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宋代音乐史专题发言综述
2019-06-11安宁
安宁
【摘要】中国音乐史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活动于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在河南大学音乐学院举行。研讨议题围绕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及点评、第九届论文评选获奖文集出版首发仪式、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拓展、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关于中国音乐史的教学问题、中国音乐史的跨学科研究、中原地区音乐史研究等问题相继展开。此次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及点评、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研讨。
【关键词】音乐史研讨会;宋代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北宋的都城——河南开封,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都。由中国音乐史学会主办、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音乐史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活动于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在此地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三百余名音乐史学者汇聚在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会议出席代表有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洛秦、名誉会长戴嘉枋,副会长李方元、赵为民、陶亚兵、陈荃有、冯长春等。研讨议题围绕第十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及点评、第九届论文评选獲奖文集出版首发仪式、音乐史料的发掘与拓展、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关于中国音乐史的教学问题、中国音乐史的跨学科研究、中原地区音乐史研究等问题相继展开。本文围绕宋代音乐史专题会场的发言进行初步梳理与整合,供学界参考。
此次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及点评、大会主题报告、分会场研讨。
一、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颁奖及点评
陈荃有和冯长春两位副会长分别对古代和近现代音乐史组的获奖论文进行点评。总体来看,古代音乐史获奖论文研究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具体体现在篇幅量增长、写作标注更规范、学术选题视角新颖方面;存在不足是参评论文研究方法多以传统实证为主,新史学的研究方法仍不够重视。近现代音乐史的参评论文题材多样,以音乐家研究、音乐教育研究、音乐社团和社会音乐活动研究、音乐创作和音乐体裁研究为主,对于不知名音乐史料的挖掘具有一定的历史补白意义;存在问题是文献疏漏、缺乏创新、历史的阐释相对薄弱、缺乏历史批判精神等。冯长春教授认为,“史学家不仅是史料的搬运工和展示者,更应该是历史的分析者、阐释者”,要对历史要做出基于史实、合乎历史逻辑的评价和批判。
二、大会主题报告
教授王小盾与郑锦扬分别以《论中国音乐史料的编纂——从材料学角度考察近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学》《中国音乐史学发展研究的四种视野》进行大会主题报告。
王小盾教授从材料学角度考察中国音乐史学,并对近年来音乐史进步的四个方面做出报告:(1)整理出版音乐古籍:文献学方法的应用;(2)分类汇编音乐史料:体例及其类型;(3)辑佚残存音乐古籍:复原乐书结构;(4)搜集整理特殊文献:中国音乐史料学的新领域。并对报告做出了总结:中国音乐史料学是中国音乐史学的重要部分,不可或缺;中国音乐史料学在不断进步,进步的主要方式是吸收史学和音乐学的成果和思路。资料的品质决定了学术的成败,编纂音乐史料是进行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基础。
郑锦扬教授认为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应该有四种视野:(1)系统视野,从历史学系统与音乐历史学系统研究;(2)宏观视野,以空间的宏观视野、乐史的宏观视野对中国音乐进行历史研究,加强前沿意识和创新意识;(3)关联视野,音乐与紧密相关学科、学问关联的历史研究,音乐史应加强与其他关联领域的应用研究;(4)世界视野,从中外关系、世界乐史的视野对中国音乐的历史研究,华侨华人音乐史的融入会使中国音乐史更加完善。
三、分会场研讨——以宋代音乐史专题发言为例
在宋代音乐史专题发言中,十三个发言人通过乐谱、人物、制度、音乐思想、城市音乐、音乐经济和音乐演出七个角度作了发言报告,运用大量的官方音乐史资料以及笔记野史史料,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断代音乐史研究,特别是宋代音乐史研究中所蕴含着的巨大学术空间。
杨善武的论文《宋代乐谱及音乐》从宋代乐谱:俗乐谱、律吕谱、诗乐谱的不同体裁角度出发,结合文化风格,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形态研究的重要性和乐谱结构的可行性;孙晓辉的《怀古宋乐:隐括翻曲,重铸经典——宋代怀古音乐实践纪实及其相关思考》全面回顾宋代怀古音乐实验的起源与进程,“翻曲”“隐括”二次创作并结合西方“原真演奏”的实践经验,为古乐重估与重建探索提供了更多的现代版本;黄艺欧的《宋仁宗朝音乐叙事》是宋代断代音乐史的一个微观研究,在历时性的架构中呈现了共时性的音乐面相,从编年史的叙事方式关注宋仁宗时期音乐文化,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北宋宋仁宗朝音乐叙事提供了新的视角;韩启超在《宋代宫廷燕乐盏制再探》中提出宋代宫廷音乐是以“分盏奉乐”为核心,在其音乐表演和音乐制度背后折射出一种以政治秩序和礼乐教化构建为主的政治关系;丁同俊的《古代城市音乐文化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以南宋临安为例》从城市音乐特定的文化空间探索古代音乐意义;李芸倩的《宋代歌舞妓官私合流现象研究》注意到宋代歌舞伎中的“官私合流”、歌舞伎污名化现象,并探究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反映了在音乐商业背景下,音乐文化呈现出多点多面的繁荣景象。钱慧的《“设法卖酒”:“榷酤”制度影响下的宋代酒店音乐生产》通过细致的概念考察和行为观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宋代音乐商业文化、妓女卖酒商业行为和宋代音乐文化转型,提供了新的解读视野;赵为民的《宋代教坊四部乐内部结构辨析》就宋代四部乐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所存在问题进行追溯和探究,回答了“四部乐到底是什么”的热点问题;康瑞军的《朱熹及其师友们的古乐观》从南宋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眼光和语境中来观察古人如何看待古乐,通过信友们的来往信札谈论音乐,这样的视角对我们今天创造性的重构宋代古乐乃至整个中国古乐会有启发意义;杨成秀的《礼书体系下的乐学建构——谈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乐之相关内容的写作》聚焦于朱熹的音乐理论贡献,通过阐释《仪礼经传通解》中的礼乐写作和朱熹与友人的来往信札中的音乐谈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朱熹礼乐思想的线索。林炫妙的《欧阳修音乐思想之道艺观》阐释了北宋欧阳修在四个不同时期音乐思想的转变;陈文革在《密教、数论与般涉调》中研究了般涉调音调的转化过程——由世俗音调到宗教音调;文琳的《宋代唱赚乐队组合考》则通过对宋代笔记小说的比较、论证和对《全宋词》中涉及到的乐器进行检索、归类(相关史料的挖掘),得出结论:宋代唱赚乐队基本组合形式为四人,其中一人执板演唱,另有伴奏乐队三人,分别是吹笛、击鼓、执拍。
四、结语
此次大会提交的发言论文范围广泛、角度新颖,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史打开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路径;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宋代音乐到底是什么?中国的音乐是什么?中国古代的音乐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回答;也向我们进一步揭示无论是采取形态考证、文献考证、乐曲解读、采取现代化国乐的重构、用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阐释,都是中国音乐观念和音乐学术互动的一种必然趋势,宋代音乐研究的尝试对其他中国音乐史断代史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此次会议的召开激励着音乐史学者进一步对中国音乐史做出深入研究,期待中国音乐史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在浙江音乐学院的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