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的艺术:良渚陶鼎

2019-06-11贾艳

科学24小时 2019年3期
关键词:泥质鱼鳍良渚

贾艳

鼎是中国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的器物,也是传统礼制的物质表征。作为良渚文化中最主要、最典型的陶器器型之一,鼎多为日常生活中的炊具——类似于带灶台的锅。许多遗址中常见底部附有烟炱的陶鼎,如在浙江余杭庙前、卞家山、美人地、湖州钱山漾等地均有发现。尤其是在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一只陶鼎,外壁附着烟炱,内底还附有一层似为食物的焦结,即为明显例证。此外,鼎还可以用来盛放祭品。到良渚文化晚期,一些装饰着精美纹饰的鼎被视作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也成为良渚先民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陶鼎广泛影响了北至苏北甚至山东半岛,西至皖南、皖西、鄂东、宁镇,南至粤北等地区,绵延于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和华夏文明的演进中。

图一(照片提供:贾昌杰)

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鼎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中国人对鼎仍然有一种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了“尊贵”“显赫”等深意,而且还有许多关于鼎的成语,如“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鼎故革新”等,从中即可窥见鼎的涵义。

材质与功能

在良渚遗址中发现的陶鼎多为夹砂陶,是在坯泥中掺杂了砂子或介壳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它在炊煮时易爆裂的问题。因此,和陶釜一样,陶鼎通常只用于煮粥、糜、羹之类的流质食物。当良渚人需要烹饪出口味不同的非流质食物时,便在一些鼎内加设隔档,放置箅架去直接蒸。直到今天,蒸食仍被广泛运用,并成为中国人特有的烹饪方式之一,明显异于以烤法见长的西方。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解决吃饭问题的烹饪技巧,还具有更深刻的文化意义。

考古发现的大量碳化稻谷、猪骨,以及鹿、狗、鱼、螺蛳、蛤蜊、河蚌等遗骸,让我们可以遥想5000年前良渚先民用鼎炊煮食物的情景……当时的良渚陶鼎大多都有盖,不仅能防止柴灰、脏物落入,保证食物的清洁,还可以防止鼎内热量大量外散,提高热能的利用率,从而更快地煮熟食物。

图二(图片来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庙前》,文物出版社,2005年,图版二八,1)

在考古发现夹砂陶鼎的同时,也发现了少量的泥质陶鼎。如汇观山遗址的墓地中就出土过泥质红陶鼎、泥质灰陶鼎。泥质红陶鼎的口径为14厘米、残高7.8厘米,泥质灰陶鼎的口径则达26厘米、高19.8厘米。这样大小的陶鼎显然是实用器,而不仅仅是随葬的明器。

另外,一些夹砂陶鼎,尤其是一些大墓所出者,其外表常施以细腻的泥浆,用来掩盖稍粗糙的胎壁,经过磨光处理,烧成后便会形成光亮的薄层。其中最富特色的是黑皮陶鼎(图一)。它黑如漆、明如镜、声如磬,体现了良渚文化时期陶工丰富的制陶经验和高超的制陶技艺。黑皮陶鼎的出现也彰显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这无疑与礼制的萌发存在联系。

特征与演变

良渚时期的陶鼎是由崧泽文化陶鼎演变而来。当时,鼎已经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有多种形制,依鼎身形态可分为釜形、罐形、盆形等;依鼎足分,则有鱼鳍形、T字形、凿形、圆锥形、凹弧形、侧扁形等。考察鼎足形式的变化时,不难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鼎足大多比较粗壮,但已有从圆锥形向扁锥形至宽扁形的发展趋势;崧泽文化时期流行宽扁形,晚期转为瓦形及各种扁形。到了良渚文化时期,流行鱼鳍形足、T字形足、凿形足。早期鱼鳍形足的特点是小而厚,后来,一部分鼎足发生了变化,逐渐过渡到T字形足,到晚期又出现了凿形足,这三种风格亦有共存的关系。可见,人们在减轻鼎足自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设法增大鼎足与腹底的接触面积,以便更稳固地支撑住鼎身。

鱼鳍形足鼎和T字形足鼎在墓葬与地层中均有发现,而其它足形的鼎多在地层中出土,少见于墓葬。有意思的是,无论墓主人身份的贵贱,鼎与豆、罐(或壶)一般并出于墓葬中。这表明,良渚先民在生活中广泛使用陶鼎的同时,也存在某种用鼎的葬俗。

图三(右为照片,左为线图)(图片来源: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0 年,图版三〇,4;图七〇)

多数鼎为素面,装饰少量的凸弦纹,仅有极少数的祭祀用鼎上有独特的纹饰。到良渚文化晚期,鼎、双鼻壶等在内的精致黑陶器上突然出现了铺满器表的线刻纹,主要是鸟纹和龙蛇纹。无论从施纹技法、表现形式,还是表达内容,都不是其演变系统的自我进化,而是植入了外部元素,表明良渚玉器纹饰元素向陶器的转移。

经典陶鼎赏析

鱼鳍形足鼎,因其有3个形似鱼鳍的鼎足而得名,足面刻画斜直线或短线。浙江余杭庙前遗址第4号墓就出土过一件此类鼎,高12厘米,口径10.4厘米。为夹砂红陶,敞口束颈,折腹,圜底,鼎足厚实外撇,并刻画深而有力的斜短线(图二)。此鼎当为明器而非实用器。

T字形足鼎因足的横断面呈T字形而得名。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第65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带盖的T字形足鼎(图三)。此鼎通高25.8厘米,口径26.4厘米,为夹砂黑衣红陶,敞口斜颈,浅腹平底,鼎足内侧装饰着月牙形与圆形组合的镂孔。盖呈笠形,正中为宽扁钮,边缘与三足相对处各有两个小孔。整件器物自盖钮至三足外侧,满饰细密的鸟首盘蛇纹。因器表质地所限,且集端庄的造型与神秘的刻纹于一身,显然已经脱离烹饪功能,应为祭祀专用的器物。它反映出良渚先民的某种特殊观念意识,其出现也丰富了良渚时期的用鼎制度。

图四(图片来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卞家山》,文物出版社,2014 年,彩版一五三,3)

凿形足鼎因足呈凿形故名。卞家山遗址出土的一件罐形鼎,口径17厘米、通高25.5厘米、腹径22.7厘米,为夹砂褐胎黑皮陶,平折沿,高领,鼓腹,底近平,下為圆锥凿形足(图四)。其大小适中,器表留有烟炱,显然为日用炊器。

陶鼎的样貌多种多样,虽用途平凡,流传至今却成为难得的艺术品。我们从这些文物身上也看到了良渚人在解决饮食温饱的同时,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猜你喜欢

泥质鱼鳍良渚
鱼鳍如何兼顾强度和韧性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五千年良渚,四代人80年的发现
良渚人有文字吗?
浙大社推出“良渚文明丛书”
为什么金鱼死了肚子向上翻
陶刻技法简析
鱼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