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回顾与前瞻

2019-06-11邓运山黄新建

知与行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运山 黄新建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形成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近六年来,学界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从公平正义、民生问题、教育发展、社会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其研究价值以及改进和完善其研究方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通过系统梳理近六年来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了解其最新研究动态,对于今后学界对该领域更深入地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回顾与前瞻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3-0005-06

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民生工作,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初步形成了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局面。近六年来,学界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关于公平正义思想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目标和价值导向,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也是我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论述的来源,既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光辉,又蕴含着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中平等思想的智慧,也有来自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不公平不公正问题的现实依据。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方面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公平正义思想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一是来源于早期西方资产阶级公平正义思想,二是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三是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公平正义思想[1]。

关于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确立了增进人民福祉的公平正义价值取向,明确了推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思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基本内涵。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方面重要论述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本质要求,实现公平正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人民福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核,是促进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观的法治中国建设、建立以公平正义为准则的国际新秩序的保证。还有学者把公平正义思想概括为“一体两翼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话语体系。其中,所谓“一体”,就是社会共同价值的核心是公平正义,公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方向。所谓“两翼”,一是从顶层设计出发,将公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凸显治国理政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明确公正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准绳的价值地位;二是从社会主体的公正认同出发,着力体现公正的可体验性,将公正具体化为一切可体验的获得感[2]。

关于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的实践路径。有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平正义方面重要的论述的实践路径,主要表现为:切实推进依法治国,从制度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公正执法,从组织上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从技能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倡导合作共赢,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也有学者认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路径选择,需要从国家治理、政党转型、政府支撑与社会参与等四个层面全面展开。还有学者认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公平有序的分配格局;优化政治制度框架,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打赢扶贫攻坚战役,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共享发展水平,方能確保社会公平正义顺利推进[3]。

二、关于民生思想

关于新时代民生思想的由来。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具有其深厚的思想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其中,中国优秀传统国学文化宝库中的民本思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民生观形成的思想理论来源。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本人的丰富人生阅历和从地方到中央的施政实践活动是其民生观形成的实践基础。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方面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一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时俱进的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三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对我国民生问题的思考是新时代的理论深化。还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方面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一是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和谐社会构想、社会公正公平理念、社会保障思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等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二是来源于列宁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三是来源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11]。还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方面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理论来源:一是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时俱进的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三是新中国几代领导人对我国民生问题思考在新时代的理论深化[4]。

关于新时代民生思想的内涵。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方面重要论述是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中,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立场精准定位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任务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落脚点;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整体思路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绘制了清晰的蓝图;人民是否真正得到实惠、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的检验标准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效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考量标准。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方面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人口问题的真扶贫;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住房保障是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等。还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方面重要论述内容包括: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必须制度化和科学化;加快发展是民生改善的重要保证;保障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强调注重生态的民生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起点;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5]。

关于新时代民生思想的应用价值。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方面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价值,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来说,它既体现了对以往民生思想的理论创新,又折射出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民生方面的重要论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加强生态民生建设有利于巩固了党的执政党地位;加强生态民生建设开辟了民生建设的新领域;加强生态民生建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发展和人民的视角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生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整套系统化、理论化的民生建设思想。这些富有建设性、体系化的民生思想把我国民生理论创新和民生事业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6]。

三、关于社会保障思想

关于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和制度创新。有研究者认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合理的社会保障,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切实保护。政府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参保意识、规范企业行为、强化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设等途径,更好地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进程。也有研究者认为,当前要把支付方式改革放在全民医疗保险改革的关键位置,要建立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的多元复合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要重点推进按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的相关分组付费试点。同时指出,要在深化支付方式改革的同时,统筹做好医疗保险各项重点工作。还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较为明显,而社会保障支出对城镇化发展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在某种程度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不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还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应大力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加快社会保险制度的统筹,促进社会保障与城镇化协调发展[7]。

关于“精准扶贫”和“共享发展”思想。有研究者认为,当前,社会保障在精准扶贫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是“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在维护“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体现了一致性。也有研究者认为,要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下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应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加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整合和统筹层次的提升以及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还有研究者认为,失地农民保障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是关乎我国经济稳定、社会有序发展的关键。面对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现有的安置政策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复杂的实际情况,共享发展理念的适时地提出,对指导失地农民保障问题指明了方向,做出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对促进失地农民在有效的政策安排下共享社会发展的经济成果具有重要意义[8]。

四、关于教育思想

关于新時代学校教育思想。有研究者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集中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翼驱动、三个抓手、四个保障”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一个核心”,即价值育人;“两翼驱动”,即教师育人、家庭育人;“三个抓手”,即文化育人、榜样育人、健康育人;“四个保障”, 即创新育人、公平育人、实践育人、开放育人。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内容十分广泛。其教育哲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论、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论、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论、实践为本的教育认识论等方面。其教育社会观和教育目的论是当代中国对教育社会价值取向的选择。其教师观和学生观是这一教育思想的重要亮点和突出特色。其教育课程观、教学观、体育观、家庭教育观、德育观和教育信息观等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对教育领域发展的新观点。其教育文化观、比较教育观、教育改革观等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未来教育发展的观点。还有研究者认为,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点应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9]。

关于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不仅明晰了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提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且紧紧把握时代潮流,强调要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分类性原则,提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榜样示范、制度创新。也有研究者认为,青年成才教育路径需要遵循一定的逻辑理路:一是要明确开展青年成才教育的客观依据;二是要把握青年成才教育路径的应有之义;三是要推进青年成才教育路径的优化。只有遵循这种逻辑理路,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高品质的人才。还有研究者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也蕴涵着丰富的青年教育思想。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不但有助于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也有助于提高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10]。

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优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发挥群众语言的独特魅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教育观不仅具有思想深邃的内容体系,而且具有独具特色的理论特征,必将成为指导新时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纲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还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不但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应用[11]。

五、关于社会治理思想

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来源。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论述发端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立足于当前社会管理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之中。因此,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剖析了问题根源,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问题意识是这一思想的现实基点、基本命题、显著特点,也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路径。还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管理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社会建设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论述的现实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治国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论述的历史参照;国外社会治理的有益理论与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思想方面的重要论述的经验借鉴[12]。

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应用价值。有研究者认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均衡发展,是虚拟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基础。如果说国家中心主义行为逻辑的网络实践造就了“数字利维坦”的话,那么过度推崇理想化网络公民社会则有可能产生“网络利维坦”。然而,在国家与社会之间,盲目追求一方力量独大,都会导致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虚拟社会中失衡,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推进治理框架下的理念重塑来推动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再平衡,提升网络公民社会的公共理性,完善网络空间公共事务的参与秩序等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化解虚拟社会治理中的潜在风险,促使虚拟社会走向治理和善治。也有研究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社会治理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思想。通过系统学习和领会这一思想,不但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我党的社会治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13]。

关于新时代社会治理思想的实践路径。有研究者认为,就社会治理绩效评估来说,以公众为中心的主观指标尤为重要。从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和内容来看,社会治理绩效评估的主观指标包括社会治理的公平感、社会服务的满意度和社会服务的幸福感。它们分别对应公众对社会治理公平公正性认可、对社会服务的满意程度认可和对社会总体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认可。也有研究者认为,法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中国社会治理方式法治转向的价值必然性;现代社会突破人治思维方式以及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理论自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对于破解改革难题具有迫切需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谋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要求。还有研究者认为,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冲突更加凸显,我们要利用好家风这个传统文化资源,让良好的家风成为社会治理的助推器[14]。

六、对未来研究的前瞻

综观十八大以来学界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学界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的重要论述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从总体上来说,近六年来学界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变换研究视角,调整研究思路,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某些方面、某些领域的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系列讲话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注重与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的问题导向;加强了以学术研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的力度。不过,通过前面的总结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几年来学界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一些研究成果在质量上水准不高。作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虽然几年来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在数量方面确实较丰厚,但在研究质量上就不敢苟同。很多学者满足于不断重复已有的学术研究理路和言说方式,过度诠释、生搬硬套、自说自话的情况屡见不鲜,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少有学术研究突破之处。二是一些研究成果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不少作者“与时俱进”,专为十八大以来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其他党政文件做注释,研究的学理性和现实针对性有待加强。三是一些研究成果的政策视野和学术视野不够宽泛。虽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涉及多个学科研究领域,但现有研究成果既不能为政府和社会最为关心、亟待解决的政策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也不能有效地同其他学科的最新学术成果展开对接与对话。因此,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现状,为了进一步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努力:

1.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

鉴于学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存在重复现象严重、较少突破的现状,我们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领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毛泽东的社會建设思想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总体来说,它既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深刻的现实背景,还有特定的历史脉络,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尽管学界已经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现实背景甚至个人修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生成动力、生成途径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同时,还要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置于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建设思想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加以系统研究,特别要重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之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之间的关系研究。另外,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将有助于我们按照最新社会学理论来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因此,我们还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面重要论述的研究成果。

2.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价值。我们知道,学术研究都应该为现实社会服务,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内容上都要体现学术性和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统一。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来说,同样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当今社会的时代脉搏,抓住现实热点问题,深入挖掘其当代价值,要求我们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视为依据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从而更加清晰地定位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另外,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来说,还要求我们不断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问题意识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始终坚持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本质的重要属性。其中,理论联系實际和前瞻性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问题意识的重要科学内涵。因此,我们要从现实问题的角度去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以此来评估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3.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学界对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要么依靠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和解读学术文本,要么依靠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来说,在研究过程中,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比如,当前跨学科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新颖、独特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青睐和重视,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是创新研究的重要手段。由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本身涉及多个学科,再加上学术创新研究的需要,因此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应是该领域研究大势所趋。故笔者认为,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大数据、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民族学、经济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另外,还可以适当运用比较研究法。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只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鉴别,才能认识。因此,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研究,适当运用比较研究法,将有利于我们打开研究思路、突破研究瓶颈,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比如,我们可以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与改革开放前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和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总之,尽管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不少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但这方面研究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在今后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应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研究领域、深入挖掘其研究价值以及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研究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研究效果,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参 考 文 献]

[1]黄河,申来津.习近平公平正义思想论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4).

[2]亓光.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正话语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2).

[3]田志伟.浅析习近平公平正义观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蕴[J].知与行,2017,(9).

[4]官慧,林勇.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特征与共同价值初探[J].福建论坛,2017,(7).

[5]林祖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民生思想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5).

[6]韩喜平,孙贺.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

[7]王筱欣,杨臣.社会保障支出与城镇化——基于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2).

[8]邵彦敏,陈肖舒.共享发展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J].学习与探索,2017,(2).

[9]单大圣.更加注重公平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J].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10]柳礼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论析[J].学习论坛,2016,(7).

[11]王海建.试析习近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4,(5).

[12]杨炯毅.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7.

[13]刘爱莲.论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中的辩证思维[J].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5).

[14]王慧敏.传承良好家风是推动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J].知与行,2017,(5).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