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幼儿自主性的体现
2019-06-11黄佳佳
黄佳佳
【摘 要】 在幼儿教学当中实施游戏化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当前的认知需求和学习需要。特别是近年来,相关教学工作者充分地认识到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模式对于突出幼儿自主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幼儿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还属于一个起步阶段,缺乏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实现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突出幼儿自主性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幼儿自主性的体现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以期更好地在幼儿园游戏化中凸显出幼儿的自主性,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 游戏化 自主性 教学方法
所谓在游戏当中凸显出幼儿的自主性,就是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跟随自己的意愿,结合自己的认知需求以及当前学习的客观环境,选择符合自己学习需要的游戏开展互动。同时,游戏的开展方式也应该不受到限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独自进行游戏,也可以选择与要好的几个朋友一起开展游戏。在这样全完自由、自主的环境才能够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游戏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在自主游戏当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着重探究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幼儿自主性这一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当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在幼儿园游戏教学当中不能够突出幼儿自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游戏材料不丰富
要想让幼儿在游戏课程当中凸显出自主性,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游戏的多样化,使游戏符合幼儿的认知需求。当前很多幼儿园有自己的特色游戏区角,对幼儿园能够积极地开展游戏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角色扮演区,模拟超市、医院等等。但是能够让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材料却较为缺乏,比如功能性缺乏和数量的缺乏。很多游戏的材料缺乏可变化性和可塑造性,不能够让幼儿的丰富想象力得以实践。同时,很多幼儿园为了幼儿园的环境以及幼儿的健康,并没有引入一些具有自然性质的材料,比如花草树木等,这些材料的缺乏也会限制幼儿在游戏当中自主性的体现,更不利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进程的开展。
(二)缺少生成性自主游戏活动
生成性游戏活动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准备时能够将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当前的认知能力作为游戏活动的选择基础和重要条件,并且在进行游戏过程当中能够根据幼儿的一些兴趣行为表现等及时对自己游戏指导进行调整和更新,使游戏内容更加符合幼儿的追求和兴趣爱好。但是就目前来说,幼儿的很多游戏都是由幼儿园统一安排的,包括时间课程组织没有给幼儿教师太多的支配权,只能是按照原计划来开展相关的课程。
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幼儿自主性得以体现的具体措施分析
(一)丰富游戏材料,创建多种多样的游戏環境
丰富游戏材料,创建多种多样的游戏环境是保障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幼儿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的技术前提和重要保障。游戏材料的种类、大小、颜色、形状、重量等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在游戏当中探索认知的内容,在和游戏材料进行互动的过程当中,让学生的自主性得以体现。所以幼儿园要拓宽游戏材料的渠道丰富游戏材料,可以鼓励幼儿教师以及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游戏材料试试自主、自由地游戏,让幼儿在游戏的时候更多地体现出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幼儿园要开设多种多样的游戏区,让每一个幼儿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使得游戏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建立多个活动区。除了当前幼儿园所开设的区角之外,还可以开设表演区、阅读区、益智区等等,特别是益智区角,为幼儿配备多种可变性较强的游戏材料,能够满足幼儿丰富的想象力,让幼儿的想象力在游戏当中得以实践,促进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让幼儿教师有较高的游戏课程指导自主权
幼儿园应该要放开对教师进行幼儿游戏教学的权限,让教师能够根据自己课堂的实际需求、幼儿的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游戏材料,创建不同的游戏环境和游戏项目进行教学,让教师能够自主地主导整个游戏过程,从而为幼儿的自主性发挥奠定基础。首先,幼儿园应该给教师能够自主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安排和组织课程游戏,方便对幼儿进行管理。其次,幼儿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群体交往机会,为幼儿提供一个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让幼儿能够在课程游戏当中去选择自己喜爱的游戏,和自己喜欢的同学一起玩耍创造探究。
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过程当中凸显出幼儿园属性是非常必要的,相关教学工作者应该要尊重幼儿的选择,要为幼儿创建多元化的游戏材料,有效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茜茜.提倡“六大解放”,让游戏更“自主”——谈幼儿园球类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发展[J].才智,2017(02):22.
[2] 潘海燕.幼儿园角色游戏:自主性、模仿力与灵动感[J].江苏教育研究,2013(3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