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启示
2019-06-11苏雨榭
【摘要】如今是世界文化交融的大舞台,东西方的文化、不同思想观念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奥尔夫教学法能够在结合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给予新的体验,改革自己的教育刻不容缓。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对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善带来质的变化。将继续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 使更多的中国少年儿童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得到快乐。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国音乐教育;母语;即兴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曾说过:“完全从即兴出发的自由教学,是,而且永远是一个卓越的出发点。”[1]的确,在飞速科技发展的当代,音乐大舞台中所展示的形形色色的音乐中,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有存在着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有着现代与古典相交织成一体的。在这诸多音乐文化形态中,更是缺少不了即兴的成分。音乐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节奏,西汉学者毛亨为《诗经》所作的《大序》中写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知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2]这表明语言、音乐、舞蹈是人们在劳动中不自觉产生的,具有一定自发的特征,使人们温饱后多余能量的释放。音乐和语言有特别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母语,像我们中国,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有各自的方言,陕西的秦腔有陕西话的特色,河南的豫剧有河南话的特色。广东的粤剧有广东话的特色。每一种语言有它特有的发音方式,那么发展到音乐中就形成了曲调,每一种音乐的曲调与人们说话的语气有很大关系。音乐是一种有着独特生命力的东西,这意味的它是在不断演变的,即在人们的生活中口耳相传不断变化,这就体现了它的即兴性,如内蒙古的长调,新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傣族的孔雀歌等等有很大的即兴特点。因此,音乐的本质是即兴的,是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艺术形式。今天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社会活动、音乐欣赏与音乐评论在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音乐教育活动,也影响着人们对音乐教育的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不断引进国外文化的同时,也渗透了一些国外的教育思想。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中所主张的的本土化、以即兴、游戏为主,强调“原本性”的音乐存在方式,将音乐、舞蹈、戏剧融合在一起,用肢体动作来进行教学,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中国的音乐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他的音乐教学法符合音乐发展的本质,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倡导真正的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整的人格。
一、奥尔夫的主要音乐教育思想
在奥尔夫的幼年及青少年时期,他的家庭教育给了他丰富的精神营养,亲近大自然的生活给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注重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家,在这个富有浓郁的知识与艺术文化的家庭氛围中,通过他自己对生活中的故事自编、自导、自演中,奥尔夫在青少年时期就初步感受到音乐与戏剧的联系。在音乐厅及歌剧院中,他体验了诸多音乐会舞台上的古典音乐作品,尤其对瓦格纳的歌剧作品的理解极为深刻,并认为对他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以至于后来他形成了自己“整体的艺术”的思想观念。“奥尔夫后来对自己被称为“整体的艺术”的创作观念的表达,并且将这种观念作为其音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时,可以想到,瓦格纳在其歌剧创作中提出的,提倡故事情节、音乐舞台、场景糅合在一起的所谓“整体艺术作品”创作观念,无疑是对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主张的“整体的艺术”观念(即将音乐、语言、舞蹈以及节奏结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3]奥尔夫的“整体的艺术”观念为他在日后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奥尔夫无论是在音乐创作中还是音乐教育中,主张“原本的音乐”,即人类学中所理解的最自然、最原本的教育观念。他反对循规蹈矩,认为人的创造力是源源不断的。他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教学体系。“这部教材在它的每一个教学阶段中,都鼓励和启发人们去继续创造和安排,所以,它永远不是最终的定稿和就此结束,而是永远在发展中,在形成中,在流进中。”[4]在京特学校时期,形成了他新的节奏教育,即兴成了教学的焦点,特别强调肢体动作来促进学生体验节奏的内在关系,这对于训练复调音乐有很大的帮助,因为人的肢体的每一个部分可以代表复调乐曲的每一个声部,而每一个部分又是在进行着不同的节奏而且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在奥尔夫的对儿童的教育中,主张从儿童自身的特点出发,符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他的《兒童音乐》(Music for children)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的版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奥尔夫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融入了我们国家的民族特点,形成了国家自己的特色。
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随着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教育体系传入我国后,我国的音乐教育进行了较大的改善,但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在接受层面还是运用层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为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很多人甚至歪曲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原本涵义。在五千年来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孕育了悠久的文化,但有些思想观念却与奥尔夫教学法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些文献资料表明“各种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艺术上的”中和之美”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我们传统中倡导被动接受式的传教和喜怒不形于色的所谓修养,成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进一步传播和普及的主要障碍。”[5]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孩子们被反对在课堂上过于随性,中规中矩便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则被认为是破坏课堂纪律的表现,中国传统教育并不是特别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随意且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这种方法与奥尔夫的即兴教学法是相违背的,也是中西方性格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潜力的开发形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安排上,知识极为零散而分裂,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笔者的教学活动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奥尔夫教学法,认为这种教学法仅仅是拍拍打打,大家一起做游戏,娱乐了半天,孩子倒是挺高兴的,但是不知道孩子究竟学到了什么东西,他们还是习惯于把音乐中的每一个元素割裂开来,这说明没有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质。还有些家长则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觉得这种教学法太普通了,是非专业化的,这样孩子得不到规范化的教育,甚至有些家长觉得这样对孩子非严格化的要求是对其不负责任的。当然,这未必不是件好事,每一种思想在传播的过程中都会面临着被歪曲和其本身需要不断被接纳的难题,奥尔夫音乐思想能够传入中国而且要被正确接受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奥尔夫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教授”音乐本身,而是通过音乐游戏这种形式将快乐的情感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不是专门为了培养音乐家而进行的专业教育,而是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的内心更加充实。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当代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啟示
尽管中西方存在巨大的语言不同、文化差异,但并不影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国际化”。因为人们在生活中蕴含的创造性思维是每个民族所共有的。“传统的民间音乐的‘思维模式虽然简单,但是却能生成无穷无尽的新的结构,而这也与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创造性要求是相通的。”[6]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语言是每个人所具备的能力,节奏客观存在于自然界,如潮汐、日出日落、脉搏、钟表等都有节奏的特征。这使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能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传播,必然使其“本土化”,在我们中国的音乐教育活动中,在吸收和接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民族乐器、民间曲调以及方言,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进行创造性的编配。我们中国当代的基础音乐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着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中心,中国的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不感兴趣,而对于西方的流行音乐感兴趣,在选择教习的曲目上采取一些曲式结构比较方正的歌曲,调式结构采取大小调体系,比较呆板、缺少变化,缺少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东西,缺少趣味性、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东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传入中国,最大的贡献在于,使中国的儿童可以以更自由快乐的方式接触我们国家民族的音乐,这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很大的优势。柏林音乐教师协会主席迪特先生曾有感慨:“我现在明白你们为什么对奥尔夫这么感兴趣了,你们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奥尔夫可能是对你们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加贴近。”[7]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主张音乐与语言、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音乐不同于一些自然科学,它是一种情感的体验,伴随着情绪中能量的流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倡导的母语教学,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十分有益,孩子正处于牙牙学语时期,因为他们学习音乐可以想学习自己的母语一样自然,听乐器的声音像自己父母以及其他长辈的声音一样亲切。奥尔夫所倡导的“原本性音乐”,即人学习音乐是在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下学习的,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原本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奏唱者参与其中的,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和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一个人学会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8]在中国,将多种味道的方言融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本土的音乐语言。
四、中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愿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临多元文化的交融,实现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各自有各自的美,“我们原来只认识到西方理性的多声的复杂性和音响变量的多样性,现在也已经认识到中国音乐(东方音乐)在母体上也存在着声音的复杂性和音响变量的多变性。这些复杂性和变量与中国音乐母语的演创概念、风格概念、审美观念(情、韵、味)是紧密相关的。”[9]我国的音乐教育在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同时,保留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当然,从教学理念上改革教育更是推动教学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之根本。由此为提高民族文化的地位,实现世界民族文化的平等做出贡献。真正民族化的东西是最原始、最古老的,彻底通晓一个民族的文化要从文化的根基开始,而这些是很少人能够做到的。如果仅仅研究西方音乐,不通晓中国本土的音乐,那么仅仅是拥有中国国籍的西方音乐家。如果不做好中国本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怎能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因此在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同时,实现多元文化的并存和通融,对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均十分有益。
五、结语
在世界文化的饕餮大餐中,味道应该是五花八门的,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应当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但是在文化交融的同时,又不丢失其本色,这正是全社会所共同期待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正是让人们在轻松快乐中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以自由的方式传承民族经典,使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6).
[2]毛诗序-搜狗百科.
[3]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4]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6).
[5]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6).
[6]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7]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
[8]王丽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6).
作者简介:苏雨榭(1987—),女,汉族,山东济南,硕士研究生,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