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表现手法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和借鉴

2019-06-11邓若曦

北方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诗歌创新

【摘要】诗歌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当代中国的国粹之一。纵观当今应试教育环境下,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普遍单一僵化。本论文通过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将其与小学音乐教育相结合,分别从诗歌表现手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启示、诗歌表达内容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堂相结合带来的教育意义,以及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借鉴和思考三个角度切入,结合文献资料、具体案例、实践操作分析了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运用诗歌表现手法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创新型发展和转化,最终实现小学生走出错误的音乐审美误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对提高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教学质量、培育小学生音乐欣赏素养提出了有的放矢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诗歌;表现手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创新;启示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代以来,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走上民主富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国,正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但在综合国力竞争愈来愈突出的今天,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分量越来越重,而国家之间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实力的联系日益紧密。譬如美國,基于浑厚的经济实力与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肆意对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侵略和扩张,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发动着一场以文化侵略为主的隐形战争。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艺术教育作为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的综合加工品不分门类且互相融合影响。音乐欣赏教学作为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在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却没有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发挥出应有的优势和相匹配的影响力。综合近代闭关锁国和“文化大革命”等文化倒退现象的历史原因,加之应试教育驱利下,使我国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被笼罩在功利应试教育的阴霾之下。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例如诗歌,和当今的艺术欣赏教育出现断层,没有发挥应有的“用武之地”。与此同时,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也没有得到释放。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现诗歌表现手法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更好的结合。

一、诗歌表现手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启示

在世界音乐史中,我国是音乐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而诗歌作为我国的国粹更可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诗经》又称《诗三百》,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从音乐的视角上可以把其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在表现的角度上可分为“赋、比、兴”三个方面。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艺术不同门类之间渐渐融合,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诗歌的表现手法其实早就潜移默化地融合走进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对此,我总结出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中运用诗歌表现手法的三种方式。

(一)老曲新唱——增强音乐欣赏感受理解

“老曲新唱”即旧词谱新曲,就是把已有的古诗词加入现代新编的旋律中授以学生学习欣赏。这种方法将古典文学融入到现代旋律中,既加深了对文学的理解,又增强了音乐听觉上的感受,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全新音乐教学模式。以我前几个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实习经历中一堂印象颇深的音乐欣赏课为例:《咏鹅》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新唱”中的一节音乐欣赏课。全曲的歌词是唐初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五言古诗——《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欣赏之前,我先让学生们先通过古诗词抓出形容“主人公”——鹅所有的动词,根据这些动词各自模仿心目中白鹅的形象,将诗词的韵律编排出舞蹈。一开始,许多同学由于不能理解古文中的动词表达而无法表现出动作,例如“曲颈”“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的具体含义。这时我并没有直接用白话文翻译的方式给出答案,而是用多媒体放出音乐,并用肢体语言随着音乐做出舞蹈示范。此时,歌曲的旋律精妙地贴合着古诗词的韵律:在“曲颈向天歌”这一句中音高呈阶梯型上升,就如同一只正把脖颈优美伸向天空歌唱的大白鹅。随即唱到“白毛浮绿水”这一句,音调峰回路转地下滑,音乐旋律仿佛一个摄影镜头,将刚刚停留在大白鹅头部的画面转到正浮在水面的腹部;最后一句“红掌拨清波”的旋律停留在刚才音高上呈大二度上下滚动,真的就仿佛一双白鹅的红掌在反复拨动着水面上的波浪,极具画面感。当悠扬的旋律回荡在教室时,《咏鹅》中所描绘的白鹅形象声情并茂地以听觉、视觉、触觉等五感交织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一首距离当今几千多年的古诗在此刻通过现代歌曲旋律的包装,瞬间融化成一汪清澈见底的泉水展现在学生面前,刚刚所有古诗词含义上的难点也都化解在了音乐旋律当中。在那堂音乐欣赏课中,没有一个学生不沉浸在音乐和诗歌交融所带来的美妙中,所有同学在课堂结束之后都能在准确把握音高、音准、节奏、音乐情绪的状态下完整演唱歌曲,这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欣赏课的课程指标。甚至有的同学把这堂课作为周记记录在了作文本里。可见,将诗歌以“老曲新唱”的表现形式融入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堂中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音乐欣赏课之前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虽然音乐课的新课导入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却是通向赏析新作品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常见的课堂导入法有故事导入法、情境图片视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等,但在学习欣赏一首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韵味的艺术歌曲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颇为重要的。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古诗词本来对于现代人来说理解起来就略显艰深,更何况是小学生。所以,在欣赏学习一首与古诗词结合的歌曲时,不能使学生丧失主观能动性是最重要的。而继承了古诗词意向的某些优秀流行歌曲在此时就是吸引学生积极性的一剂良药。在树人小学实习期间,人教版音乐教材六年级下册一个名叫“古曲新韵”的单元里,有一节完全沿袭了古诗词意向及韵味的古琴曲欣赏课——《阳关三叠》。初次接触到这类音乐欣赏课的我当时还没有教学经验,使用了音乐欣赏课上的“经典套路”:先把歌曲用多媒体放出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一遍。然而,古琴曲作为器乐独奏,从始至终除了旋律走向没有任何其他诸如歌词、影视画面等元素,在欣赏过程中有许多同学因为兴趣缺失扰乱了课堂纪律,有交头接耳的,有坐立不安的,甚至有的学生在枯燥的旋律中睡着了。我立即反省到这都归结于自己没有提前做出一个正确的课堂导入。《阳关三叠》这首古琴曲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艺术歌曲。在如今也有改编成声乐曲和流行歌曲的版本,在流行歌手龚琳娜“弦歌清韵”的专辑中则有《阳光三叠》的翻唱版本。歌词则是这首七言绝句的诗词延伸: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

吸取了上一次的教学教训,第二次在另一个班级教授此课时,我重新拟定了教学计划。2012年流行歌手龚琳娜因“神曲”——《忐忑》而迅速在娱乐圈走红,其生动的表演形象与民族感极强的曲风极具感染力,在同年12月推出的新歌——《法海你不懂爱》更是新潮范儿十足,博得了更多人的眼球,也是众多小学生心目中的人气偶像之一。而在龚琳娜弦歌清韵的专辑里,不同于上文提及的“搞怪式”歌曲,无论是唱腔还是歌曲内容都具有浓厚的古风古韵。在咬字上,龚琳娜用中国古代方言的咬字方式替代当今大众普及的普通话,古韵十足,配上古琴的配乐,堪称一绝。于是,我抓住了龚琳娜即具流行元素也具有传统内涵的这个“双重身份”,用龚琳娜演唱的《阳关三叠》作为课堂导入。同学们单单是看到这位人气巨星的出场就卯足了兴趣,纷纷被龚琳娜独特的演唱方式折服,沉浸在优美的诗歌韵律当中,不仅理解了《阳关三叠》背后《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还准确地把握了此曲的节奏特点、旋律特点以及情绪特点,为这次古琴曲的音乐欣赏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平平仄仄——提升學生创新思维

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中古汉语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分别对应当今拼音的四种声调: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三声(上声)、四声(去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诗歌念起来想要朗朗上口、押韵动听,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格律。而在歌曲的创作上,要使歌曲婉转动听也要遵循一定的“格律”,这便是诗歌表现手法与音乐欣赏的相通之处。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输入”固然必要,“输出”却更为重要。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更要提升学生的创作和创新的思维,在崇高的音乐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才是音乐欣赏教学的终极目的。诗歌在音乐中的“格律”即是歌曲中的曲式结构与规律。在小学生所学习到的歌曲曲式结构里,最常见的为二段曲式和三段曲式,曲式结构中的乐句规律分布则对应诗歌里的平仄分布。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节音乐课——《春天在哪里》为例: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第一乐句)这里有红花啊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第二乐句)嘀哩哩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哩哩,嘀哩哩哩哩哩哩。(第三乐句)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第四乐句)”

这首歌一共有四个乐句,为aaba”的曲式,结构为标准的“起承转合”。第一乐句结束在属和声的半终止上,为“起”;第二乐句结束在主和声的完满终止,为“承”;第三乐句展开新的旋律材料将全曲带上高潮,并结束在属和声的半终止上,为“转”;最后一个乐句回归主题,重复了两遍第二乐句的主旋律,给人以强烈的归属感,并结束在主和声的完满终止上,为“合”。这便是歌曲的“格律”。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将诗歌的平平仄仄与教材里艺术歌曲的起承转合相结合,激发学生的音乐创作思维,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每一个同学都作为“小作曲家”利用do re mi fa so四个基本音名创作一段旋律,要求遵循之前歌曲中“起承转合”的格式与规律。结果令人惊喜,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旋律并愿意大方地上台演示。经过这次训练,我发掘出许多平时因为害羞内向没有发挥出应有潜能的学生,令我感到骄傲。

二、诗歌表达内容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意义

(一)学堂乐歌充实音乐欣赏中的爱国主旋律

鸦片战争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动荡,中国各阶层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要求包括新型音乐教育在内的多领域进行变革,以此推动了新型音乐教育的发展,部分音乐文化人进行了“洋为中用”的音乐教育变革,从而促进了中国新音乐教育进入萌芽时期。学堂乐歌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音乐形式在全国悄然流行起来。他们大多直接采用欧美或者日本的曲调,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选曲”的方式编写而成,编写者对原曲调一般不做大的改动。学堂乐歌所填写之词以围绕富国强兵、抵御外强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为主,大多为有政治修养的左翼骨干音乐家所作,例如李叔同、沈心工等。后期学堂乐歌得到普及,题材内容开始较多地向青少年的生活与审美靠拢,并产生了一批更为年轻化、时代性更强的作品。学堂乐歌的创作起源和教育思想决定了它主要引进西方的音乐形式,对中国音乐教育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也推动了它的迅速发展。

而在当代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堂里,对学堂乐歌的欣赏和学习正是连接和传承红色革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枢纽。和之前欣赏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歌曲不同,学堂乐歌歌词多为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现代诗。以人教版五年级上期第六单元的第一课——《送别》为例: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调悠扬婉转,为李叔同于1910年前后所作,是根据美国人j.p.奥特威所做的曲调填以新词改编而成。《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描绘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这首歌的歌词虽然没有“打倒日寇”“振兴中华”“救国存亡”等标志性的爱国主义关键词,侧重于友人离别伤情的思绪,却从侧面反映了在当时战乱时期,那时的中国集体呈现出的故友亲人离别分离的大众现象,从“送友离别”而感悟到当时中国的国情犹如夕阳西下,充满着彻骨的寒意,令世人警醒。在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领悟到歌词曲调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就是教学关键所在。

(二)优秀流行音乐丰富音乐欣赏的多元化

诗歌文化和音乐文化同在艺术教育的分支下,是相辅相成的姊妹艺术。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堂中,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运用在任何的歌曲分类里,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時丰富音乐欣赏的多元化。但有时往往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会造成审美导向上的偏差——即对某些继承了古典诗词韵味的优秀流行歌曲存在“偏见”,限制了音乐欣赏教学中多元化的拓展。

以上个月我在重庆烈士墓小学的实习经验为例,当时我在音乐课堂上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教材上《花非花》这首歌曲之前,先以周杰伦《烟花易冷》做引子,旨在让学生从平日里熟悉的流行音乐中理解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古典韵味,从而作为传统艺术歌曲——《花非花》学习的过渡和衔接,却被刚好经过门口的校长“逮”了个正着,建议音乐课堂上学习的应该是课本上的“高雅艺术”,而不是现在追星文化中横行的“肤浅流行歌曲”。殊不知真正的好音乐既是有文化底蕴的,又是紧贴时代、被学生的审美情趣所接受的;而一堂成功的音乐课中所传授的歌曲内涵,根本不会有“肤浅”和“高贵”这样的标签分类。周杰伦作为著名流行音乐人,作品多为继承了古典诗词韵味的歌曲,将自己原创的古风诗词包裹上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进行包装,并结合当代多元化的音乐元素,例如流行、摇滚、嘻哈、爵士、蓝调、朋克、金属等等,使听觉上有时空感,节奏类型也十分丰富多彩。例如他早期作品《烟花易冷》与《青花瓷》,全曲歌词由继承了古典诗词意向的原创组成,在调性和和声织体上多使用五声民族调式和无声音阶,在伴奏乐器上采取民族乐器居多的中西混合编制。这正是诗歌与音乐作为姊妹艺术融合的印证,也是音乐欣赏及音乐创作所需要的“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的时代精神。在音乐欣赏的教学课堂中,应多鼓励学生向周杰伦这一类的创新思维靠拢和学习,而不是一味否定追星文化,这样既能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拓展了音乐欣赏的多元化,是两全其美的教学方式。

三、关于诗歌表现手法运用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借鉴与思考

(一)古典也流行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音乐作品和音乐课堂亦是如此。综合中国音乐史可得出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成功的艺术歌曲总是来源于民间,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堂来自于学生的认可和接纳。无论是中国古代宋元时期,诗歌音乐化所创造出的巅峰是来源于市民音乐的兴起,还是近代新文化运动后,学堂乐歌和新音乐教育的产生亦是源于人民大众的爱国之情。民谣作为当代乐坛的新型产物瞬间席卷了全国,并带起一股"民谣”风。而某些民谣歌手,十分擅长将本身古典意蕴浓厚的古诗词融合进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旋律中。掀起一股“流行音乐复古风”。拿当代一位知名小众民谣歌手——燕池为例,这是一位偏爱于继承中国古诗词韵味并将其与社会诸多历史现象相结合的歌手。我最爱的一首歌莫过于她的《从前慢》,其中那一句“从前的日色过得慢,车马邮件都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生动地诠释了现在相对于过去因为交通经济环境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但是人心却越来越浮躁,再也回不到从前恬静安稳的年代了。她的词代表了旋律,而旋律即是词,演绎一首民谣就如同念完一首诗,诗歌与旋律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汇集成一条涓涓到来的清澈溪流,并拥有自己独特的颜色。它可以帮助某些学生和老师转变音乐审美观念与行为,也纠正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上存在的某些误区:即艺术歌曲没有褒贬之分,没有演唱方法之分,没有严格演唱场合之分,没有伴奏乐器要求;但艺术歌曲的歌词有思想要求,创作有技术要求,演唱分水平高低,伴奏有意境氛围等。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大可将这样的“复古浪潮”引入进来,让学生在有兴趣的“流行音乐领域”中理解传统古典诗歌文化。让学生知道,古典诗歌文化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重在不断革新它的传播方式——即将其姊妹艺术音乐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让“古典也流行”。

(二)流行非经典

在如今快餐式音乐盛行的时代,作为音乐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在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上帮助学生在音乐欣赏的创新和继承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说,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表现手法的优秀流行音乐是精华,那么除此之外歌词肤浅且一味崇洋媚外的快餐式音乐则是糟粕。例如,受众多小学生喜爱的鹿晗、EXO等人气流行歌手及乐团。只靠有商业效应的精致偶像外壳和看似包装精美的音乐专辑、mv等音乐材料的音乐作品是毫无生命力的,因为它并没有属于时代和人民的艺术价值。正在流行的音乐并非都是经典的,但经典的音乐一定会继续流行。在当今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上,应该带领学生走出快餐式音乐的审美误区,多接触与诗歌表现手法相结合的流行音乐,领悟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并且发挥出同样的创新精神与继承精神,才算是达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真正目的。

综上所述,拥有着二千多年的音乐文化背景的中国音乐教育,虽然在当今的国际音乐教育市场中暂时没有发挥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我相信,从诗歌表现手法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结合这一切入点解决,从小让国民纠正审美观念,走出误区,实现音乐欣赏教学多元化的创新型转化与创造性发展,最终一定会提高中国国民的综合音乐素质与修养,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出版社,2009(6).

[3]张益琴.艺术评论[J].中国艺术歌曲普及面临的困惑之路,2007(11).

[4]杨真.文教资料[D].关于中国艺术歌曲若干问题的思考,2007(8).

[5]杨真.艺术评论[J].结合实例谈谈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的创作与融合,2007(9).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文化部教育司,1992(5).

[7]罗艺峰.人民音乐[J].回到原点: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思考,2007(10).

[8]彭根发.人民音乐[J].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定位的思,2007(9).

作者简介:邓若曦(1995—),女,汉族,重庆,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心理学。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诗歌创新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厚重感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歌过年