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中国”的哲学意蕴

2019-06-11高涛涛

知与行 2019年3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新时代习近平

高涛涛

[摘 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随之出现,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针对这种现象,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丽中国”作为党的执政理念,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并被确立为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美丽中国”虽然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实并不完全陌生,可以说是对党中央之前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执政理念的一个延续和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追求目标,这将推动中国整体实力向一个更高层次迈进。我们以“美丽中国”的提出为背景和内涵为出发点,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国际生态共同体思想潮流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学思想的社会热点,从这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在实现“美丽中国”美好目标过程中一系列举措背后蕴涵的哲学思想,这不仅能有助于“美丽中国”目标的更好、更早实现,而且对于我国其他方面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 新时代; 美丽中国; 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3-0097-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党在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新形势进行深刻分析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而作出进一步完善、升华的新理念,表明了我党在攻克当前面临的一个个生态问题的坚定决心,也说明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当前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美丽中国”不仅仅只是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个美好目标,也是我国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更是我国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进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心愿。“美丽中国”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第一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年的时间,在这期间,“美丽中国”已深入民心,其思想也一步步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这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此进行分析并加以运用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开展,而且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美丽中国”新概念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述,无论是放在中国古代还是现代,或者是未来发展,都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话题。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提出,如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都表明了党中央对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决心更加坚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建成生態环境良好的国家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二者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发表了讲话,主要涉及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问题,如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生态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短缺等等,大自然整体修复功能严重退化。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必须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胡锦涛同志也强调了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其他建设的方方面面,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长久发展。“美丽中国”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被提上日程。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建设置于同一高度,这是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一个跃升[1]。这些都是党从国家战略层面对 “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怎样建设生态中国” 这一重要问题逐步进行具体化的思考和布局,并且是在面对新的国情、党情变化之下做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前瞻性的重大举措。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过程,一方面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包含着形形色色不同时期的人与物;另一方面整个人类社会又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世界是一个集合体,而且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任何思想理念也都是一样。“美丽中国”的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原有思想、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究天人之际” ,基本精神是 “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崇尚“致中和”,注重天与人之间的一种平衡、和谐。同时代的道家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万事万物的发展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在对待生态问题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其自身独到的见解。从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美丽中国”到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美丽中国”建设,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大计,充分表明了党中央要建设好“美丽中国”的坚定意志。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曾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美丽中国”新概念提出的背景

从国际背景方面来分析,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在给每个国家带来一定丰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更加凸显。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已成为当前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并且付诸实践的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一种需求。生态问题不仅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全球其他国家同样也是如此,近些年召开的以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各种国际性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行动的一个重点。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生态问题是建成现代化强国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没有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何来强国之说。“美丽中国”思想是顺应世界绿色发展浪潮,加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建设优美生存发展空间的正确选择。

从国内背景方面来分析,1978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大潮过程中,也注意到必须首先加强我国的整体国力。改革开放40年期间,我国一直是采取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国家整体实力也得到极大提升,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伴随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短缺以及水资源、空气的污染等问题越积越深,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中,由于有些人只关注既得利益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再生产,没有对自然环境状况进行合理估量,所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远远超过了其可以承载的范围;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又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美丽中国”思想正是为了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而提出来的。

(二)“美丽中国”思想的内涵

“美丽中国”从其字面理解来看主要就是要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具体可以理解为整个社会是这样一幅画面: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整个大自然可以按自身发展规律存在、运作,人为的成分很少或者几乎不存在;而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讲,“美丽中国”不仅是要实现对生态和生活空间的科学布局, 更为重要的是要使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局面,而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些合理的、适时的、具有强制性的政策。“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前国际国内背景和对我国未来发展定位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个国家战略。近年来随着我国有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不断成熟、实施力度的逐步加强和可操作性能力的提升,“美丽中国”建设思想也不断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美丽中国”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美丽中国”的题中之意: 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美丽中国”的题中之意首先就是要实现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使大自然按其自身规律运行。只有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统一:在思想上坚定生态保护信念,行动上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国家。2015年5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蓝天绿地、青山绿水,这些都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生动描述。“美丽中国”是一个拥有优美的生存生活环境、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多樣的物种的一个充满自然原本味道的生态乐园[3]。

2.“美丽中国”的价值本求 :人民群众的美好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价值追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最后回归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不仅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可以利用,同时也能让他们生活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的环境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美丽中国”要建设的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对民生的改善,这是“美丽中国”的价值本求。

3.“美丽中国”的制度保障:体制机制的强制实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5]。除此之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也重申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强制力为“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党中央只有根据我国的生态状况变化,随时作出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不断促使体制机制更符合当前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建成“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一个美好的目标、愿望,俗话说“没有奋斗过的人生,不是完整的、难忘的人生”,同样,没有为之努力过的目标也不可能轻易实现。“美丽中国”是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生态问题而提出的,要想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这样的一种生态环境,想要到2050年如期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深刻分析“美丽中国”新概念背后蕴涵的哲学思想,只有把握好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才能更好使我国发展壮大,才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才能更好地发挥我国在世界上话语权的作用。

二、“美丽中国”新概念的哲学意蕴

深入分析“美丽中国”的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包括:“异化”思想、生命共同体思想和生态伦理学思想三大领域。

(一)“异化”思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热度不减的话题。 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怀有崇高的敬畏和尊敬,到农耕时代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改造,开始充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再到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提高,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支配,直至后工业时代以及现代人类开始善待自然、顺应自然。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工业文明之前人类对自然的整体认知能力还比较低,再加上自身认识水平有限,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程度还相对较低。后来工业革命使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机器化的时代,高效率、高产出、低费用的巨大优势,使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严重的异化,同样为获取更多资本而对大自然开始了无节制的开采,使得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严重的“异化”。

“异化”理论最早是在黑格尔哲学中体现出来的,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经过时间和实践的证明,被认为是存在明显错误的理论。之后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的黑暗和劳动阶级的可悲,同时也包含了人与自然界关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重新打开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大门,但我国的整体发展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为了快速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我国利用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资源,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思维和活动方式被遗弃,变成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5]。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整体实力提高了,但同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变得刻不容缓。“美丽中国”要建设的是一种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动图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础之上要建成“美丽中国”,既需要有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障,同时也需要建设优美的自然环境,而目这两者之间的严峻形势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无论是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文明还是忽略经济发展而过度重视生态文明,这个国家的发展都不会是长久的,二者之间既不存在绝对的失衡,也不存在绝对的平衡,二者总是处在一定的矛盾运动之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因此发生在它们之间的异化也是相互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1]而一个人无论要做什么事情,都是先有思想、意识,然后再付诸行动。我国当前的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废弃物的处理、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正确评估而导致的。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尤其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竞争激烈,稍不留神经济可能就会倒退几十年;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只有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一味地索取、随意的破坏,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危及我们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

(二)生命共同体思想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或是事物之间或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换言之,就是任何事物都无法脱离其他事物而单独存在,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美丽中国”的思想虽然是针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所提出来的,但如果把对“美丽中国”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层面则太过于片面化。一方面“美丽中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另一方面如果离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环境而单纯地、孤立地去谈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美丽中国”不仅仅特指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整个社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发展难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要求以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提出的一个新思想。生命共同体思想主要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看似两个部分,实际上却是一个部分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生命共同体思想蕴涵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和谐共生,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一个全新价值观的判断标准,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们必须转变之前的生态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同属一体的生态文明观,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换句话说,就是要以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引导人们的生态行为,人们要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观,有节制地、合理地利用自然并理性消费,养成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上讲,“美丽中国”不仅仅只是要单纯地追求生态上的一种文明,而更重要的是要把生态建设与其他发展融为一体,构建一个自然环境与其他各方面发展之间的生命共同体。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不是单纯地解决好节能减排、保護环境的问题,而是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不仅只追求绿色发展,而是要用绿色发展这一重要理念来引领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之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一个高度,让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渗透到我国建设的方方面面,为生命共同体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要建成“美丽中国”必须要坚持生命共同体思想,同样也适用于发展我国外交关系。整个世界是一个处于相互联系中的有机整体,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一方面近年来整个国际形势波动比较大,恐怖主义、强权政治、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整个国际环境的不利因素,如何不遗余力地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获取“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则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整个世界已然变成一个“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不同国家成为一个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要在追求我国利益的时候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追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7]。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生动体现。

(三)生态伦理学思想

“美丽中国”作为一个新目标,第一次在十八大报告上提出,这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当前发展状况而对于如何更好地实现我国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构想。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受当时世情、国情的影响,我们单纯地追求经济上的进步与发展,忽略了对整个自然环境的考量,同样也忽略了这样做的后果,日积月累造成了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严重的不平衡。过去GDP一度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对GDP的追求就污染了环境。生态伦理学就是在人与自然关系发生扭曲并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的情况下诞生的。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的伦理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的行为规范的科学,即“环境伦理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思考,自从整个自然界有人类的出现,就一直是个带有争议性的命题,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虽然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但人类的整个生存和发展却离不开自然界,依靠自然界提供的物质资源进行生存、繁衍。人类与自然界本该是一种和谐的关系。但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物质利益展现出了一种过度的渴望,人类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人们开始只会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人性深处的美德慢慢也开始沦丧,自然界有了其自身的对立面。 “美丽中国”建设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唯GDP至上的理念,必须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我们不但要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要让“美丽中国”思想深入人心,从而外化为行动,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从每个人做起,这样才会发挥出“1+1﹥2”的效果,就像古人所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美丽中国”的实现需要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地方政府转变观念与协同配合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学会“优化结构”,学会拥有并践行美德,这样才能发生质的改变。“美丽中国”思想是对之前所累积的生态问题的思考,是对之前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继承,更是一个全新的创造,标志着生态伦理学理论界的一大进步[8]。“美丽中国”表明了党中央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完善,表明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表明了生态伦理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美丽中国”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前沿而作出的适合我国现在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美丽中国”新理念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正确分析、掌握这些思想,有利于我党正确高效地制定战略举措,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成就的基础上,凝聚力量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快速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我们也要做出新改变。“美丽中国”要建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面貌的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要借助十九大的强劲东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从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甚至于从一个村庄做起。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要做的就是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充分发挥钉钉子精神、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美丽中国”蓝图变为现实,这是一场新时代长征的开始。虽然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我们或许无法想象的难题,但我们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歇,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安于现状只会走向没落。

综上所述,时代在快速发展,整个社会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大的、可喜的变化。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万事万物都在发展。无论是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手工业时代到大工业大机器时代,还是从开放到闭关锁国再到改革开放,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的快速发展等等,这些都表明了社会进步离不开发展。“美丽中国”思想的提出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方面,不仅表明了党中央对我国建设的一个更全面的思考,也表明了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标志着我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为全世界的长久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为其他国家提供中国方案。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发达、都具有发展潜力,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也更接近,我们必须坚定地把发展放在第一位,毫不动摇。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建设一手抓,不能只是单纯地追求某一方面的利益,不能顾此失彼,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努力实现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陈新颖,彭杰伟.生态幸福研究述评[J].世界林业研究,2014,(2):7.

[6]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2).

[7]习近平.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N].人民日报,2015-09-27(2).

[8]李建华,蔡尚伟.“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N].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新时代习近平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