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秦腔音乐的基本形态分析
2019-06-11赵福彦
摘要:我国的音乐文化绚烂多彩,古典腔调和音乐演奏风格多种多样,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音乐文化。秦腔作为著名的传统腔调,塑造了很多音乐文化的经典,而在秦腔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定的音乐文化熏染和艺术的沉淀。我们在秦腔的演绎中应该继承传统韵律的特征,同时也要对新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秦腔 音乐 形态
一、秦腔声腔的起源
说到秦腔的起源,不得不提起秦汉文化。秦腔之所以叫“秦腔”,就是因为其有着浓厚的西秦文化背景,而秦腔的理论研究主要形成时期是明代中期,在唱调和乐曲的编排上都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秦腔的腔中涵盖“音”“喉”“腭”“舌”等,其调曲中也含有“节”“高”等多种过板特征,板与板之间又起伏,在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技术和艺术的特征。秦腔中的板眼结合,运用恰当自如,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音乐韵味。当代秦腔主要有六大板式,其中二六板为“一眼一板”,是秦腔的嫡系,同时也是六大板块的基础所在。秦腔中有很多字句和演唱的词汇表达,在各种板式的融合中形成了复杂的板式内容,秦腔的音乐中心为板式,板式在演奏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强弱划分,体现在乐曲的节奏之中。后期的文化氛围,在民间创作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底蕴和唱词特点,根据秦腔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了解秦腔在流传过程中的艺术特色。在演出的状态等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秦腔历史悠久,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秦腔唱腔板式概述
秦腔在艺术的传承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习惯。秦腔中的唱腔主要是指在腔调中读白之外的演唱部分,其中唱腔也是秦腔演奏中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唱腔在表演中对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内心的情感都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也能够通过高潮的表演和表达,对主体音乐内容以及多种调式的表达习惯进行组合。唱腔部分主要分为“欢唱”与“苦唱”两个体系,根据调式的内容以及色彩的表达方式进行多种表演的变化与调整,根据主要的区域特征以及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唱腔的主要表达方式和技巧的运用。唱腔的韵律和节奏不同,在不同的板式演艺中也赋予了变化,唱腔是秦腔音乐戏剧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秦腔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是非常显赫的,其不仅在曲乐上延续了梆子腔的精华,也在戏曲中启发了音乐结构的新形态。而秦腔中板腔的主要原则就是“上下句对稱”,根据不同的音乐基础以及表达的原则进行演绎,形成不同版本的艺术沉淀,在板腔中应该根据一定的节奏和速度进行演绎,在句法和旋律中找到艺术的魅力。
三、秦腔传统乐队与乐器
(一)秦腔中主乐器的发展演化
乐器在秦腔音乐中占据主导地位,也可以说乐器是秦腔的灵魂,在演奏过程中方法直接影响着音乐的风格内容。根据秦腔中的“乐器九调”和竹木搭配启发,能够了解秦腔的演奏风格以及艺术倾向。在《剧话》中记载,秦腔起源于陕西,主要以梆板为主,以月琴配合,同时伴有快、慢节奏,这就是传统秦腔的雏形,也叫梆子腔。月琴是秦腔中的重要乐器,现如今很多腔调都是以月琴为主体来进行演奏的。秦腔发展初期,有月琴、琵琶,后期发展为胡琴,而后期的胡琴能够在音色上适当掩盖演员的嗓音欠缺。秦腔到了明清时期,被称为“西调”,融合了筝等乐器,直到乾隆年间,确定以月琴为主,胡琴中的二弦作为秦腔的主要乐器,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和演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戏曲中的音乐发展到剧中分化,逐渐演变和转化融合,秦腔的主旋律乐器也由二弦转变为板胡,逐渐形成了抒情、细致的演奏风格。
(二)秦腔传统乐队乐器的演化
在秦腔的发展和演化中,其伴奏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腔见闻》中便描述了关于秦腔在乐器名录中的演奏对象角色扮演。记录中有关于乐器和伴奏之间的关联,并且在乐器的形态和使用习惯中都能够承担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场面的安排中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的功能主要负责弦乐演奏,武场的功能主要负责打击类演奏。一般情况下,两个场的人员配置取决于乐器声部的编排,通常文武场都是3~5人。在秦腔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状态进行人员的安排,并且乐队要配置两件以上的乐器。在秦腔的演化与发展过程中,根据艺术人员在创作过程中的不断改良,使之逐渐具有了一定的气氛渲染和各种场面营造的功能。在传统的文武场组织中,一个秦腔乐队能够胜任一场演出,虽然在人数上不占有优势,但是能够通过唱腔和音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四、结语
音乐文化源自于社会文明与历史的沉淀,秦腔带有浓厚色彩的地域性特征,在音乐腔调以及乐器的表达中应该运用音乐的习惯以及唱腔的演变与发展。根据实际音乐创作中的需求进行乐曲、戏曲以及演奏技巧的融合,形成丰富的经验与艺术表达的能力,找到其中的规律,对精彩的唱腔精华进行再利用,保持秦腔在乐曲戏剧中的旺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俪铧.秦腔音乐艺术的传承[J].黄河之声,2018(11).
[2]徐鑫.琵琶曲中的秦腔音乐元素运用分析[J].音乐创作,2018(12).
[3]刘琴.论秦腔戏曲艺术与现代观众[J].新西部,2018(08).
(作者简介:赵福彦,男,高中,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三级,研究方向:秦腔音乐)(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