-06-11胡振明
胡振明
深交所对科迪乳业的2亿元资金被非经营性占用、货币资金与借款“双高”等12个问题提出问询,虽然上市公司予以回复,但对某些问题的答复依然不够清楚,反而由此还“牵出”了财报中其他疑点问题。
主营乳制品、乳饮料的上市公司科迪乳业的2018年年报是于4月27日发布的,然而就在其刚满月时就接到了深交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对其2亿元资金被非经营性占用、货币资金与借款“双高”等12个问题提出了问询。6月4日,科迪乳业回复了年报问询函,但让人遗憾的是,上市公司对其中的某些问题的答复仍不够清楚。
梳理科迪乳业针对年报问询回复情况以及近三年财报,《红周刊》记者发现其不仅存在近期被投资人高度关注的“高存高贷”情况,且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收支情况也是存在一定异常的。对于公司为何在持有高额货币资金同时还有高额负债的问题,科迪乳业所给出的“发展战略需要”的理由似乎不够谨慎,因为其资金流向很可能奔着为控股股东解困而去的。此外,公司近三年财报中所呈现出的采销方面数据的不合理性也是值得一说的。
“高存高贷”与财务费用表现不符
根据科迪乳业2018年年报,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在年末货币资金高达16.72亿元,占同期流动资产的93.41%,比上年年末增加了7.23亿元的同时,流动资产中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存货、其他应收款等流动资产主要项目金额却出现了减少。对此现象,《红周刊》记者分析了科迪乳业2018年年报各项财务数据变化,发现这年净利润虽然仅有1.29亿元,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高达4.50亿元。如果这些数据没有问题,则很可能意味着科迪乳业通过经营活动进行了大量的变现,导致财务报表中的应收款项大幅减少、存货减少,以及支付的各项税费的大幅减少,进而使得应交所得税、增值税等有明显增加。
然而,仅靠这些变现仍是不够货币资金增加额的,资料还显示,科迪乳业在2018年还进行了大量举债。2018年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高达12.92亿元,比上一年的9.37亿元高出了3.55亿元。扣除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等项目显示的现金流出之外,2018年度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还高达2.57亿元,相较上一年该项净额的-0.68亿元,同比多流入了3.25亿元。
正是在一边通过资产变现,另一边通过举债融资,使得科迪乳业2018年年末拥有了16.72亿元的巨额货币资金,同时也承担了11.92亿元的短期借款和614.12万元的长期借款,形成规模均超过10亿元的“高存款高贷款”情形。理论上,“高存高贷”会对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与利息收入形成较大影响的。然而2018年年报却披露,在货币资金和借款都超过10亿元,且货币资金远高于借款的情况下,这一年的利息收入却仅有1032.99万元,而利息费用却高达5562.51万元。为何上市公司在不缺钱的情况下要大量借贷并承担高额借贷利息费用呢?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发展战略或为解困控股股东资金压力
对于科迪乳业2018年年报中出现的“高存高贷”现象,深交所提出了问询,要求科迪乳业结合公司资金需求、负债成本、货币资金收益、银行授信等情况,说明在货币资金余额较高的情况下维持大规模有息负债并承担高额财务费用的原因及合理性。
对于深交所的问询,科迪乳业做出的回复是:“为了实现公司经营战略,规避融资风险,防范资金链断裂,2018年公司在货币资金余额较高的情况下维持大规模有息负债是必要且合理的。”如此回复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是什么样的战略竟然能让科迪乳业需要持有大规模的货币资金和进行大规模举债的呢?
在科迪乳业年报中,上市公司披露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内容为:“以保障奶源安全为基础,加快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以豫、鲁、苏、皖为根据地,以河北、湖北市場为突破口,以地市级、县级、乡镇和农村市场为支柱,适度开发省会市场,实行城市拉动和渠道下沉双线推进,着力打造中部乳业第一品牌。”同时也提出了“2019年,公司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的号召,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平台,通过并购重组,完善公司的市场布局。”
就公司对自己发展战略的表述来看,其在2018年进行的大量变现和举债是为了做大主业在乳业产业进行布局的,然而就上市公司今年4月份提出的并购方案来看,其以14.80亿元溢价277.38%收购的项目却是控股股东控制的河南科迪速冻食品有限公司(简称“科迪速冻”),该标的公司是一家生产速冻肉制品企业,本质上是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乳业无关。
那么,上市公司为什么不进行乳业的产业布局而偏要收购一家与主业无关的资产呢?在这就需要考虑一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情况了。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披露,控股股东科迪集团共持股48469万股,其中质押数量高达48450万股,质押比例达99.96%。这一数据说明控股股东基本上将所持的上市公司股权全部质押了,进而也说明控股股东的资金压力是非常明显的,不得不通过高比例质押融资来缓解资金压力。此次,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子公司进行收购,目的极可能就是奔着为控股股东解困而去的。可问题在于,这种控股股东利用手中控制权将旗下资产高溢价卖给上市公司的做法合规吗?若资产盈利能力低于预期,又是否存在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可能性呢?
收入与现金流量不符
除了上述让人疑惑之处,分析科迪乳业近三年的年报及其他公开资料,《红周刊》记者还发现,科迪乳业营业收入方面数据从财务勾稽角度考虑也是存在一定不合理性的。
2018年,科迪乳业的营业收入是128503.88万元(如表1所示),而这年增值税税率是有所调整的,若从月均收入的角度,前四个月按11%税率而后八个月按10%税率计算销项税额,则全年的含税营业收入达到了141782.61万元。
根据财务勾稽原理,与该规模的含税营业收入相匹配的必然是相同规模的现金流入,或者形成相同规模的新增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而大多数情况下是这两者综合起来的结果恰好能够支持同期含税营业收入。
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2018年年末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只剩下778.40万元,而同期的坏账准备也相应降至32.81万元,这两个项目合计金额为811.21万元,和上一年年末相同项目的合计金额5707.06万元比较,减少了4895.84万元。与此同时,2018年年末的预收款项7056.51万元跟上一年年末的2503.25万元相比较,新增了4553.26万元,这些新增的预收款项虽然未被确认为收入,但是已经获得了现金流入,因此和上述应收款项减少额4895.84万元综合起来,实际上增加了9449.10万元的现金流入。那么,在此基础上若再考虑含税营业收入141782.61万元情况,则理论上这一年的现金流量应该流入151231.71万元才合理。
可事实却是,科迪乳业2018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却为161205.08万元,明显比应收、预收、含税营业收入综合起来的现金流量还要多出9973.37万元。很显然,这部分多出来的现金流量是令人生疑的。
同样,进一步分析发现科迪乳业2017年也出现了数千万元不明来源的现金流入。根据2017年营业收入123870.77万元及11%税率,可知这年的含税营业收入有137496.56万元。在此基础上,考虑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加回坏账准备)所减少的2012.75万元以及预收款项增加的1171.79万元所引起的现金流入金额,则理论上与全年营业收入相关的现金流量应流入140681.10万元才合理。
可事实上,公司2017年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却为143648.38万元,相较理论流入的140681.10万元要多出2967.29万元,这一数据差额同样是让人生疑的。
采购数据异常引增值税质疑
除了营收方面數据的疑点,《红周刊》记者根据科迪乳业2018年年报披露的采购信息和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发现该公司采购数据也存在一定异常。
财报数据显示,科迪乳业2018年向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了12280.44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13.74%(如表2所示),由此可以推算出该年度采购总额达到了89377.26万元。由于这年增值税税率下调,按月均采购额前四个月以11%税率而后八个月以10%税率计算增值税的进项税额,则2018年含税采购总额为98612.91万元。
合并现金流量表中,与采购相关的2018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99782.06万元,以其与含税营收勾稽,则现金流量高于同期含税采购总额1169.15万元。同年,2018年年末的预付款项为2866.58万元,相比于上一年年末的2468.17万元增加398.41万元。剔除预付款项影响,则理论上将导致770.74万元负债减少。
可实际情况却是,2018年年末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17543.67万元相比于上一年年末的14934.80万元相比,非但没有减少,相反还增加了2608.86万元,一进一出相差了3379.6万元。
若进一步分析2016年和2017年两份年报的采购及财务报表相关数据,发现也有类似情况。根据2017年科迪乳业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及其占比可知,这年的采购总额有77018.71万元。再考虑11%增值税的影响,则含税采购总额有85490.77万元。
理论上,2016年和2017年的财务报表当中应该恰好有相同规模的现金流量和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预付款项的增减情况与含税采购总额相匹配。可实际上,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增加了8711.81万元,冲抵预付款项增加的520.19万元之后,采购所形成的负债额为8191.61万元。由此,为采购而流出的现金流量应该是77299.16万元。可事实上,2017年“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却高达92246.89万元。由此可见,有14947.74万元的款项支出是没有获得相应的采购额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