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志愿服务活动对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促进作用
2019-06-11屈哲莉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调研以及对本校师范专业学生的访谈,总结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树立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师范专业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能够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礼仪、专业素养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志愿服务活动 师范专业学生 促进作用
志愿服务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提高自身的办事能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前提下开展和专业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这对师范专业学生意义重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志愿服务活动对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促进作用。
一、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师范专业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知识跟技能相结合的学习特点,通过开展献爱心、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与孤残儿童共度儿童节、满足精准扶贫儿童的微心愿、鱼类增殖放流、清扫美丽校园等活动,使学生树立了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学生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对社会是有贡献的,同时对于提供了帮助的群体,不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而要真正深入该群体,做到助人自助。
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从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师范专业学生的文明礼仪,使师范专业学生更加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有责任心,这也是一种必要的道德体验,体现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结合师范专业学生的特点,以针对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的献爱心活动为例,在活动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带领小朋友们跳舞、做游戏、画画、折纸、赠送手工礼物,通过对老年人的亲密陪伴,与老年人一起做手工,帮助老年人进行房间、餐厅的环境创设,能够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充分锻炼了学生舞蹈创编、手工制作、环境创设、活动组织与管理、与人沟通等各项技能,提高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另外,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给小学留守儿童提供学业帮扶为例,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周末、寒暑假等闲暇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和心理疏导,使留守儿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怀,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学习习惯有了较大的改观,而且较帮扶前更自信、开朗。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帮扶的过程其实是给他们提供了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写教案、上课、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将所学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使其教师技能得到了提升,使得他们更加热爱所学专业,坚定了从事教育事业的信心,更加理解和贯彻职业准则。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极大地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也为日后的教育实习及真正走上教师岗位奠定了基础。
三、志愿服务活动提高了师范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者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未进入本科院校,感觉非常自卑,自我认可感很低,导致他们面对大学生活,表现出厌学、冷漠、痛苦、无力适从、焦虑、缺乏责任感等状态,而师范专业学生面临将来的就业压力,更加认为自己没有竞争力,对未来感到茫然。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从多方面,比如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转变学生的不合理认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研究者认为志愿服务活动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很多不良情绪得到了改观,感觉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方向,他們可以用专业知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可以用专业知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可以得到孩子家长的认可和所帮扶学生的认可。因此,学生不仅弘扬了“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树立了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服务意识,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化水平,而且变得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幸福,自我效能感倍增,个性更加完善,人格也更加健全。
志愿服务活动对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全面提升意义重大,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今后高职院校师范专业可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生的量化考核中,力求使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专业化及常态化,激发师范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师范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大学生志愿服务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中的作用探讨[J].当代教研论丛,2016(07).
[2]王浩,俞国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2).
(作者简介:屈哲莉,女,硕士研究生,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